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种思维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模式

两种思维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模式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研究两种思维结合的学科教学模式,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我们研究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课题在教学实践上的一种创新,也是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方面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 两种思维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模式

我们说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认识客观世界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中掌握双基(知识、技能)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过去由于忽视了形象思维。从而忽视了思维在技能和知识形成中的作用。从上一节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过程基本内容应该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的动态结构的转化过程,其中思维是这一过程的动力和灵魂。

本节研究两种思维结合的学科教学模式,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我们研究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课题在教学实践上的一种创新,也是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方面的重要成果。我们在前文已阐述r两种思维结合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对两种思维结合的学科教学过程的经验加以总结。第二,两种思维多种多样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各种教学广泛地发展形象思维、两种思维结合的实施,将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任何一种单一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下面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科发展形象思维构建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初步经验。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同文体有所不同,语文教材中大部分为记叙文(文学作品),其教学模式为:

感知—理解(想象、感受;分析、概括)—练习、巩固

学生阅读文章,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他的思维结果。前者是通过再造想象去理解、掌握作者的思维。所谓再造想象,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象)和感受,根据文章的描写,重新组建这些表象,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这个画面越清晰,读者的领悟就越深入。在学生头脑中有了种种形象之后,再学习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把这些生动形象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

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可使学生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根据记叙文的特点,语言的分析应着眼于它如何形象、准确、精炼地表达文章的形象。因此,这种分析是结合形象的分析,是两种思维的结合,而不是离开形象的“讲深讲透”。篇章结构的分析,重点是归纳段意和概括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用抽象思维。

怎样培养再造想象能力呢?育才学校小学部等学校的经验如下。

在备课时,针对每篇课文的内容,先耍弄清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文章所写的内容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这其中,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并且比较熟悉;第二种是学生虽然有过类似的经验,但观察不仔细,表象是模糊的;第三种是学生未曾有过类似的经验,文章内容是陌生的。不同的情况,教学中培养再造想象的方法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课文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一般采用教师带感情的示范朗读,再配以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这种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唤起学生有关的经验回忆,也唤醒他们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随着文章的朗读,头脑中展开再造想象,并且有一定情感体验,再结合形象进行分析、讲解,文章变得好理解了。

第二、三种情况,对于课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模糊的或是陌生的。这就需要使学生尽可能获得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阅读时才能根据文章的描写,以这些表象为材料,展开生动的再造想象。他们的做法是:

(1)课前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2)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加强直观形象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获取亲身体验。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有的课文,结合某些内容,指导学生表演,或启发学生自己表演,既可以加强直观形象性,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5)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很喜爱这种方法,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对某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阅读教学的理解过程包括再造想象和分析归纳两部分思维活动,二者是有机结合的。其中再造想象和感受是形象的、绘声绘色的,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这是阅读教学中生动活泼、最有特色的部分。但是,过去由于只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这个主要是再造想象的过程也就被忽略掉了,从而使本来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一种抽象、枯燥、机械的分析课。

二、平面几何教学中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

平面几何是一门两种思维结合的典型学科,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图文结合,两种思维相结合。教学过程先是对图形的识别、判断、直觉,从图形分解、组合中进行类比、联想,建立解题思路,接着对解题思路每一步进行严密的论证。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抽象思维,其模式是:

对图形的感知识别、直觉—论证再识别、直觉—再论证

对这一模式的具体思维过程是什么呢?北京市崇文区高敬东老师的经验如下。

教学从识图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图形的观察识别上来.使其能看透图形中的奥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先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上,找出已知条件在图中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再猜想图形中还有哪些在已知和求证中没有涉及的图形结构,这些图形能否证明其存在。这时要运用在头脑积累起来的各种概念的图形,定理的结构图形;头脑中要有图形(表象)的动态变化,要对已知图形结构进行联想,根据某些设定条件的位置或数量关系对其图形进行猜想。所有这些,构成了定理教学的一整套形象思维方法。然后,在识别图形建立思路的基础上,对其中每一步严密地加以论证。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对图形的识别、猜想,直觉是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图形的训练。他们的做法是:①建立图形与概念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见到平面图形就能想到所定义的概念,想到定义的概念就在头脑中出现相应的图形。为此,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给出反例图形,进行对照比较,强化图形。在概念形成后,再结合图形与邻近概念进行比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并且,把所学概念,有意识地寓于图形之中,让学生去发现,增强他们的识图能力。②图形与性质的结合。图形是性质的载体,性质是伴随图形而产生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形、性结合,不断引导学生看懂图形,不断地挖掘图形所隐含的性质。③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加强图形的基本训练。

由于重视了图形的训练,在学生头脑中这些图形(表象)的运动、转换,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是可操作的,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几何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过程和解题过程变得比较容易。而传统几何教学,既忽视形象思维,又不重视图形训练,使几何变成一门抽象、乏味和难懂的学科。

三、中学地理读图教学的模式

中学地理课的教学主要是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大量地涉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等空间观念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仅仅使用自然语言表述,往往难以达到清晰、准确、简明地传递信息的目的。而图形语言在这方面则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因此,读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地理读图教学模式,可表述为:

初读——识别图(判读)——记图——用图

1.初读

初读包括识别图例、了解图幅范围(在不同比例尺中的位置)、确定判断方向的方法,利用地图建立起包括距离、方向、立体感等空间感。主要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初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认识图例,把图例与实际地理事物对应起来,建立起地图符号和实际空间联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地图图例系统与地理事物及其特征的联系。这个建立过程需要形象思维的联想,即图例符号及其大小需要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对某种地理事物多次表象积累进行联想,并通过再造想象来理解其表示的意义。

2.判读

判读图要确认地图图像的空间联系,总结出其基本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形成原因等。这个过程是理性认识阶段。

判读图的过程中要大量地用到形象思维的方法。第一,要运、用视觉的形象思维作用——概括性和整体性观察图形,对图形的整体特征进行形象概括,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只有反复观察基本图(中国政区图、主要河流图和重要城、市图),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有关中国整体的表象积累,才能概括出中国的整体特征:中国版图形状,政区分布,山川、重要城市分布的特征。只有形成了有关中国整体特征的表象积累,才能在以后学习中顺利进行再造想象,并为分区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要运用图形的分解和组合能力。当观察不连续分布的地理事物时,如我国农作物甜菜、棉花等,地图上是用散布于几处的图例表示,就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时把这分散的几处图例组合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样有利于下一步准确判读其分布规律,这是组合过程。何时把观察对象作为整体观察,何时作为局部观察,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取决于观察的目的。整体观察往往需要视觉对观察对象进行组合,忽略一些细节:局部观察则需要视觉对观察对象进行分解加以突出,忽略一些背景内容,减少周围不必要的干扰。在实际判读图的活动中,以上过程应能灵活转换,这种转换能力越强,观察的效果越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图形分解组合的思维方法。可借助复合投影片把普通地图分解成一幅幅专题地图,突出某一地理要素的分布,有利于学生对某一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理解;而把有关的图形相互叠加起来,进行判读,有利于认识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因果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要运用图形的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以便抓住事物的特征,寻找联系。比如把甜菜的集中分布区的位置和范围与中温带的位置和范围对比,甜菜分布和甘蔗分布对比,可以进一步得出甜菜的生活习性。

第四,还要用到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比如观察我国年降水分布图,可以看到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但同时也会发现西北地区的一些相对多雨的“小岛”。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需要运用联想能力,根据多雨的“小岛”所处的位置及其延伸形状,联想我国地形分布中西北地区的状况,再造想象出西北地区地形特征,可以考虑是地形(天山、阿尔泰山)的影响。要达到这种联想的顺利实现,就必须要求学生储备一定的基本地图表象进行再造想象。

在分析地理事物分布形成的原因,寻找各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一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对比,想象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寻找空间联系和成因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逻辑思维的,利用有关知识原理推出;另一种是以形象思维为发端,充分利用位置接近联想和形状相似联想,在记忆中“搜寻”有关的地图表象即再造想象,然后形成假设,分析验证。后一种方法在寻找答案时,基本地图表象越丰富,找到答案速度越快,而且可以培养发散思维。很多科学发现也在此过程中,因此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很有意义。

可见,判读图的过程是两种思维结合的过程,其中形象思维的作用更为重要。

3.记图

记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记住一定数量的基本图,在学习一些地理问题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再造想象,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条件。记图主要是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需要记忆的地图必须是基本的地图。记图时强调记住地理事物的图形、分布图式,而不是仅仅背出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的文字。

4.用图

用图指的是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地理知识大量涉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等空间观念。通过地图教学学习地理知识,由于发展了形象思维,培养广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起来,生动活泼,好懂好记,改变了过去学习地理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