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别化教学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研究理论基础源于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首先,个别化教学首先面对的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育学的一些理论、原理、方法对个别化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尽管如此,关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却没有中断。早期的个别化教育研究成果,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1.个别化教学基本含义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允许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媒体和学习材料,允许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等。也就是说,个别化教学模式中,学习内容、学习步调、教学顺序、教学媒体和方法等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能力和态度来决定。

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个别化教学的内涵较大,其研究内容包括基本原理、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形式以及个别化教学所采用的媒体等。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个别化教学比较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即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决策,受教师等条件的限制较少,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针对学习者的具体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媒体设计、教学管理等,从而使教学活动更能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需求。

2.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个别化教学的研究理论基础源于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首先,个别化教学首先面对的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育学的一些理论、原理、方法对个别化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也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播活动。更重要的是,个别化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依据学习者的学习内部机制和规律而制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个别化教学的研究也要以三大理论为基础。

3.个别化教学的历程

由于教育技术学理论主要发源于美国,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比较完善,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代表性,所以在回顾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历程时,本书主要以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主线来进行阐述。

(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1800年以前,美国的学校教学主要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但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集体教学方式逐渐占居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如此,关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却没有中断。在美国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系统始于伯克(Frederic Burk)1912年至1913年,在旧金山师范学校试验的个别学习制,其主要特点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学习由老师编写的教材。1919年,沃什伯恩(C.W.Washburne)在伊利诺斯州温内卡特镇的中小学创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形式,其中包括温内特卡制(Winnetka Plan),它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温内特卡制,其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1920年,帕克赫斯特(Helen H.Pankhurst)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建立道尔顿实验室计划(Dalton plan),旨在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内使用不同的教材、自定学习时间和步调,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1990年,斯特勒(Seattler)对早期的个别化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伯克(Burk)(1912)、瓦什伯恩(C.W.Washburne)(1919)、帕克赫斯特(Helen H.Pankhurst)(1919)和莫里森(Morrison)(1925)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他指出,这些研究强调了学习中不同学习者的不同之处,并且表明:第一,个别化教学使学习者能够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但要求其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第二,个别化教学强调了认真组织教学任务的重要性。

从这些早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个别化教学中关注学习者的个别情况,并且在早期的个别化教学实践中,己经开始关注学习步调、课程内容的个别化。早期的个别化教育研究成果,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真正在教育技术中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个别化教学活动,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

(2)程序教学的发展。

程序教学,简而言之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idney Pressey)是理论界公认的程序教学创始人。1925年,普莱西设计了世上第一台自动教学机,主要用于实现对学生测试的自动化。同时该自动教学机也包含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考核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方面的运用。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应用于教学上的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小。

1954年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B.F.Skinner)发表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文章,他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斯金纳根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他的关于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想法,后来发展成为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受斯金纳理论指导的早期程序教学主要有如下特点: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以及低错误率。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程序教学运动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二是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效果。在这一时期,教育界有关人士开发出大批程序教材供学校教学、军队和工商企业的培训使用,一些出版商纷纷投资于程序教材的制作。但同时,程序教学也受到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的指责,主要是批评程序教学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此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拥有模式功能的教学机器的设计已有穷尽之感,并且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处理。60年代后期,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开发真正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而这样做的代价颇高。所以程序教学运动自此开始衰退。

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大胆尝试,它使得个别化学习的优点得以发扬(可以适应各种不同水平的、不同需要的、自定步调的学习),又解决效益低下的问题。但它也有不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教学机器并不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教学任务,而且无论是在交互性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呈现上,都过于简单。所能实现的功能有限,所体现的理论只能是基于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理论。尽管如此,程序教学总结出一套开发程序教材的方法,开发过程中综合了许多重要概念并得到具体应用,这一切都对系统设计教学方法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3)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程序教学运动的衰落,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其他形式的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如凯勒的个别化教学系统(PSI)、掌握学习法、导听法(亦称录音指导法,ATS)等都体现出个别化教学的思想。同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对如何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化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个时期的研究标志是,将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和个别学习者的身上。研究人员也开始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特征。

凯勒制(The Keller Plan)是1963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凯勒(Fred S.Keller)首创,又称个人学习系统(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PSI)。是一项管理教学的技术,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强化理论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凯勒制有5个特点,即:学生自定学习步调、采用掌握学习法的原理、启用“学监”(通过课程考试的学生称“学监”)、依靠书面指导、减少教师讲授。

掌握学习法(Learning for Mastery)由布卢姆(B.S.Bloom)和他的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创立,其核心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教学时间和教材,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每一项学习内容,故称掌握学习法。这是布卢姆1968年提出的一种教学系统。此法强调学生对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必须完全达到每单元的教学要求才能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但教学进度由教师制定,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录音指导法(Audio Tutorial Approach)亦称导听教学,是普渡大学植物学教授波斯尔思韦特(Samuel N.Postiethwait)于1961年设计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系统,也是一项管理教学的技术。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学习室里进行个别化学习,教师用预先录制的录音带指导学生从事各项学习活动。录音带也为学生提供有关练习的答案,作为对学习的反馈。教师则在学习室现场进行个别指导或答疑。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还推行过个别化规定教学(IPI)、根据需要的学习程序(PLAN)、个别指导教育(IGE)等个别化教学系统。尽管这三种系统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但通过这些系统的使用促进了教学改革,如: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来排列教学顺序;标准参照测试用于诊断目的;教师的作用由信息提供者变为教学的计划者、管理者和辅导者;使用计算机管理教学,打破分年级的教学组织体制等。从适合个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比早期的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考虑,即:学习者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确定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同一学习目标。

对于这一时期围绕行为主义展开的个别化教学的研究,也有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例如布鲁纳(Berliner)认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虽然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但同时也花费了学习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这样有时会导致学习者中途放弃。也有人指出,对于教学材料的过分关注,会导致教学成本过高和使教学缺乏人性化。由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没有配套进行,以及学校未将个别化教学的成果正式应用于其常规教学等原因,个别化教学的研究热潮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衰落。

(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计算机辅助个别化学习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自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以来,许多专家就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探索。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开发出来用于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的是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所于1958年研制出来。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化指导、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以后逐渐也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

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在能力。7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变被动听课为积极介入教学过程,标志着CAI系统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个新阶段。

70年代微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I运动。到了80年代,学校里微机的使用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微机用于教学。但CAI在学校中的开展仍不能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进入90年代,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个别化学习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不仅在学校中基本普及,而且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它们不仅界面友好、内容丰富活泼且形式多样(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以及超媒体等),同时能表现出多种学习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样也动摇计算机辅助个别化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预见,在未来网络个别化学习将成为个别化学习的新形式,并将占据主要地位。

综上所述,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系统、掌握学习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网络个别化教学成为个别化教学研究的主要阶段标志。几十年的个别化教学实践表明,个别化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尽管仍不能说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但个别化教学所形成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目的和衡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已经对教学理论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