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对学习雷锋的态度和认识,小学生认为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乐于助人的占100%,可是对如何向雷锋学习,一般局限在帮助老人、帮助同学这些方面,情感深而单调,并且不持久。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时,就青少年如何向雷锋学习,不同的个体能有不同看法和打算。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雷锋应落实在学习上,应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情感方面,青少年的情感特征随着道德认识的影响而趋于个性化。

第二节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规律。认识和利用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心理上一方面容易接受正面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形成不良品德和心理。由于青少年时期个性的稳定性相对较小,而可变性占主导方面,这一时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心理品德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成人感的出现

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迅速发展和生理变化的加剧及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上具备了部分成人的能力和技巧。这些生理和智力上的变化又引起了心理和精神上、情感上的变化。他们慢慢觉得自己走向成熟,迫切希望别人能尊重他们。他们非常希望能参加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强烈反对别人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不满人们对他们行为的干预,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这些心理特征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争强好胜,敢想敢干,甚至敢于冒险。据一所中学调查,学生在初一年级时就有成人感,至初三年级时成人感开始强烈,到高一年级时,他们就把自己当作成人来看待。这一时期,他们的个性特征在逐渐变化中趋于相对稳定。这些个性特征成为青少年个性的最重要的标志。

2.自我意识增强

青少年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和成人感的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庭、对老师、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对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再轻易顺从别人的看法。在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上,首先看重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声誉和在集体中的地位开始关心。私秘感出现,不轻易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据调查,有36%的学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写日记,他们写的日记既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看,也不许家长看。有一个女生因为母亲无意中翻看了她的日记,便和母亲吵闹了几天,甚至还要上法庭告她母亲。这些心理特征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追求自我价值,喜欢表现自己,特别是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自我意识促使他们爱出风头,对别人的进步产生羡慕或妒忌,有的一旦出现挫折就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3.自制力增强

成人感的出现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在心理上逐步形成了较强的控制力。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能够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尽量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表现,能克制和改变自己认为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行为,迫使自己走向成熟。自控力的增强又使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独立性,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又促使青少年自控力加强。这些特征在青少年个性上表现为处事冷静,不轻易表明态度,极力掩饰自己的心态,少数同学由于虚荣而出现说谎话。据河南省新乡市某中学调查,初中一年级学生中能自觉遵守纪律和遵守公共秩序的,占82.7%,而爱虚荣、讲面子,怕老师和家长批评和责备的,在初一年级占57.5%,高一年级学生占76.3%。

4.性格特征明显化

青少年随着成人感的出现和自控力的增强,性格特征也逐步明显化。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明显出现,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性格特征。如对现实的态度和意志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在实验中,我们曾对江苏省连云港市某校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青少年的性格特征作了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初中阶段,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已有明显的差异,如对集体的态度,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的,占86.2%,对集体荣誉不关心的占12%,而有意识逃避集体活动的只占l.8%。如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进入中学阶段后,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有较大的稳定性,并逐步形成独特个性的情绪特征。

青少年性格特征明显化的重要表现,是学生对学习态度出现差异性和兴趣的差异性,使个性明显化。如从调查结果看,初一年级学生中,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占76%,喜欢看足球比赛的男生占82%,喜欢上场踢足球的占44%,而女生中喜欢看足球比赛的占78%,喜欢上场踢足球的占21%。在高中生中,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占87.2%,喜欢看足球比赛的男生占93%,喜欢看足球比赛的女生占68%。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学习和足球运动的态度和行为都出现差异明显化倾向。女生与男生性格差异明显,同一性别的学生随着成人感的形成,对现实的态度也出现差异而影响个性。教育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些性格特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道德意识和情感倾向性明显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个性特征的重要内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心理学上看,在小学时期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共同点较多,而个体独特性较少。学生单纯,情感不丰富。进入中学后,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丰富,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差异性开始加大,认识和情感的倾向性明显。他们有了比较明确的是非观和判断标准,顺从性逐渐减少,往往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是非判断标准,并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人对己的认识已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情感丰富,注重义气。这时候最容易因认识和情感的差异而发生矛盾和情绪对立,最突出一点就是个体行为带有很大的情感色彩。如对学习雷锋的态度和认识,小学生认为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乐于助人的占100%,可是对如何向雷锋学习,一般局限在帮助老人、帮助同学这些方面,情感深而单调,并且不持久。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时,就青少年如何向雷锋学习,不同的个体能有不同看法和打算。有的认为学雷锋就是学习雷锋爱岗敬业精神,有的同学则认为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雷锋应落实在学习上,应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不同个体道德认识差异的形成并趋于相对稳定,这是青少年个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情感方面,青少年的情感特征随着道德认识的影响而趋于个性化。对事物的评价和情感发生明显差异,而且随年龄增长差异越大,这也标志着个性逐步形成和发展。不同的个体由于认识的差异,他们对老师和同学,对于社会交往而出现情感差异。中学阶段,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去决定对事物的态度和交友态度,情感因素在交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看重情感,但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有的讲义气又坚持原则,有的则一味追求情感而放弃原则,搞哥儿们义气,也有的则不喜欢交往,既不愿帮助人,也不愿别人帮助他,他们喜欢独来独往。这些情感差异在青少年时期随生活阅历的增加而趋于稳定,构成个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行为上表现也十分明显。如:

在对待集体的态度上,有关心和不关心。

在对劳动态度上,有参加、主动参加、勉强参加,还有不愿参加。

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有的喜欢学习,有的则害怕学习,厌恶学习。

在对待交友上,有的热衷于交友,有的则不善交往。

在对待个人仪表上,有的注重穿着打扮,有的喜欢庄重,有的喜欢华艳,有的不修边幅。

在个人兴趣上也出现千差万别,个人爱好差异十分明显。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曾从道德认识和情感方面入手,对学生毕业志愿的选择和职业理想的追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据统计,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的71%与个人兴趣、爱好和情感有关。高中毕业生有78%以上与个人的特长和情感有关。有12%的学生尽管自己爱好的专业难以择业,也不愿放弃。有少数人尽管在选报志愿时不得不放弃特长,待走上工作岗位又放弃所学专业,改行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酷爱篮球,而且打得很好,可是由于视力限制不能报考体育院校,只好填报了自己不喜欢的化工专业。毕业后尽管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他还是托人改行调去体委工作,专门去教少年体校的学生打篮球。这些事例都充分表明,个性的心理特征在形成的过程中,认识和情感特征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心态。

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初步形成阶段。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为一个人比较定型和成熟个性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这一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和认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矫正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发展过程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个性的稳定性是个性形成的前提,如一个人的个性失去了稳定性,那就无法认识个性。可变性是个性发展的条件,如果只有稳定性而没有可变性,那教育就失去了作用,对个性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既为个体的形成和发展打好了基础,又为社会、家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和可能性。青少年个性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青少年个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气质和性格等特征。

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青少年时期的气质特征趋于稳定,使个性气质差异明显。这是青少年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变化加剧,并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特别是气质特征出现明显的指向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时期,个体的心理感受性、耐受性、兴奋性和敏捷性都不明显,而且差异不大。好奇、天真、活泼是儿童的天性。到了初中阶段,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个体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随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而越来越大,倾向性也越来越明显。到高中阶段,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就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这时候,多血质的青少年就表现出感受性较差但耐受性较高,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对外界事物反映速度快而且灵活。在行为上,在文体活动和其他技能性活动中接受性好,动作灵敏、协调。在思维上,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在技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胆汁质的青少年表现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外倾向性明显,但自制能力差,在行为上会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这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黏液质的青少年表现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低。在行为上表现出做事比较稳妥,不轻受外界影响,注意力集中,但做事缺乏激情,外部表现少而且反应速度慢。抑郁质的青少年表现为感受性高但耐受性低,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动作显得迟缓,做事呆板不灵活。这类学生遵守纪律自觉,一般不会出现越轨行为,但缺乏创新精神,行为上缺少主动性,被动性大。

青少年时期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在气质上差异明显并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在性格上的差异也明显化,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类型。性格作为决定个体心理反应内容本身差异性的形成,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性格的差异性使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动机,也相应地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使个体在行为和举动上也形成明显的差异。据调查,在初中阶段,学生性格差异性并不十分明显,缺乏稳定性。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上相对稳定,差异性和倾向性十分明显。在向性上有外向性和内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类型的个体对价值观和道德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在学习态度、生活作风、待人接物、遵守纪律方面,会出现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教育者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的差异性,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不同性格学生将要去怎样行动,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施加教育影响。

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由可变到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空间。据对部分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性格形成的对比来看,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3个重要形成期。一是小学阶段,这是性格的个别特征出现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出现明显的个体性格特征的只占47.2%,而活泼好动这个共性特征非常明显。这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不明显,性格可变性大,但个性的性格特征已经出现。初中阶段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这时学生心理逐步成熟,个体的性格特征差异性增大,某些共有的性格特征逐步减少。据统计,个性特征明显的占76%。但这时候的个性心理特征还不够稳定,仍有一定的可变性,但变化难度较大。到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形成,性格特征明显,原来幼儿时的共性只在少数人身上存在而成为个性。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变化的艰巨性给教育者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这一特征的变化又为培养良好个性提供了条件。

2.青少年个性的行为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的行为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青少年个性的行为特征是受其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的。随着个性心理特征的逐步形成,青少年在行为和举动上也相应地表现出个性的行为特征。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内容,个性行为特征是外在形式。一方面个性的心理特征制约着个性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个性的心理特征作为内在的个性内容又必须通过个性的行为和举动表现出来。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个性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关系的态度上,青少年都具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的集体荣誉感。但由于个性的差异,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上又千差万别。如对待集体的态度,有的表现为乐于为集体争荣誉而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却表现为做好本职工作。如对待他人的态度,有的表现为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同样是热爱集体和关心他人,由于个性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当然,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也有对集体不够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孤独、自私等,也大有人在。

(2)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现代中学生的劳动观念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财富之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金钱的副作用又使少部分人不愿去参加劳动,认为有了钱就不必再去劳动。中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和行为也有很大的个性差异,有的虽不怕吃苦,但不能持久。有的不怕累却怕脏,有的则是应付性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的学生虽完成了任务,但十分勉强。在对待劳动成果上,有的珍惜,有的则随意浪费。在办事作风上,有的谨慎,有的果断,有的马马虎虎,有的细致周到。

(3)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青少年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和努力实现的程度上。在青少年时期,学生一般比较相信自己,充满自信,非常看重自己的价值和人际关系。多数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充满信心,敢想敢干。这一时期由于青少年个性特征不够稳定,对待自己一般缺乏全面的观点,只看到长处而忽视短处。一旦遇到挫折时,有人则又表现出自卑。也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而放弃努力,这表现在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特别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成绩不好,觉得对不起老师和家长,害怕同学瞧不起自己而产生羞怯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怕考试,怕老师提问,甚至不敢向老师问自己不懂的问题。

过分自信,往往表现为盲目乐观、狂妄自大,瞧不起同学,看不起老师,甚至对老师评头论足。自卑的学生又表现为怕苦畏难,学习不刻苦,不积极努力,不求上进。还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要求别人应当满足自己,表现为自私自利,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固执、偏见,爱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输。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和心理特征,成为考查一个学生品德和心理的重要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待自我的态度,及时地加强教育和引导。

3.青少年个性的学习特征

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大多数是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同时青少年的个性又往往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研究和分析青少年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教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兴趣特征上,在中学阶段,个体的学习兴趣倾向性明显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小学阶段,由于心理不成熟和所设课程较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广泛,兴趣偏重于有情节的故事类读物,对自然科学读物兴趣不浓,学习兴趣不稳定,可变性大。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特别是对未来职业的追求,使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稳定性,学习兴趣相对广泛并逐步稳定。1998年9月,我们在中学课程结构实验中,曾对部分中学生选修课的选报情况做过统计。在初中阶段,学生选报较多的课目是音乐、美术、体育和电脑。在高中阶段,学生选报较多的课目是科技、环保、天文、文学、社会政治。从统计结果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差异。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其共同性,但由于个性差异又呈现出学习兴趣差异性。如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体形极为相似,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学习兴趣却有明显差异。老大喜欢文科,偏重于文学,老二则喜欢艺术,并偏重于音乐,一个文静稳重,一个活泼开朗。学习兴趣的差异性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化。

学习态度上的特征。青少年在学习态度上的行为特征,是青少年个性化的重要表现。据调查,中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自觉型。学习主动性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学习自制力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好,受外界干扰小,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有创造性。这类学生由于学习兴趣等差异,他们对待不同学科的态度又受学习兴趣的制约而出现程度上的差异性,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会有差异。第二类是被动型。这类学生能在教师指导和要求下认真学习,学习目的较明确,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叫学多少就学多少,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受老师的制约,自主学习差。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好,但不突出,特别是缺乏创造精神。第三类是放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兴趣广泛,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处理好课内课外关系,缺乏自控力,有少数学生也想学习,但由于兴趣广泛又不能自控而放松了学习。有的学生不愿学习,厌恶学习,高兴时学习一点儿,不高兴就不学习。这类学生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怕苦畏难,作业马虎,有的怕老师批评干脆抄袭作业,考试时作弊,甚至逃学。这类学生在性格上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放任型学生的学习态度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个性差异,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相差很大。有的人学习虽然马虎,但由于学习方法较好,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有的由于天资聪明,尽管学习不刻苦,但成绩也并不太差;有的对某一门功课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优异。

当前,有些学生家长忽视自己孩子的个性,一味地追求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的动机是好的,但不顾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是不科学的。这样会使孩子的许多兴趣和天赋被扼杀,本应在某一方面成长,结果没有成长。同样,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用考试成绩来统一要求不同个性的学生,试图都获得同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切实际的。

4.青少年个性的品德特征

在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著作中,很少论及个性品德,这也许是受西方心理学影响。实际上,心理品德特征是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品德特征在心理特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品德。青少年的品德特征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这些个性品德特征属于心理特征的动力系统,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奋斗目标的追求与向往。一个人的理想与个人生活条件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但个人对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又是和个性心理特征分不开的,受到个人品德特征的制约。每个人的理想都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但对实现理想的途径、手段和努力程度又存在很大差别,对具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的方式和程度都存在个性差异,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

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心理品德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理想的追求的水平和方式都有很大差异。

在理想水平上,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不多,对理想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肤浅的,在行为上受理想支配程度小。在初中阶段,只有31%的学生对理想有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表示对未来没有去考虑,应由家长去安排。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不能实现理想,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到了高中以后,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开始深刻,对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追求比较自觉,道德和社会理想比较明确。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比生活理想看得更重要,注重精神追求,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差异,使中学生对理想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对职业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呈现多样性。从高中毕业生的报考志愿看,一个班级中的50多个同学所选报专业多达20多种,表明对理想选择的个性差异性。

对理想认识水平的差异必然引起对理想追求态度的差异,对理想追求的态度是受认识程度制约的。对理想认识肤浅,对理想的追求就会缺乏动力。对理想有较深刻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就会自觉、坚定,遇到困难不气馁,执著地追求。有的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追求,有的愿望强烈却不能持久,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有的愿望不强烈,缺乏自觉性,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有少数学生还把吃喝享乐当作人生理想,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邪路。

个性的品德特征除了在理想、信念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情感和意志特征是个性品德特征的重要方面,个体的认识和行为过程和情感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据调查,情感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和对认识目标的追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情感反应特征的差异和情感的转折在于激素和生理过程变化的差异。从一般特征上看,在小学阶段,易受刺激类型学生的百分比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而平衡性却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这表明,情感的波动性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小,稳定性随年龄增大而变大。从性别上看,这种变化女生要比男生早,而情感趋于稳定男生又比女生早。从个体上看,由于生理原因又会出现很大差异。兴奋向忧郁过渡,忧郁向兴奋过渡的程度和时间,都呈现出差异。

青少年时期的品德特征还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上能接受正面教育,能接纳品德高尚的道德楷模,另一方面又由于其不稳定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个性品德特征的两极化倾向,使他们在对事物的接受和排斥上出现两个极端态度。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思想品德的两极化,抓好差生转化工作,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