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制这份问卷的目的是,探讨初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指标,为及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诊断、矫治具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理偏差提供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预备性问卷。但在具有典型攻击行为的学生自评中,4个指标无一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_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概述】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就青少年来说,攻击行为易招同伴的排斥,造成人际紧张和交往困难,影响学习与技能的习得。由于经常与人产生冲突,在校往往受批评,在家受父母的责骂或惩罚,易引起自卑或产生强烈的愤恨与逆反情绪,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严重者会自暴自弃,导致将来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国外研究表明,个体早期的攻击性是成人期暴力犯罪的较好预测指标。

攻击行为的定义很多,且表述不尽相同,但总的看起来都包含3个特征:伤害意图(有意伤害)、伤害行为(付诸于行动)、伤害后果(造成他人痛苦)。我们将攻击行为定义为:直接以身体、言语或利用他物及其他形式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便于获取能集中反映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的资料,我们对具有高度攻击性的初中学生的操作定义为,在日常行为与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初中学生。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The questionnair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由郑全全、陈秋燕,在参考Buss AH等人1957年编制的敌意问卷(the hostility inventory)和1992年构建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以及Dodge KA等人于1987年编制用于鉴别反应性与前摄性攻击性儿童的教师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于2002年独立编制而成。编制这份问卷的目的是,探讨初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指标,为及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诊断、矫治具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理偏差提供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科学依据。

【内容及实施方法】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是一个他评问卷,内容包括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的4个维度,即行为、认知、情绪、言语,共23个条目,采用4点评分方法,即很不符合记1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基本符合记3分,很符合记4分。

测量学指标】

预备性研究包括有结构现场访谈和预测。访谈对象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在某省两市一县共选取7所中学的教师以及行政管理者共33名。另一部分访谈对象为学生,随机选取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共40名作为访谈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预备性问卷。选取16所中学里具备2年以上初中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或行政管理者。共施测调查问卷325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59份,占问卷总数的79.7%。然后用因素分析方法来进行项目分析,分析后,项目由64项减至26项。

正式样本为两省三市县共9所中学的初中教师及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具有2年以上初中班主任工作经历)180人。施测调查问卷共180份,获得有效问卷160份,占已发问卷的88.9%。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删去不符合要求的3个条目,正式问卷由23个条目构成。

行为、认知、情绪、言语4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44、0.737、0.575、0.568,总问卷为0.865。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69。在初测之后间隔20天,再做重测,重测系数为0.813。

效度方面,以验证性测量和诊断性测量进行效度检验。①验证型测量:根据操作定义,结合班主任反映、学校政教处的学生处分记录、受到执法部门处罚记录等方面,选取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组作为控制组,在上述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选取同样数量的一般学生作为对照组被试。在4所中学选取了40名被试,控制组、对照组各20名,进行教师评价(一律由至少与被试相处一学期以上的班主任)、同伴评价(至少与被试同班学习一学期以上的学生)、自我评价(由评价对象自己完成)。②诊断型测量:进行诊断型测量时教师事先并不知道测量的目的(blind test)与取样要求,所以教师不参与协助取样,但是参加测评。此外,采用同学提名测量法,即让同学提出具有典型的攻击行为的学生。首先在所选样本班级中随机选取20人(约为班级总人数1/3)进行提名测量,每被提名1次得1分,得分在6分以上(即被提名次数超过总提名次数1/3)者作为可能具有典型攻击行为的学生选入(被提名组);再从班级中按学号随机选取其他学生作为对照组。我们分别在某省另外5所中学选取11个样本班级,共110名被试。经测量获得有效问卷92份。其中提名得分高于6分的为43人,我们暂且将之称为被提名组,另有49名学生为对照组被试。

对于验证性和诊断性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评价对控制组与对照组被试是有区分力的,4个分问卷均P<0.001,两组被试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同伴评价对提名组与对照组被试也有区分力,4个分问卷分别从P<0.024到P<0.004。但在具有典型攻击行为的学生自评中,4个指标无一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这种情况在国外研究中也有发现。可能是这些被试对自我行为、心理过程等的知觉与评价能力较低,或对自己所做的攻击行为是否违反了社会规范,个体缺乏知觉和理解。结果也表明,我们将那些虽无处分记录但提名得分在6分以上的被试归到被提名的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被试组中是可行的,同时说明提名测量的结果可以作为鉴别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1.维度构成

行为维度分问卷:包括6、8、9、12、14、16、18、21共8个条目,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在外显行为上的表现。

认知维度分问卷:包括3、7、10、17、19、20、23共7个条目,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的认知倾向。

情绪维度分问卷:包括2、5、13、15、22共5个条目,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的情绪表现。

言语维度分问卷:包括1、4、11共3个条目,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的言语表现。

上述所有23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问卷的总得分,反映了被测者攻击性行为的总状况。该问卷尚未进行有关常模的研究。

2.测评人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是一个他评问卷,应由熟悉学生至少达1年以上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填写。

(郑全全)

参考文献

[1]Buss AH,Perry M.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3):452-459

[2]Dodge KA,Coie JD.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actors in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ldren’s peer grou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1146-1158

[3]郑全全,陈秋燕.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测量.心理科学,2002,25(6):680-6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