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存教育理论的提出与现实意义

生存教育理论的提出与现实意义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称之为生存教育。社会各界人士对美国学校教育的反思与不满直接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生计教育运动的产生和流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改革要求而提出的生计教育提出的生计教育模式及理论,受到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自此,生存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欧美及世界各国得以迅速开展。美国生存教育的定义是以促进知识性、身体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发展为目的。

一、生存教育理论的提出与现实意义

按词义讲,生存就是要活着,活下去。生存能力则是指一个人为了生存、发展自己,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称之为生存教育。古往今来,在教育思想理论宝库中有着丰富的生存教育的论述和见解。从孔子的“问一得三”“学止于殁”到孟子的“不唯书本”“苦其心志”;从王充的“知学有力”“学贵能用”到朱熹的“读书明理”“注重实践”。古人提倡讲究“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而西方则有“产婆术”“雄辩术”,好学善思,注重实证,注重实用,注重实践之传统。人类从远古社会走向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科学与就业压力加大,生存教育理论的提出成为必然。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发生石油危机油价上涨,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高,职业更换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种族关系紧张,就业和重新就业,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就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的一大难题。社会各界人士对美国学校教育的反思与不满直接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生计教育运动的产生和流行。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首次提出了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的构想。马兰提出,生计教育是“在初等、中等、高等以及成人教育所有阶段,按照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使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方面实现自己的愿望,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生计教育构想的提出,旨在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生计发展”之路途。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在1971年设计生计教育模式时,给生计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生计教育是一生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活,即从幼儿园到老年,按照生计认知,生计探索,生计定制与生计准备,生计成熟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并形成个人的生活方式。”

生计教育的基本内容:一是课程应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些学生学习的课程;二是一种持续教育,包括儿童早期直至中学后整个人生的历程;三是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即使是中途退学者,都将掌握谋生的各种技能,以维持其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改革要求而提出的生计教育提出的生计教育模式及理论,受到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案,并设立的生计教育署,推动并实施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刻的生计教育运动,形成规模宏大、进展顺利的教育改革运动。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曾号召全国研究生计教育。他认为生计教育是一种有用的思想,“使学生所受的教育与训练变得更有意义,它能提高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对成人更为有用,对残疾人的处理更适当,并能提高全国的生产力。”

与生计教育构想相呼应的是生存教育理论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全球教育基础会议上所做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主题报告,提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在此基础上,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另一著名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提供了终身学习的任务。这四大支柱中的核心是学会生存,它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自此,生存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欧美及世界各国得以迅速开展。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咨询报告,确立了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即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充满人性。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来的健康和体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日本把生存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把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专门的训练基地,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和学校具体情况,十分重视生存常识教育和能力训练。经常组织一些诸如地震或火灾的逃生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学生的自信心,注重特长培养和潜能的挖掘,使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成熟,具有进取心和创业自立能力。澳大利亚提倡通过参加生存教育来满足人的成就和知识基础的需要以及体验新的挑战需要,重视挑战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重视技能在处理好冒险和安全关系方面的作用。新西兰开展生存教育在于发展学生个人和社会技能,使学生在户外变得充满活力,安全地进行活动,关注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使学生通过体验合作、信任,解决问题、作出决定、设置目标、交流、探讨等系列活动来发展自己的个人生存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些生存的特殊技能,使整体的健康水平和能力得以提高。美国生存教育的定义是以促进知识性、身体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发展为目的。生存教育训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他们认为大自然是人类学习生存本领的最佳场所,是最终的教育场所,由此十分重视学生在大自然种的体验活动,以此提高生存能力。德国的生存教育体现了闲暇和学习的一体化,提倡参加为期3周的生存教育,让学生尽情欢乐,在活动中学到技能、技巧,增长见识和本领。法国的生存教育贯彻的是自由,以孩子为中心,重视孩子的生活学习的松弛和紧张关系的处理,对于学生参加生存教育的看法普遍赞同并给予支持。而在我国,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考定终身”等观念,使得中国社会的普遍认识是上好学,考好试。孩子生活的重心和全部内容就是学习、复习、考试、升学,自然对于生存教育不抱有支持的态度。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视了青少年一代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成为只会看书、考试的机器。我们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创造性和意志力,缺乏必备的生存能力和勇气,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娇生惯养,情感脆弱,不谙世事,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不懂得团结协作,不愿动手动脑,不擅交际,事事喜欢依赖大人。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今社会处于变革性加剧,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同时面对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如果人没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没有较好的素质,那是经不起如此严峻考验的。生存能力不强的人、民族和国家,将毫无疑问会被淘汰。据此,我们需要大声疾呼,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开展生存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措施,展开行之有效的生存教育与训练,切实提高青少年一代的身心素质和生存能力,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自立于人,自强于人,这是我们民族强盛与国家繁荣之所在,也是我们教育目标之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