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

浅议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结合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现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发展定位与申硕及学科建设工作做一探寻,以期对同类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意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大,任务非常艰巨。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在上述比较薄弱的现有基础上,要想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实现申硕目标,首要的是明确学校学科建设定位及建设目标。

浅议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 定位与申硕及学科建设

尉学斌

(绵阳师范学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

摘 要: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告一段落,已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开始转向申硕与学科建设工程。本文结合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现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发展定位与申硕及学科建设工作做一探寻,以期对同类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申硕;学科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基本结束,相当一批院校已经成功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随即又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即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因此,各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将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建设工作提上日程,积极开展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建设与申报工作。但是,硕士授权单位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建设如何开展,又如何能建设好硕士授权单位,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够准确的认识和观点。

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

归根结底,实现申硕目标,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前提,是必须认真做好学科建设工作。申硕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获得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检验学科建设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客观标准。因此,实现申硕目标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一般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时间较短,学科建设工作相对薄弱。有的学校学科门类虽然较全,但缺乏优势学科,与重点院校相比较,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术气氛不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在国内外有影响、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缺乏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缺乏知名的学术大师、顶尖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办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总量不足,现代化程度较低;没有建立完整的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学科支撑条件;缺乏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也没有完善的杰出人才培养机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等。

总体来讲,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一般都处于“四多四少”状态,即科研人员多、学科带头人少,单兵作战多、团队攻坚少,低水平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随机选题多、研究方向的支撑少。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科建设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难以凝练出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难以凝聚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学研究基地,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与建成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国内有一定知名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大,任务非常艰巨。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首先要调整和理顺学科布局、结构,增强学科综合实力。调整好和理顺学科布局、结构,增强学科综合实力有利于学科的相互支撑和交叉融合,有利于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学科增长点、发展新兴学科方向、巩固和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发展定位与申硕及学科建设工作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在上述比较薄弱的现有基础上,要想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实现申硕目标,首要的是明确学校学科建设定位及建设目标。

(一)学科建设的定位

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学校的整体定位又是通过学科建设的定位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学科建设的定位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定位。

高等学校的定位可以从四个层面上考虑:一是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层面上看;二是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的层面上看;三是从学校所处层次的层面上看;四是从学校的基础与条件的层面上看。归根到底是要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寻求自身的正确定位。

(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一元职能(教学,培养人才)、二元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三元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纵观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化过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两件事:一是1809年建立的柏林大学(又叫洪堡大学),该校建校时就明确提出,柏林大学要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开始,使高等学校从一元职能转变为二元职能;二是创建于1848年的康斯威星大学,是美国颁布《莫里尔法》后的一批“赠地学院”之一,该校强调大学要主动为社会服务,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这就代表着高等学校从二元职能发展到三元职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以,高等学校的整体定位应从这三大职能的开展去考虑,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科学研究的定位、社会服务的定位。而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知识和知识创新及形成的学术发展也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来实现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也都是归属并专长于一定的学科的,通过学科的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是高等学校实现其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因此,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从三大职能所考虑的整体定位密切相关。

(2)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职能转变的结果。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少数部委继续管理少量学校外,其他国务院各部委的学校中,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高校都划转地方或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实际上已成为地方院校。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变化后,对学校的定位须做出相应调整,重新进行定位。在考虑重新定位时,要注意处理好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关系。由此也必然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定位。譬如,某高校由机械工业部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后,既要面向全国,又要面向地方,还要继续面向机械行业,继续为机械行业服务。因为机械行业既是一个很大的人才市场,又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资源,绝不能因隶属关系的变化而放弃这个市场和资源,更不能断掉这种渊源关系。在学科建设的定位上也应按此原则进行调整,在调整中要注意保持有行业特色的学科,并在更宽的学科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科的作用。

(3)高等学校是分层次的。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的层次是密切相关的。学校的层次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我们常常讲,应当贯彻分层次办学的原则,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于高等学校的层次,一般是按培养学生的层次分为专科学校、本科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但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高校的层次。譬如,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看,有“2+7”的提法,即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7所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大学;从“211工程”看,有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看,有53所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这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从长远发展看,他们都应成为代表中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中有些学校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要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就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可见,学科建设的定位是由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的,二者是一致的。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学校所有学科的建设定位都是一样的,而是指一个学校综合整体学科水平定位,并具体落实到某些学科上。

(4)高等学校的定位必须从学校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每个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办学特色。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不断努力,每个学校都已有各自的基础与条件,这些是在考虑学校定位时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确定学校的定位,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目标。这也是确定学科建设定位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在分析现有学科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建设的定位,包括确定自己重点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定位、重点扶植和发展的学科的定位等。

(二)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目标是一致的,定位决定目标。

(1)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相比,既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高等学校的特性。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本目标。在学科建设的目标上,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这是学科建设的一般目标,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包括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学科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又是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努力在提高整体培养人才质量的基础上,突出拔尖人才的培养。

(2)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应当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原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条块分割,重复设置;二是布局结构不合理,科类单一的学校过多。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前几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与此同时,高校的结构布局也进行了合理化调整,初步改变了办学分散、重复办学、规模偏小、单科性院校偏多等不合理状况。现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结束,各个高校隶属关系已经明确,合并的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实质性合并。这对学科建设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制订好学科建设的目标。

因此,这些学校在考虑学科建设的目标时,要转变观念,扩大学校的服务范围,在继续为行业部门服务的同时,要主动地把学科建设纳入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中,积极为区域经济和本地区社会发展服务。

(3)学科建设的目标,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特色、发扬优势,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考虑学科建设要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应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同时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争创一流的胆量与勇气。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来制订学科建设的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和国内外作纵向、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摸清学科“家底”,找到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查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制订符合实际的学科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坚持特色,发扬优势。我有你没有的,就是特色;你有我也有,但我比你强的,就是优势。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办出特色是办学质量的集中表现与标志。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特色可以说是学校的“发展线”。对一个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没有特色的学科也就谈不上优势。所以,在制订学科建设的目标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学科特色,发扬原有的学科优势,并在相对优势比较强的基础上,去抢占学科的制高点。第二,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向别人学习是必要的,吸收并消化别人好的东西也是必要的。但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一般来讲,创新有三个发展过程:一是以学习和吸收为主的模仿创新;二是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和过程中,进行局部突破的自主创新;三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直至超越别人的创新。学习、吸收和借鉴别人的东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主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