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新课改的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

适应新课改的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完全支持那两个结论,必定离不开第四个实验事实:除了体积相等,拉瓦锡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发现所得气体和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假如没有这一个实验,拉瓦锡的这两点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适应新课改的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

周亚荣

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

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立足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大力开展新课程校本教研,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静态轻动态、重双基轻能力、重背书轻育人、重教法轻学法,实践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协作、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应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与时俱进。

创设合适的情景是引趣的基础

创设学生自主阅读时的探究思维情境,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包括一些可由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进行探究性思维教学设计。例如,在学习拉瓦锡是如何研究空气的组成时,如果按照常规教学,学生只需要知道它的大概过程和基本内容就行了,但我在此安排了两个思考题:(1)拉瓦锡经过实验得出了几个结论?(2)他的那些实验事实是如何支持这几个结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十分易得到正确答案,一个结论是发现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另一个结论是发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是在第二个问题上却历经波折,大部分同学的最初观点都是:拉瓦锡首先发现汞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完全后,剩余的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从而得出空气中含有氮气;然后拉瓦锡再把得到的红色粉末加热得到氧气,从而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这种观点是否成立呢?它很快被另一些同学否认,因为这儿氧气是由红色粉末反应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这儿存在科学性上的漏洞。于是有的同学加以补充,说还有一个实验事实是氧化汞分解得到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开始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但其实这仍然不够,还存在着科学上的漏洞,因为这儿不能排除两个体积相等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要完全支持那两个结论,必定离不开第四个实验事实:除了体积相等,拉瓦锡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发现所得气体和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假如没有这一个实验,拉瓦锡的这两点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通过这个对阅读材料的简单的探究思维,我想学生应该有两点印象是深刻的:一是对任何一个实验课题进行探究时,都必须严格注意实验的科学严密性,不存在随随便便成功,另一点就是平常看书时,一些看似乎平常的知识结论、实验操作等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科学道理,值得去仔细探究。这个问题的探究,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合作的氛围,逐步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思维发展的保证,巧妙的设问是正确思维的引发剂。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生疑,以疑导思,再通过分析解疑,达到以思带“知、智、能”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有问题意识,思维内部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在新的化学教材中,用来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素材是很多的,演示实验、化学史料、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像、化学图表、结构模型和影像资料等。教师要适当的选择可行性的素材作为载体来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提供部分元素的中文、拉丁文、英文名称和符号,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元素符号是如何规定和书写的;在学习“PH——酸碱度的表示方法”这一内容时,教材给出了两个表格“人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近似PH”和“一些食物的近似PH”,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展示几份血液、尿、粪便的化验单,让学生对比课本上或教师提供的人体中血液、尿、粪便的标准数据让学生对比去发现差别,并提出问题,从而明确了医生诊断病情的一些重要依据;通过对食物PH的对比,结合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就明确了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饮食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再如在学习“甲烷”时,提供有关煤矿“瓦斯”爆炸的新闻报道或影像资料等,让学生探究爆炸的原因,从而提出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实用而富有启迪性。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善于营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而且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学会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般技巧

教师从化学课的开始就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学生把要学转化成想学,把苦学转化为乐学,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心理,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会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通过以语言为主的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统一整体。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悦、和谐的。教师应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主动性受到了限制。我们要放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培养学生处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师生平等的教学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中领悟到的经验迁移到书本知识中来;要相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探索。

如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经学过《氧气》和《氢气》的内容,因此教师可完全放开手脚,只需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为其提供必要的实验装置和药品,让其独立完成实验。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对于开放性、探究性课题和复习课,教师可让学生讲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上好第一堂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习探究,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习探究。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索以及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就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加强问题探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最终目的。要落实这一理念就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学习。

化学教材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增加了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和“家庭小实验”栏目以及“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施中却并未得到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现行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家庭小实验”以及“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良好的素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精心设计,采取个人、小组等合作形式,组织学生按一定要求完成这些栏目,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例如,对于“空气”这一主题,不仅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空气污染来自何方?空气污染给我们的健康和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净化空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关注周围世界,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研究式学习方式,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了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课题。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教材上提供的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文字内容十分易懂,所以教师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大胆的进行研究式学习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将这课题分成一个个子课题,由学生分组进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与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途径。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很轻易就能获取远比教材要广泛的知识。例如“关心空气质量”的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第一次较大的科学探究活动。我在进行第一单元教学时,就布置学生对本活动提前做些准备,由学生分组上网去查找资料,去调查研究,去交流与合作。到本课题时,通过讨论与展示等形式在班上交流,小论文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小论文完成后,可在教室开辟专栏展示。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很好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不仅了解了很多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写论文的能力等等。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具有探究性和自主性。

学生在调查水的污染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双休日,个人或小组合作任选某一区域或某一条河流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所在城市的水域的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交流、展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有的甚至动员家长参与,度过了一个个非常有意义的周末假日。从收回的调查报告看,虽然详略程度不同,但却都很认真,其中有部分同学还拍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照片和录相资料。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辩论,最后办成了一期图文并茂的展览,达到了共享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学习符合增加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改变目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应当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而不是以前那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各项活动要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实,同时要遵循“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组织和调控一个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可以把自己所进行的地域性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松花江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松花江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景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优化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整体素质为主”取代“单独传授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注重问题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适时学法渗透。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渗透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等方法,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太现实,也完全没有必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不良环境状况,促其关心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每一张纸,积极参与绿化家乡等活动。这种教学不但会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因材施教,由“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备课采用一种模式,上课采用同一种方法,考试是唯一标准。这种“工厂”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同一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可就空气的用途和污染,联系实际生活与学生进行探讨,还可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此外,对于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究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习题。拓展和探究性习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及时作出肯定性、赞赏性评价,只要他们能积极参与其中,有所感悟,就是进步;对于优秀生,教师应结合后继学习中的相关问题给予引导,使其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立意不能太高,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体验。

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谐,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质疑;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其完善。对这些实验装置的探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不迷信课本,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可使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尤其要重视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欲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探索知识的动力,而实验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有力措施。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学生天生就有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想知道事物变化的原因,而化学实验的现象对学生的感官有很多冲击作用,学生因为神奇的化学现象而喜欢学习它。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应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开始时,让学生观察那些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如镁带燃烧、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等。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实验,如魔棒点火、水点“香烟”等。这些实验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兴趣的品质还不高,欲培养学生的稳定兴趣,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比如,学生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如果反复观看这个实验现象,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消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使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动力。如让学生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的成分变化,学生将这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呼出的气体也能使之变浑浊,从而体验到利用化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成功。从本质上看,学生观察的还是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现象,但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了成功,使学习兴趣变得更稳定。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而观察则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在利用实验探究问题时,离不开各种信息的收集,要准确收集到各种信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内到外,不漏掉任何部位的观察方法,还要注意对重点部位的观察。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现象明显的观察转到较难的、不易觉察现象的实验观察。刚开始观察一些发光的、颜色变化明显的实验,如白磷燃烧、木炭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等,逐步转到放热的或吸热的化学反应实验的观察。在观察现象较为复杂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观察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时,不要只顾看火星四射,而忽略了对黑色物质(四氧化三铁)产生的观察;再如,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时,酚酞试剂颜色变化的时间特别短暂,需要反复多次做实验来观察突变现象的耐心。只要平时加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不断提高,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后,就具备了分析化学问题的基础。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常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这种方式只能将学生培养成“纸上谈兵”式的人才。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化学教学中的首要位置上,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是无法开展实践活动的,更谈不上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具体实验操作中规范熟练的技能尤其重要。实验技能是一名化学实验者基本的但又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做实验时,简单的错误操作往往易被人忽视,这不但对实验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如药品用量的随意性,硝酸与金属铜反应时,金属铜的取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有毒气体,既浪费药品又影响健康,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等。实验操作的规范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还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始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重要的实验技能能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使学生逐步形成规范化操作意识,甚至成套实验装置的组装、系列实验的操作,都能做到准确而有序,为实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要重视课后的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或同类型的技能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尤其是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提出对解决问题的猜想、开展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这个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是一样的,因此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像科学家研究科学那样的过程,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素养。要成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必须严谨操作每个实验步骤,实事求是对待实验中的现象与数据,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合作进行,对于较复杂的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在合作探究时,能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艺术,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这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尤其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二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好化学的综合方法

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基础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是势在必行了。新的化学课程在学习内容、形式方面的实质性改变,这意味着要重新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服务于新的标准和目标;新课标积极倡导多元化评价,本文就化学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部分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见解。

创新与评价,从新课标中体现到评价功能之一是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服务。我们需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什么才算是创新?我们很有必要给“创新”下一个定义,并以此来作为评价的尺度。

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吗?非也,对学生本人而言,其所思所做,能有新的意义、新的质,那么他就是进行了创新。学生的思维具有生产性,会产生新的质,所以他是创新。他能用新的方法独立解出一道题目,对化学现象有新的解释,独立作出某个判断,有新的思考,有新的意思等等都是创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他自己的认识相比较的。如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学习简易洗气装置后,联想到用它可以进行三类气体的收集装置,联想到可以用作贮存不易溶的气体,这本来是早已被发现的知识,但基于他的既有经验来说,这是新的,他实际上就是进行了创新活动了——我就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错误与评价,新课标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获得的东西,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取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很大机会会犯不少的错误。我们应如何看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又如何对此进行合理的评价?

如像过去,评价只重视结果,那么结论一旦错误或偏差,不及格就是对他们的评价,那么说学生的探索就完全变成徒劳的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备受压抑,以后他们将对探索失去兴趣。新课标改变了过去孤立的评价手法,着眼于评价学习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学生的认识没有必要开头就是完美的。比如我在开展有关氢气的“拓展性课题”时,学生注意到锌粒和稀硫酸一接触就产生氢气,几位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课后讨论后跑到我跟前,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们的看法:氢气是最理想的无污染燃料,但用水做原料制取,会浪费电力资源,同时反应速度很慢,故改用锌粒和稀硫酸来大量制取,既快又方便,与此同时,他们又展示了精心设计的从生产到管道输送等的设计图样。在这里显然存在很大的漏洞,他们光是着眼于氢气的易于制取,却没有考虑原材料的来源与价格、气体的贮存与运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出错了,但他们的错误中包含着正确与灵气——他们重视环保,关注资源,勇于创新。因此,在我看来,对于这些后进生来说,这是他们“高水平的错”,对这样的错应给予高度的评价。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学生故意造成错误,而是要重视寻找错误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接纳学生出错,我们对其错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正确思想要高度评价,这将促使他们继续探索,从而促使其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能获得真知,获得最可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个体差异与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采取被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集合以外的一个标准相比较,即实施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这种评价对于后进生来说尤其不利,因为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后进生往往被排斥在成功的门外,因此他们就无法体现学习带来的乐趣,所以他们不愿意参加再学习。新课标强调我们要注重“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因此在面向全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多几把衡量的尺子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首先要认同学生都有各自的发展区。不同的发展区域,起点不同,标准不一,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处处都能找到成功的机会。例如,某位学生由完全不懂得相对质量的计算转变到能计算一些简单化学式的相对质量,这对于他来讲,有质的飞跃,那么就是有极大的进步了。也就是说,我们采取了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这种评价是以评价对象的自身作为评价的参考点进行的,由于是跟自身作比较,所以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进步的可能,所以这种评价是能体现出激励性,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内在的创新能力。

评价的技术与策略,评价应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主动发展。当学生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例如,我在第六章复习课前,让各学习小组设计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利用贮气瓶中的CO,设计一套能同时证明CO具有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不与石灰水反应,令血液变色的实验装置。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作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其他组别的同学对每幅作品进行“漏洞轰炸”,然后再让各学习小组进行“秘密设计改进”。之后,学生们开始热切期待老帅的评价,这时候的评价就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故此,在对改进后的作品的评价中,我特别关注对其优点进行评价,以满足学生们赞誉与认可的需求。

评价与实体活动紧密联系,既有分析性,又注重综合性评价,评价又着重于整个参与过程行为和思维的跃升,这无疑能非常有效地促使学生持续发展。例如,学生在完成“我市水质污染情况调查和防止措施的研究”这一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在“新闻发布暨成果鉴定现场会”中,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各自开展实验的思路、步骤、分工情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办法、过程等,然后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紧接着是“答记者问”,整个小组都就整个活动过程回答“记者”提出的质疑。在征询现场其他同学后,由以我为首的“专家组”成员分别提出个人的意见或建议。老师评价主要包括①肯定过程和结果的成功之处,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②分析具争议的问题,提出综合建议仅供学生参考,如怎样才更规范,怎样才更严谨,怎样才做得更合理等等。③提出今后继续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注意问题。最后则由全体同学民主投票,决定评价等级。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别互相比较研究过程和结果,各自阐述自己的评价观点,并提出修正办法,然后各小组根据别人的提议进行思考并修正。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更多地发挥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评价结果留有较大调节空间,让学生可以自主调节,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再进步。

评价策略的改进

作业策略: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要给学生减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作业。适当的、合理的作业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策略之一。关键什么是适当的、合理的作业,如何进行评价。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改进:①作业分层,不要求独立完成,放宽交作业的时间,但要有过程记录。例如,在完成《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后,我布置了三道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提高和高水平题作选做,不懂得做的可问别人,可推迟交作业时间,并要求回答:“你如何理解这些题目?你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你请教了谁?请教别人后有哪些收获?”通过这些途径来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衡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②合理开展小组作业。如在探讨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后,布置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取CO2的发生装置,要求由易到难,可利用生活的废弃物,可设计新颖仪器。并要求记录每位组员对设计的构想及贡献,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

化学活动表现策略:化学教学目标中的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如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价值观、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实验技能等等都难以进行量化评价,但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他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活动表现法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如在学习了《爱护水资源》课题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着不同型号的量筒到学校各处调查水龙头漏水情况,井做好记录,以及依据所得数据计算出每年学校要亏损的金额,病假设如果用这些钱去搞绿化,可实现多少面积被绿化。最后写一份报告给校长。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他们的言行,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我就可以掌握对学生定性评价的第一手资料,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

纸笔测试策略: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取代“考试结果为标准”。以往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往往忽略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一知半解,造成思维的不连续性,影响后续的学习。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探究过程,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知识的内涵,掌握规律,引导学生善于探究,勇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问题:两种物质的分子均为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为何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两者性质上的差异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然后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求解,鼓励他们博采众长,拓展自己的思维。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写“探究性日记”,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整理出来,日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条跟踪记录,与大家交流。这样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我们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不应该批评考试,在中国的教育国情下,纸笔测试策略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目前,纸笔测试仍然是很重要的教学评价方法中的一种,其实新课标与纸笔测试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关键问题是怎样考的问题,是让纸笔测试如何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问题。故此,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考试进行改革,纸笔测试由传统单一的甄别、选拔功能向改进、提高功能转变,当然评价与一定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如中考,甄别、选拔功能依然十分重要。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考试的诊断、反馈、激励作用,应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试题的优化,例如:①减少客观题型,增大主观题的比重,着重考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少考或不考死记硬背的、陈旧的知识。②增大内容开放、条件开放、思维过程开放、答案开放的开放型试题,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展现自我才能,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此外,对考试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增大试题的难度,如果因为学的难、考的难而吓跑了学生,那么只会导致改革的失败。相反试题应该适当地降低难度,因为,基础化学教育不是培养所有学生成为未来的化学家,是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这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在教学科研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注重课堂教学,发挥课外优势,就能较好的适应新的化学课程改革,较好的把新的化学教材这个载体使用好,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我们积极地投入到新教学理念中把化学教学引向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