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勤于思”的教育思想

“勤于思”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程颐的教育思想。从此,“五经四书”和义理道统成了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和基本内容。程颐认为治理天下需要人才,人才来自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培养。“学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决定了程颐对道德教育的高度关注。程颐的道德教育思想表现在如下几方面。“诚”与“敬”是程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同时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程颐:“勤于思”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程颐的教育思想。程颐,字正叔,又字正道,人称伊川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从小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早年受业于周敦颐。他自27岁考进士不第后,即绝意仕途,除曾在朝廷短暂任职外,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勤学精思,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53岁任宗政殿说书,为宋哲宗赵煦的老师。61岁后,两次管勾西京国子监。晚年因“元祐党”案,两次遭贬谪。他们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后定名为《二程集》。

程颐主张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经为基本教材,他是最先倡导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为基础教材,是第一个确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地位的人,从而把历史的传统和自己的创造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教材体系——“五经四书”和新的知识结构——义理道统。在程颐看来这四部书同《易》《礼》《诗》《书》《春秋》具有同等的价值,他认为只要掌握了“四书”,也就为进一步学习“五经”打下了基础。

img18

程 颐

从此,“五经四书”和义理道统成了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和基本内容。它们不仅在汉民族中传播,到元明清时还在蒙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中使用;后来又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这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程颐将学做圣人当作教育的目的,要求养心寡欲,加强自我修养,以理性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注重读书方法。

在程颐的眼里教育有什么作用?

程颐认为治理天下需要人才,人才来自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培养。他从维护统治者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就是,言天下之治,必须依靠众多的管理者来实现,而人才又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培养发掘。他也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人为什么能接受教育,程颐认为这是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虽然有恶存在于人身,但那是由于禀受了不好的气质的缘故,因此,要使人们为善去恶,臻于至善,就必须靠教育的示范引导作用来实现。程颐不仅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也肯定了人的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他把教育的作用直接归结为“变化气质”,使整个社会成员,以“学为圣人”为目的。在程颐的心目中,圣人是完美无缺的。程颐圣人可学而至的观点,对于提高和激发人们积极的精神追求有推动作用的。程颐认为,刑罚只可维持一时的安宁,不足以保证全社会的长久安定,要想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就要在社会中形成以遵守服从封建统治为荣的风气,这才是治世之本。

程颐怎么看待道德教育

“学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决定了程颐对道德教育的高度关注。这也是他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程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天理,如果天理不存在了,那么人就同禽兽没有两样了。程颐的道德教育思想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立志向道。程颐认为,志向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人生道路选择,十分重要。他把立志放在了相当的高度来认识,如果不树立“学为圣人”的远大志向,那么即使圣人在当今当世出现,也是毫无用处的。他还要求从娃娃抓起,他认为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也就越容易把一切恶习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而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情操。

第二,存诚主敬。“诚”与“敬”是程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同时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程颐认为,诚与敬是沟通天理和人心的桥梁,通过“存诚”或“反身而诚”,就可以达到与物同体的境界,这是学为圣人的突破口。敬与诚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就是以涵养工夫,来主动自觉地扩充本身具有的善,断绝来自外部的诱惑。

第三,知行统一。教育的成果,只有在社会实践生活中才可得以检验。程颐反复强调,学为圣人必须身体力行,落到实处。

大开眼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程颐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概括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善于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越到后来,这影响也愈深远。程颐的《粹言》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闪光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严重的不足,总结这份良莠并存的遗产,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状况的认识,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复兴大业来说,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