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略谈碑帖的学习与鉴定

略谈碑帖的学习与鉴定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帖比其他文物更为复杂,不但有真与伪、精与不精的问题,而且伪品中有翻刻与伪造,涂描晚本为早本,还有用蜡补原石充早本问题。历代同名的朝代与年号甚多,但初学者必须将其逐个弄清,才能为学习奠定基础。碑与帖原本是两个不同概念,而且,不同时代其意义也有不同。这纸的原料是用麻的废品与楮树皮,故称之为麻纸。而清朝时用纸则是各地用各地生产的纸。碑帖拓本的墨色多为黑色或淡墨两种,还有一种字上墨浅、空间墨深的拓本。

略谈碑帖的学习与鉴定

郑晓红

鉴定工作,是博物馆工作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各类文物中皆有真与伪、精与不精等问题。如果想将陈列、保管等工作做好,就不能缺少鉴定工作。碑帖比其他文物更为复杂,不但有真与伪、精与不精的问题,而且伪品中有翻刻与伪造,涂描晚本为早本,还有用蜡补原石充早本问题。因此要将鉴定工作做好,就得下一番苦工夫。

帖,在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是与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二者相结合的艺术品,其颜色多为黑色。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趣,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到里有各个不同的侧面,因此它不容易懂,似乎十分神秘,高不可攀,实际并非如此。

中国的碑帖历史很长,从中国的摩崖石刻、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开始,人们就把重要的文字,事件铭刻在器物或者石头上以求长久保存,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人们采用棰拓技术复制这些铭刻文字,大约在五代的时候,出现了专门将名家墨迹刻于横石之上,并制成拓片装裱成册,供人们欣赏或者临摹,碑帖由此大行其道。但是,同是一样碑志的拓本,早晚就不完全相同,其中主要的也有许多考证。如果要掌握这一门类的知识,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因此,要经常注意观察、校对、思考,久而久之方可达到其目的。

一、初学知识

鉴定碑帖在初学时,如果有文学、历史、地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就快一点,这也是比较而言的,决不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学好,不具备就学不好,非也,只要爱好却不怕困难,勤学多问,持之以恒,就定能成功。另外,还要将各朝代了解清楚,如汉,有西汉与东汉,又称前汉与后汉,三国时又有蜀汉,五代时也有后汉。还要将汉至唐各朝代的年号弄清,有的朝代不同,但年号的字完全相同,有的却音同字异,更容易弄错,如西汉有河平年号,东汉却有和平年号,以前有人将“和平”误认为“河平”。又如“甘露”年号,西汉宣帝刘询所用,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吴末帝孙皓以及十六国前秦苻坚、五代的耶律碑倍皆用之。历代同名的朝代与年号甚多,但初学者必须将其逐个弄清,才能为学习奠定基础。

碑与帖原本是两个不同概念,而且,不同时代其意义也有不同。通常所说的雄帖或法帖,多数是楷书、隶书、行书,这些帖都是指供人们临习书法用的范本碑,碑石字的拓本也算是帖,至于古人书写的墨迹更可用于后人临摹,也理应成帖,那么,碑与帖又有无区别呢?碑是书写人奉手写的书法而刻印成的,帖则是临摹别人的书法而刻印成的,凡古人书法无论墨迹,碑还是帖,都可统一命名为帖,即法帖,它是书法的拓本,古人书写在帛纸上的文字难于保存长久,因而书刻于石上,拓成的东西也叫帖,前人的书法书刻于石上,所拓的东西也叫帖。但是,以前帝王皆有避讳,如汉开母庙石阙,原名为启母庙,就是因为避西汉景帝刘启之名,故将启字改为开字。又如唐代碑志也皆有避讳,如“李渊”之“渊”字缺右竖笔,“李世民”之时“世”字缺右竖笔,又有缺中间之横笔的。“民”字缺末笔,又有缺末笔之下半的。“李治”之“治”字缺末笔,则称其为不封口。宋太祖“赵匡胤”之“胤”字缺撇笔,因此,初学者既要能认识此字,也要能够了解其内容,那就对断代、鉴定和研究起很大的帮助。

二、选择参考书

研究刻石、碑和帖,始于宋朝,是以刻石反映历史内容与各个书法的较多,到了清朝,王昶主持编写了《全金萃编》,总结了前人的论述,是集其大成。专门以字的损坏定拓本的时代早晚,刚开始是方若在民国初年作的《校碑随笔》,以后有欧阳辅作的《集古求真》,这本书的内容,只要是碑帖皆有。但专门考帖的是清朝中期,程南村作的《南村帖考》。当然,看参考书时,必须应以其拓本对照着来看。这样就可以知其碑志的年代、书法、行数、在何处与碑志之形制大小等等。因此,进步也就快了,这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然后再用一般拓本与二级拓本比较,还要用二级拓本与一级拓本校对,因此,就可得出三个时期不同损坏之情况,同时也可以看出其书法如何等问题。翻刻本皆是翻的一级善本,翻刻本还要与一级善本比较着看。这样就能得知什么是一级真善本,什么是翻刻的伪善本,总之,最主要的还是要多看、多思,才能查找出新问题,也能解决旧问题,这才是学习鉴定中的主要工作。

三、拓帖用纸

传拓碑最早是在唐朝初年,只有敦煌发现的温泉铭,化度寺塔铭、柳书金刚经3种拓本。皆是唐拓,因未曾看到过其原拓本,故不知其纸墨如何?如今看到既多又早的是宋拓本的纸。这纸的原料是用麻的废品与楮树皮,故称之为麻纸。其色白而青,薄厚不匀,有纸疙瘩,纤维长,而且线帘纹不匀。麻纸到了元明时期,较以前纤维短,线帘纹匀称,微厚而稍黄。然而麻纸用的时间较长,直到民国初年还在使用,但不如以前的质量好。宋代还有一种罗纹纸的,这种纸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还有,但也不如以前的好,宋代的薄而细,现仅见一本榷场本《大观帖》是用宋代的罗纹纸。明代初年又造出一种白棉纸,是以废棉制品为原料,故称白棉纸,见于明代前期的拓本。明代中期在浙江一带又造出一种纸,名叫黄竹纸,文人们称其为匮纸,即打金箔的纸,细薄而黄,纸张小只能拓帖,故文人称其纸如黄玉、墨似蝉翼。而清朝时用纸则是各地用各地生产的纸。但是大城市用的纸较好些,有罗纹纸、夹连纸、棉连纸,较粗的叫粉连,特薄而又细的叫净皮,又叫“六吉棉连”。据说以上各纸都是在宣城制造的,故通称为宣纸。

四、传拓与墨色

传拓的起始,大约在唐之前就有,如今所知最早拓本是唐初拓本,又如唐朝韩愈的《石鼓歌》云:“张生手持石鼓文。”石鼓在唐代就有拓本,传拓碑帖,有檫与扑两种拓法,而檫拓早与扑拓,如敦煌发现的唐拓本是檫拓,直至北宋仍然如此,在北宋与南宋之间始而也有扑拓。

碑帖拓本的墨色多为黑色或淡墨两种,还有一种字上墨浅、空间墨深的拓本。拓本,又有元、明、清等时期不同时间的拓本,各时代拓本的墨色,可以表现出拓本的时代,那么,何墨色为北宋拓本,何墨色为南宋、元、明、清时的拓本呢?这就要研究墨色光暗的程度。传拓的用墨,其中有相当的胶在内,因为拓本经过展开观赏、研究与临摹,会经常接触空气,胶逐渐会退化,墨色由墨亮逐渐退色,变得黑暗,如若要做到准确地鉴别拓本的年代,就必须把各个朝代不同的拓本相互比较,这种比较拓本的墨色,主要依靠大脑的记忆,要多看、熟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墨色的时代,才能是鉴定碑帖中所具备的条件。

五、鉴定工作中的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

鉴定碑帖拓本,有以下两种依据,第一种为实物拓本,这是主要依据,第二种是各种题跋与收藏鉴赏印等,这就是辅助依据。在鉴定时,首先要看实物拓本,看它是否在原石上拓的,再看纸与墨是否相合,其字的损伤与纸墨相合否,如皆相符,再将每行字仔细观察,如果这样,才能把所拓的时代和真伪断定清楚。

辅助依据,俗称“披褂”,如实物真善,题的也是名人的真跋,印章也是真的,这样对其拓本就更提高了一个层面。若题跋、印章伪,而拓本则伪,这就属于资料一类的了。所以说,鉴定时主要先看拓本,又如拓本是伪,而名人跋皆真,这就不能称其文物。如果鉴定时不先看拓本,而是先看辅助依据,看其题跋为真,这就是说以真善美三字先入为主,再看其实物拓本,就容易以伪乱真,对鉴定工作没有把握的,皆为如此,也就容易上当。

所以,鉴定碑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先看拓本,旧的纸墨,字神充沛,这就是真的作品,若看其纸为染旧,拓本上覆盖一层白色,而字毫无神采,则是晚本伪作早本,或是伪本伪作善本。二是用晚本涂描成早本未损的考证。如宋拓本《多宝塔碑》的“凿”字未损,而作伪者用其明拓“凿”字已损本,将已损的“凿”字涂描成完好的用以欺骗人。若作伪者用旧墨涂,在鉴定时,平面直看,是不易辨别的,只有斜看,才有破绽,则涂笔毕露无遗,就得看其字笔道内的纸有皱纹的为真,无皱纹的为伪。

当然,作为作伪者为了千方百计欺骗人,不但在拓本上涂描作伪,而且还在原石上作伪骗人。如清初的《多宝塔碑》,是“王、可、托”等18字未泐本,可是这18字未泐本有真有伪,伪本是以蜡补在其泐字之外,再将其应有的字刻好以后将全碑拓之,以伪为真。当然,要鉴定这种拓本时,应先弄清楚“王、可、托”等字不损的时代,再看这拓本的纸墨是否符合,字的精神如何,即可断定出真伪。

另外,题跋和印章,也是有真与伪的,这与谈讨碑帖拓本的方法是相同的。首先,要对各个名人早中晚期不同时代的书法搞清楚,更要将其一生所用的印章弄明白。如翁方刚在乾隆年间用“正三”二字印,到嘉庆年间却用“覃溪”二字印。他得了苏轼书的墨迹,始用的是“苏斎”二字印。故题跋的真伪,必须以书法家鉴定好的真伪墨迹相互比较,才能得出其不同之处,但是,也有跋真而拓本伪者,是作伪者得到了明清名人的真跋,题某拓本为宋拓,作伪者以明清拓本或明翻刻本,将其真跋装于其后骗人,所以,在鉴定时,首先要看拓本,在正面看不出门道,就看后面,作伪者将这两个时代装裱成一体,不可能协调、精美。而且印色肯定为数色,如果印色统一,这肯定是伪无疑了。所以,鉴定者,除了有着广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眼力,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就能把握好鉴定真伪、好坏、翻刻、重刻这一关,还必须通过实践,逐渐掌握渐别的方法和步骤。只有这样,遇见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触类旁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