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淡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淡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就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更应高举人文大旗,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则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浅淡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就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人文关怀 情感体验 个性发展

语文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因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精神”,体现“人文关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更应高举人文大旗,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则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也就无法很好地完成。试想,如果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具有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如见到学生读诗文时摇头晃脑、拖腔,也许我们会批评这不合规范。那什么是正确的朗读规范呢?这只能由诗文语言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决定。本来诗文的语言就是有一定的节奏的,且这种节奏非常合学生的生理节律,因而学生读来会感到舒适愉快。读这些诗文时有节奏地摇头晃脑,甚至蹦蹦跳跳,说明他们对这些诗文和这种朗读方法感兴趣。至于拖腔,有些诗文朗读本来就是有腔有调的,古人就有按腔调进行吟唱的习惯。学生喜欢拖腔,这说明学生也许正享受着这种腔调的美感,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让学生朗读时学会拖腔。如果不恰当地批评学生朗读时自然表现出来的神态,这只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玩,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尽量多地安排在“玩”中来进行。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和学校的工场里制作心爱的作品,也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去观察稻粱菽麦、花鸟草虫,并尝试种植、养殖的乐趣。在这“玩”的过程中,不仅能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还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中具体生动的语句归纳为一个个简洁的“特点”,把血肉丰满的课文概括为高度简洁的中心思想,而并不注重学习课文中规范而生动的语言,更不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实在是阅读教学的悲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是要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二是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引发情感转化;三是要引导学生含情朗读,引发情感倾泻,使学生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让学生入境入情;四是要让学生在再现情景中体验,引发情感深化;五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意境展开再造想象,或就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情感升华,经验提升。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课文是与作者、文本的一次对话。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本文发表于2007年《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 傅伟.学会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4] 叶贵彬.让阅读启发创造[N].中国教育报,2003,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