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

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学校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至此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近代国民教育制度予以建立。从新学制的内容和制定标准可以看出杜威教育思想是这次学制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规定依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学校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1902年清政府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推动下,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1905年“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近代国民教育制度予以建立。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二千多年封建君主专政制度。适应要求,民国政府于1912~1913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模仿日本学制,实行“七四三三制”,即儿童6岁入学,小学七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三年、本科三年。该学制废除了小学读经,取消了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族学堂,初小实行男女同校,除高师外,各级各类学校均允许私办。这些措施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影响下,中国教育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包括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实行学分制、实行民主管理,提倡学术自由等等。在此情况下,照搬日本学制的《壬子癸丑学制》,未能依据中国的国情和现状,对儿童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只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重需要等弊端就凸显出来了,改革学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历经曲折,北洋政府终于1922年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这是近现代中国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新学制实行“六三三四制”,儿童6岁入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由于新学制简明清晰,且适合中国的情况,所以基本上沿用到今。从新学制的内容和制定标准可以看出杜威教育思想是这次学制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普通教育设职业准备教育或职业科;从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并设师范教育;注重天才教育和特殊教育。规定依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教育要适应社会进化需要,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重生活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强调教育是社会的,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进步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等等。这些内容和规定都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而且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杜威的弟子及追随者,如胡适、陶行知、蔡元培、廖世承等人都纷纷著书立说,大力宣扬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社会、教育界、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舆论导向,并主动参与到新学制的制定中,以此促进了新学制的颁布和实行。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