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迫于局势,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逐步建立起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几乎遍及全国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拥有9 500多万人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在这些地区不断延伸。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教育问题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断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大好形势。迫于局势,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逐步建立起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前,苏区教育获得空前发展,确立了与南京政府根本对立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新民主主义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

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到1930年6月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1931年11月以江西瑞金为中心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拥有300多个县、3 000多万人口,这是苏维埃教育发展的实际空间。

(一)苏维埃教育总方针和苏区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

1934年1月,中央苏区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在报告里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是苏区教育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同时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针对儿童教育而言),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针对成人群众教育而言),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针对干部教育而言)”。在这些中心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实际上突出了干部教育,而群众和儿童教育是在中央扶持下依靠地方上的财力物力兴办的。

(二)苏区教育的实施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中设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由瞿秋白任部长。他不在苏区时,由徐特立代理,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领导下开展苏区的教育工作。下面是苏区教育实施的基本情况。

1.苏区的儿童教育

苏区没有普通意义上的中学,职业学校很少,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小学教育。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儿童教育,规定“要对于一切儿童不分性别与成分差别,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要求在国内战争环境中,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苏区小学的入学率比较高,据兴国县的调查,有60%的儿童入学。苏区小学通常称为列宁小学,学制最初是6年(三三分段,或四二分段),1933年后学制改为5年,初小3年,高小2年,不过苏区的小学大部分都是初小。学校针对不同的入学对象又分成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课程为:初等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科,另外还有每周12个小时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高等小学的课程是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科,另外再加6~10个小时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

2.成人群众教育

苏维埃政府采取各种形式帮助群众识字,提高文化水平。成人群众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夜校一般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里,让年长失学的人利用晚上的时间认字。但因农村居住比较散,离夜校远,还有些特殊情况不能上夜校的就编入识字班,由在夜校里上学的人担任组长。所以识字班的学生不认识的字,就问夜校学生;夜校学生不认识的字,就问夜校老师;夜校老师不认识,就问日校的老师。俱乐部在当时主要是一种实施政治教育的场所,不过这种教育更加艺术化,具有趣味性。

3.干部教育

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因为根据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干部问题。尽管根据地当时的条件比较差,但培养各类干部的学校是比较齐全的,包括党政、军事、医药、师范、艺术、农业等各方面,还是比较全面的。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三所大学。①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3年3月由苏区中央局与全总执行局联合创办,直属苏区中央局,为苏维埃党校。校址在瑞金沙州坝。学习期限为4~9个月不等。②苏维埃大学。1933年8月成立,是培养各类干部的综合性大学,1934年7月并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③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它的全称是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郝西史是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的副领事,在1927年广州起义中牺牲),1936年6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红军学校,为苏区最高军事学府。

其他中层干部学校和专业学校有: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红色通讯学校、军医学校、看护学校等。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几乎遍及全国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拥有9 500多万人口。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在这些地区不断延伸。

(一)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都执行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把教育事业作为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一政策在抗战的不同时期,认识和贯彻程度有所不同。

1937年7月23日,即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毛泽东就发表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认为在抗战时期,应实施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教育问题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对抗战时期的教育政策作了具体的阐述,内容包括:改订学制;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广泛发展民众教育;办理义务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在这次大会上,还通过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在这些方针政策指导下,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和抗战融为一体,成为抗战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39年到1942年之间,在边区出现了所谓“教育正规化”现象。一般把这次的“教育正规化”倾向称为“旧型教育正规化”。“旧型教育正规化”偏离了抗战教育政策,脱离了边区教育的实际,延安整风运动中对此给予了纠正,并对根据地教育政策作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表述。

(二)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实施

1.干部教育

在抗日根据地执行“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培养各种抗日干部的学校比较齐全。培养较高级干部的学校一般以“大学”、“学院”、“公学”或“干校”命名。其实一般中学、师范学校都是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甚至高等小学也有培养干部和选拔干部的任务。属于较高层次的干部学校有: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在培养干部的学校中,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2.工农业余教育

工农业余教育的对象是成人群众。工农业余教育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扫除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政治觉悟,进行军事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其中后一个任务是主要的,是让一般民众都能理解战争、配合战争、参与战争。工农业余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冬学、夜校、雨校、半日学校、识字班、民教馆。其中冬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它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候开办的。

3.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是指面向儿童为主的国民教育。抗日根据地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中等学校,具有中等程度的学校主要是大量存在的师范学校,一些以中学命名的学校,有的是为了收容从敌占区来的青年学生,有的是直接招收高小毕业生,但基本上是培养地方干部。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初期称为“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和苏区的红军大学有承接关系,是为了继续培养红军干部而创办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奉命迁到东北,组成了东北军政大学。在9年的时间里,抗大一共培养了20多万革命干部。

(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育

1.教育的基本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消除日伪奴化教育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为当时的政治斗争(包括前方的解放战争和后方的土地革命)服务;为解放区的生产建设和未来国家的建设服务。解放战争时期儿童教育相对于前一时期有所重视,但在教育政策上仍然是以干部教育为中心。第一是在职干部教育,第二是干部学校教育。

2.教育工作中心任务的转移

解放战争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随解放战争战场上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继承了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传统,教育中的政治任务由抗日的民族主义教育转到反对国民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教育起到了战争动员和政治宣传的作用。1947年下半年之后,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新解放区不断开辟。当时的教育主要担负以下任务:首先是对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让他们为新政权服务;其次是为新解放区培养大批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的干部,因为当时承担干部培养的学校主要是中等学校,所以当时中等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另外这一时期教育中围绕土地改革所进行的政治教育比较突出。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所以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就提了出来。特别是有关普通教育的正规化问题被提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从为革命战争服务转移到为和平建设事业服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是一场规模宏大的革命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从事的教育实践。残酷的战争环境、落后的农村地区、薄弱的文化教育基础,是革命根据地开展教育的基本条件。但革命根据地政府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了教育为政治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成功范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