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破解高校招生腐败的“江湖规矩”

破解高校招生腐败的“江湖规矩”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最为轰动的招生腐败案当属“湖南省罗彩霞被顶替案”。自恢复高考以来,这种高校招生腐败案就未断绝过。高校招录管理上的诸多漏洞,再加上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案的主要原因。高校招生暗箱操作,“江湖规矩”不少,可归类分为四大形式。招生人员收受贿赂行为涉嫌职务犯罪,必须严加惩处。花钱买好学校上,这是“江湖规矩”。这个考生和家长破坏了高校招生的“游戏规则”。

第一节 破解高校招生腐败的“江湖规矩”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剖析了2009年发生的“五大高校招生腐败案”。

1.浙江航海模型加分案。2009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信箱接连收到举报邮件称,绍兴一中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学生多来自权势家庭,而这一比赛几乎只需缴费报名培训即可获奖,这意味着这些学生每人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获得20分的加分。浙江省教育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学生凭真本事达到田径、球类等项目标准的话,加分是理所当然的。关键是不少考生家长利用权势,可以通过‘三模三电’项目获取高考加分”。

2.重庆更改民族身份案。2009年6月,重庆市文科状元何川洋因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被重庆市纪委、民宗委、教委、招生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裁定为违规。此事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加分制度的质疑。据调查显示,重庆市有多名考生为获得高考加分,更改民族身份,将户籍迁入少数民族聚居地。

3.重庆高考移民案。2009年7月,重庆市数百名“高考移民”案再度掀起波澜。重庆市万州区赛德、纯阳等学校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一直大量招收市外普通高中学生入读,向他们承诺在重庆市参加高考,享受重庆市考生同等待遇,每生收取1万元到3万元的赞助费。据悉,2006年年初在纯阳、赛德两校发现的市外考生多达474名。而这种行为曾经得到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的“配合”。

4.松原市高考舞弊案。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高考舞弊案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腐败形式之一。2009年6月,吉林省松原市就高考舞弊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在2009年高考期间,吉林省松原市共查获各种违法违纪33人,其中7人替考,26人违反考场纪律。检察机关查明,2009年3月以来,该市扶余县第一中学教师在扶余县高考学生中大量销售间谍专用器材,供学生高考作弊使用。此外,松原市还出现了考场上学生抢夺试卷强行抄袭的事件。

5.湖南罗彩霞被顶替案。2009年,最为轰动的招生腐败案当属“湖南省罗彩霞被顶替案”。2009年3月,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罗彩霞在即将大学毕业时发现了自己2004年高考落榜的真相。当年,罗彩霞没有等到期盼的录取通知书,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在此期间王佳俊一直使用罗彩霞的身份学习、生活、工作。此案件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原因是王佳俊父亲王峥嵘的身份——隆回县公安局政委。

以上案件发生在高考流程的不同环节,说明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被腐败分子或不法分子利用。自恢复高考以来,这种高校招生腐败案就未断绝过。高校招录管理上的诸多漏洞,再加上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案的主要原因。高校招生暗箱操作,“江湖规矩”不少,可归类分为四大形式。

第一,招生人员堕落:招生腐败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典型案例: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招生黑幕。2003年8月,媒体报道了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招生黑幕:两名基本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却以美术专业课高考“状元”和“榜眼”的身份被录取。在海南大学教务处组织的2002级学生专业课抽查中,居然一半学生不及格,甚至出现2分(百分制)的离谱成绩。随后的调查显示,这并不是学生高考作弊的问题,该院美术系一位学生坦言:“招生老师收了我的钱。”

招生工作是一项“肥差”,是人所共知的“秘密”。部分招生人员的堕落,使招生腐败这个“多米诺骨牌”倒下了第一张“牌”。其实招生人员受贿一直存在,只是刚开始比较隐蔽。正是由于以往对招生人员的道德和法律上的堕落重视不够、打击不力,才导致这种腐败行为肆无忌惮,使得各种腐败因素突破了公正招生的第一道防线,最终形成典型的权钱交易。招生人员收受贿赂行为涉嫌职务犯罪,必须严加惩处。解决招生腐败首先要从抓招生人员思想建设开始,纯洁招生人员队伍。

第二,“潜规则”盛行:招生腐败的保护伞。

典型案例:北航招生丑闻。2004年8月,一名广西考生在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档后,遭该校工作人员庞宏冰索要10万元钱,否则就拿不到录取通知书。此事经媒体披露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违规的是考生和家长。花钱买好学校上,这是“江湖规矩”。这个考生和家长破坏了高校招生的“游戏规则”。“钱学交易”这一“潜规则”从被默认到“明码标价”,人们为招生腐败共同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学生通过交费进入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使学校获得经济利益——这种“钱学交易”的潜规则,把凭高考分数上大学的公平底线轻易打破了。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达到让孩子上好学校的目的不惜重金。我们需要在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发生在招生领域的“钱学交易”。必须建立起问责制,出现问题一查到底,不仅要查办学校方面,也要对行贿的家长、单位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自主权”滥用:招生腐败的滋生土壤。

典型案例:兰州理工大学招生事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其他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内蒙古考生苗立新在2004年高考中取得547分的好成绩,比当地本科线高出了50多分。她报考的一般本科院校中,第一志愿是兰州理工大学。该校招录人员称,她的成绩比学校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低3分,可以考虑通过“机动名额”录取她,但必须要交3万元钱。家长答应交钱以后,该校录取了该考生。后来由于考生家里拿不出钱,校方没有发放录取通知书。当考生要求退档时,学校也未能及时退档,致使该考生错过了专科院校录取。

学校招生自主权越来越大,“机动名额”就是敛财的“聚宝盆”。个别高校不能正确对待逐渐扩大的招生自主权:不是用来选才,而是用以敛财。有的高校利用外语小语种、保送生、特长生、预科生等特殊招生形式,钻“机动名额”、“定向招生”、“自主招生”等招生录取政策的空子,在招生录取环节进行乱收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应该在受到良好社会监督的条件下实施,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一放了之,要联合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广泛的监督机制。

第四,“关门”搞招生:招生腐败的隐身术

典型案例:西安音乐学院“赞助费”案。2004年7月,一名浙江考生在考取西安音乐学院后,被招生办要求将3万元“教育基金”汇到学校账户,否则将不予录取。这名考生无从得知为何要交这些钱,因家庭经济能力不足,忍痛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查出,近几年西安音乐学院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收取各种“赞助费”和“捐款”金额巨大。

高校从招录人员的确定、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到选人提档,整个招生过程神秘莫测。一些高校关起门来,招生操作程序甚至全由几个人“承包”了,“暗箱操作”严重。招生信息的不公开,为高校招生的“暗箱操作”留足了空间,使得一些高校蒙蔽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大行腐败得以隐身有术。应该让招生活动全程透明,以保证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有关部门对高校收费的治理,不但应当进一步完善收费种类、标准和监督措施,更重要的是要管住使用环节。可以规定使用办法、标准并进行监督,或者全部收归国家支配并不得截留和返还。只有接受行政诉讼的监督,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考招生腐败。

有人曾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现在高考入学的现状:“考试看孩子的,挑学校看家长的。”招生环节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在管理等方面出现了偏差,形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在招生工作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招生指标很容易成为敛财工具。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大学这个一向被誉为“一方净土”的象牙塔里,出卖入学资格,借招生、转系、换专业之机乱收费,学术研究剽窃、抄袭、造假等腐败行为乱象丛生,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在金钱的侵蚀下多少有些失色,在一轮轮不端行为冲击下,象牙塔似乎有些倾斜。在高考招生录取环节,考生和家长入学心切,“点招”等一些做法能给招生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尽管教育部严令禁止,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使这些做法成为私下流行的潜规则。

有关专家认为,“招生病”等问题不是高等教育改革本身的错。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管理的滞后、监管的缺位、个别人师德的沦丧,也在这段时间积累下了一些“定时炸弹”。这些问题不可能因为开除了一两个人就得到根除,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必须从抓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着手,净化校园整体思想环境,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在招生考试等敏感环节增加监管的力度和操作的透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