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尽此心”的教育思想

尽此心”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去了解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学家。他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还提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著有《象山全集》。以道德教育和修养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坚持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在教育方法论上,陆九渊认为必须坚持反省内求的教育方向。既然“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教育活动也就只能走反省内求的教育路线。

陆九渊:“穷此礼、尽此心”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去了解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学家。他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还提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著有《象山全集》。

陆九渊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乾道八年(1172年)登进士第。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的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并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肯定“理”是永恒不变的封建道德,主张唯心主义。以道德教育和修养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坚持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主张教学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优游读书、致疑切思的原则。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img20

陆九渊

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读书,则最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

陆九渊的教育方法论是什么?

在教育方法论上,陆九渊认为必须坚持反省内求的教育方向。既然“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教育活动也就只能走反省内求的教育路线。至于如何反省内求,陆九渊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比如,立志、易简、剥落与减担、读书与亲师友、存养、求放心、寡欲、自立自得、心教、致疑切思等等。

在这些原则和方法中,有些是异名同实的,有些是含义交叉的,这里面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前三种方法。

陆九渊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

在教育目的论上,陆九渊并不过多地强调教育在“化民成俗”,敦厚民风中的作用,他所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为实现其社会理想服务和与其理想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能够“自作主宰”,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陆九渊的教育目的论实际是沿着两个方向或者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证的。从理论推导的路数看,拥有人道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即为其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落实在教育上,即为其理想的教育人格,即理论人格。

大开眼界

陆九渊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年)“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熹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认为陆九渊的教学方法太简易,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朱熹的教学方法支离破碎,不系统。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九渊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