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多元评价的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多元评价的准则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准则的确定,我们可以从教师专业的内涵出发来寻求其关键的因素。我国也有专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师德教育“五不准”:不准对本校学生实施有偿家教。

三、教师专业发展多元评价的准则

评价的准则是评价质的方面规定,它规定了评价活动究竟评什么与不评什么。所谓评价的导向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评价的准则上。为此,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准则的确定,我们可以从教师专业的内涵出发来寻求其关键的因素。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前者提出创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确定教师应该懂得什么,应该会做什么,且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即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后者则提出,教师的专业教育至少应包括: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我国也有专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这种过程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还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2012年,教育部公布试行版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类教师的专业标准。三个标准均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原则,并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了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内容体系。以此为准绳,结合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我们研制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管理能力、课程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能力等评价要素,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初步形成了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

1.职业道德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所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准则。本课题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评价,就是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同时,结合区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评估主要是从下面几方面内容进行:志存高远、依法治教;为人师表、敬业爱岗;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诚信待人,团结合作。如下表:

表4-1 职业道德

img3

为进一步推进本区师德建设,整体提升师德水平和教育质量,结合区域教师师德现状,奉贤教育又推出了“师德教育五不准”、“师德教育五表率”的评价内容,具体如下。

师德教育“五不准”:不准对本校学生实施有偿家教。严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区“三名一带、学校中层及中层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党员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推销商品或擅自向学生收费;不准有体罚、变相体罚及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不准参与赌博;不准酒后驾车。

师德教育“五表率”:提倡学习修身、提倡专业发展、提倡关爱学生、提倡合作奉献、提倡热心公益。

2.教育管理能力

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的重要方面。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应具备有“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师的工作中,有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要在班级等组织中进行,教师要发挥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有管理班级、组织和领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在评价教师的管理能力上,主要是从“为人师表、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合作交流”等方面评估。如下表:

表4-2 教育管理工作

img4

3.课程教学能力

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要素是要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在研制教师课程教学能力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和关注学生发展评价。为此,在拟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考虑以下三个要素。

(1)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倡“人文课堂”、“有效教学”。

我们应该注意到:追求“人文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教学追求。我们必须重视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做到“心中有学生”,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从树立自己的教师权威到习惯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生为本、人文关怀”;做到“脑中有结构”,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有清晰、完整的认知,把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设计出教学活动结构;从重视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认知发展到重情感养成,从重学习结果到重学习过程,从重统一规格到重差异教育,从重知识文化的继承到重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以学定教”、“有效教学”。

教学能力提升,主要以教学“五环节”为着落点,重在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表4-3 教学“五环节”评价

img5

续 表

img6

续 表

img7

表4-4 备课的评价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习方式

img8

续 表

img9

表4-5 课堂教学评价

img10

表4-6 课后反思的评价内容:总结优点、找出不足、昭示规律

img11

表4-7 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评价内容

img12

(2)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课程参与和课程开发。

首先要增强课程参与意识。新课程实施,教师是课程主体之一。教师要参与课程的研制、决策、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课程活动,不能单纯地承担“课程传递者”角色。教师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课程忠实执行者,而是一个有技能的实践者,有反思能力的教育者。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主体。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因素,要让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适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过程。其次要增强校本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教师课程开发专业素养和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教师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

课程实施能力评价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整合能力,要善于对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编制校本课程;三是课程的执行能力,加强教学研究,真正地为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发展提供课程载体

(3)课程评价能力提升——学生学业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表4-8 某小学剪纸科目评价表

img13

4.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要学会反思与提升,主要体现在“承担课题”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上。“承担课题”是教师向“研究型”转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新时期教师与传统型教师的重要区分点,把这种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正是我们制定教师评价的亮点之一;“撰写论文”是教师的一种职业基本功,是检验教师理论水平的重要载体,将其作为“研究能力”评价的内容,激励教师学习、实践现代教育理论,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能尽可能地运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能,是一个现代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区域教育不断拓宽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指标内容,构建科学的、简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直面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深层研究活动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操作体系,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进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师素质评价包括: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教师信息化习惯、教师信息化能力三个方面。

表4-9 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img14

续 表

img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