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10 陶行知论师范教育
Ⅰ
乡村标准学校最需要的就是标准校长。乡村标准校长应当有三层资格:
一、他要有农夫的身手;
二、他要有教师的头脑;(注:这是陶氏最初的提法)
三、他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63)
(《天将明之师范学校》,1926年10月)
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87)
(《我们的信条》,1926年11月)
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这问题就是“教谁?”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
师范学校是要运用环境所有所需的事物,归纳于他所要传布的那种学校里面,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的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这个定义包含三大部分:一是师范学校本身的工作;二是中心学校的工作;三是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这三大部分应当发生有机体的关系,使他们的血脉可以流通,精神可以一贯。他们中间不当有丝毫的隔膜。一看这个定义,我们立刻晓得师范学校的出发点就是他所要传布的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的出发点就是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建设师范教育之历程。(91)
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既是中心学校的中心,我们首先就要把他弄个明白。我们要晓得幼年人在生长历程中有什么能力,有什么需要。
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的力量:一是助力。自然界的光线、空气、食物、饮料,在常态之下,都是扶助人类生长的东西。社会里的语言文字,真知灼见以及别人的互相提携,也都有扶助我们生长的作用。二是阻力。例如狂风、暴雨、水患、旱灾、虫害种种,都是自然界与人为难的东西。社会方面的贪官、污吏、劣绅、土棍、盗贼以及一切不良的制度风俗,也是我们生长的挡路物。可是阻力倘不太大,可以化为助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做个健全的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一个环境对于幼年人生长之助力、阻力、贡献、缺憾,要具体的分析开来,才能指导教育的实施。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分析出来的具体事实必定是整千整万,学校自然不能完全采纳进去。所以进一步的工作就是估量每件事实的价值。价值估量之后再作选择的工夫……留下来的容纳到学校里去,编成教材,制为课程,佐以相当设备,配以相当程序,使教师指导学生脚踏实地的去做去学。这样一来,中心学校就可以办成了。(92)
这种学校是有根的。他的根安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能长大、抽条、发叶、开花、结果。这种学校是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联为一气的。他能适应环境的生活,也能改造环境的生活。他是本地的土壤里产生出来的,他自能在相类的环境里传播。
中心学校有了办法,再办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他与中心学校的关系也是有机体的,也是要一贯的。中心学校是他的中心而不是他的附属品。中心学校也不应以附属品看待自己。正名定义,附属学校这个名字要不得。实习学校的名字好得多,但是这个名字包含了“思想与实习分家”的意味,也不是最好的。
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都有专业的中心目的,大部分都应当与中心学校联串起来。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功课若是附加的性质,决不能发生很大的效力。这种功课应当与实地教学熔为一炉,大部应当采取理科实验指南的体裁以谋教学做三者之合一。
因为师范生将来出去办学的环境与中心学校的环境必定不能一模一样;要想师范生对于新环境有所贡献,必得要同时给他们一种因地制宜的本领。
师范毕业生得了中心学校的有效办法和因地制宜的本领,就能到别的环境里去办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精神与中心学校是一贯的,但不是刻印板的,不是照样画葫芦的。他要适应他的特殊环境,也要改造他的特殊环境。(93)
这个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培植的也是生活力。他的目的是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我们这里所建议的步骤是一气呵成的:自然社会里的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师范学校,活的师范学校产生活的教师,活的教师产生有生活力的国民。(94)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1926年12月)
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必能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我们深信他们能够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98)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26年12月)
乡村师范学校是依据乡村实际生活,造就乡村学校教师、校长、辅导员的地方。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生路。(103)
中国教育改进社三年以来对于乡村教育素所注意,近来更觉得这件事是立国的根本大计。估计起来,中国有一百万个乡村,就须有一百万所学校,最少就须有一百万位教师。个个乡村里都应当有学校,更应当有好学校……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要全国同志运用心力财力才能办到。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04)
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主脑,不是师范学校的附属品。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不是师范学校的儿子。中心小学是太阳,师范学校是行星。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传布中心学校的精神、方法和因地制宜的本领。(105)
试验乡村师范的全部课程就是全部生活,我们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约略分起来,共有五门:一、中心小学生活教学做;二、中心小学行政教学做;三、师范学校第一院院务教学做;四、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五、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106)
什么资格的学生可以进来呢?
他们必须有农事或土木工经验方才有考取的把握。这是顶重要的资格,这两个条件完全没有的人,不必来考。凡是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的都最好不来。
我们所要考的有五样东西:一、农事或土木工程操作;二、智慧测试;三、常识测试;四、作国文一篇;五、三分钟演说。
收录多少学生?
我们教一个学生和教一千个学生一样的起劲,因为如果这个学生是人才,他对于乡村教育必有相当的贡献。一个人是千万人的出发点。倘使我们这次招生只能得到一个真学生,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107)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7年1月)
师范教育的功用是培养教师。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154)
发现艺友制起因有二:一是由于感觉现行师范教育之缺憾,二是由于感觉各种行业施行艺徒制之实效。现行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所出的人才和普通中学不相上下。
大多数受过师范训练的人,至今办不出一个可以令人佩服的学校,岂不是大可叹息的事吗?我们再看看木匠徒弟所做的桌椅,载缝徒弟所做的衣服,漆匠徒弟所做的牌匾,不由人要觉得十分惭愧了。
现在中国职业界有一个不好的趋势,这趋势便是以仿效学校为荣。所以有汽车学校、理发学校、洗衣学校,这种学校那种学校,不一而足。谁知道一染上学校气,便是失败之母……三百六十行虽然不可跟学堂学,但是学堂实在应当跟三百六十行学才好。我们这艺友制,便是要跟三百六十行学点乖,好去培植些真人才。(155)
师范学校应当根本改造,不应当废除。现在各省归并师范的潮流,是欠谋远虑的。不过我们主张的益友制是要和师范学校相辅而行的,不是拿来替代师范学校的。
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156)
(《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1928年1月)
今日所讲之题,即《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一、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
今世界上有四种教育家:一、政客教育家,藉教育以图政治上之活动;二、空想教育家,有空想而未能实行;三、经验教育家,以经验自居,不肯研究理论;四、科学教育家,则实用科学以办教育者。中国现在教育家只有政客、空想、经验三种,但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最重要……(260)
二、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当日孔子言教育之快乐耶?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而含在其中……
三、各种教育之职业皆须视为平等
现在教员一般心理,每以大、中学校之等级高,高小国民学校之等级低,于是以教大、中学校为荣,而以教高小、国民学校为贱。不知大学要紧、中学要紧、而高等小学、国民小学、幼稚园尤要紧。以鄙人主张,凡大学、中学、小学教员,国家须有同等之酬劳,社会须有同等之待遇。(261)
四、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
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也……然则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而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脑即我之苦脑是也。
五、教育为制造社会需要之事业
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故学校非寺院岩穴也,教员非孤僧隐士也。夫既为社会而设,若与社会不相往来,何以知社会之需要?中国前此之弊,即在于此,亦我师范生所宜注意者也。(262)
六、教育为师范生终生之事业……(263)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1918年5月)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要造成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譬如裁缝制衣……相传明朝有个御史,请裁缝做衣,裁缝问:“你是第一年的御史,是第二年的御史,还是第三年御史?”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第一年趾高气扬,衣服必定要前长后短,方始合度;第二年稍知事故人情,要前后等长;第三年更进步了,格外虚心静气,背也曲了,所以要后长前短。办师范教育,也当作如是观。换言之,就是要合社会的应用。(374)
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达极点。我国人民,乡村占百分之八十五,城市百分之十五……然而乡村的学校只有百分之十。
现在的师范学校,大都是中学校的变形,不过稍加些教育学、教授法罢了。毕业以后,就拿这些教材去教学生,恐怕还是门外汉呢!所以师范生在观察要用怎样的小学教材,就怎样去学。一方面学“学”,一方面要学“教”。(376)
社会上有新的需要,就当添加新的功课去适合他,指导他……总之,社会的新需要没一定,增加的新功课也当随之而异。
附属小学不但是实习的地方,简直是试验教育原理的机关。教育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天去研究,就天天有进步,天天有变革。所以附属小学是“教育学的实验室”,和别的实验室一样的。
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于毕业生毫不关心。这是最不好的现象……所以学校对于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377)
(《师范教育之新趋势》,1921年10月)
现在师范多设在城市,因之乡村受益少。因乡下学生入师范后,都不愿在乡下做事而愿在城市做事。我以为有好多师范学校,应当设在小的镇上,一方面宜可与乡下的环境相接近,一方面要有实地教学的机会。中国的农民占85%,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387)
(《对于师范教育的意见》,1921年12月)
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吾国自办师范教育以来,无论高等师范,初等师范,只顾到第四项,只是以造就教员为目的,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训练都没有相当的注意。
……大家都以为这种种职务可以不学而能,人人会干,无须特别的训练,更无须科学的研究。结果只好把他们交付给土绅士和小政客去办理。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固多,但是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之不得相当培养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应当有广义的师范教育——虽所培养的人以教员为大多数,但目的方法并不以培养教员为限。
试看国内的高等师范,他们对于培养中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教员,毫无分别。难道师范学校里所要的各科教员,可以和中学校一样的吗?这是高等师范最迁就的一点。
初级师范大多数设在都市里面,毕业生所受的教育既不能应济乡村的特别需要,而他们饱尝都市幸福的滋味,熏染都市生活的习气,非到必不得已时,决不愿到乡下去服务,于是乡村学校的师资最感缺乏了……总之就中国现在所办的师范教育而论,城里的人叨便宜,乡下的人吃大亏。我们要乡村教员就应培养乡村教员,以应济乡村的特别需要。(448)
学问是进化不已的,从事教育的人应当有继续研究的机会,故师范补习教育亦应占一位置。(453)
(《新学制与师范教育》,1922年1月)
Ⅱ
中国的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居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服务了。所以师范学校虽多,乡村学校的教员依然缺乏。做教员的大有城里没人请才到乡下去之势。这种教员安能久于其职,又安能胜乡村领袖之重任呢?(295)
我以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我们要想每一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改造一个乡村之责任,就须当他未毕业之前教他运用各种学识去作改造乡村之实习。这个实习的场所,就是眼面前的乡村,师范所在地的乡村。舍去眼面前的事业不干而高谈将来的事业,舍去实际生活不改而单在书本课程上做功夫,怕是没有多大成效的。我们不要以为把师范学校搬下乡去就算变成了乡村师范学校。不能训练学生改造眼面前的乡村生活,决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296)
(《师范教育下乡运动》,1926年1月)
活的乡村教育,必须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的功效: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样,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凡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养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教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村中荒地都开垦了吗?荒山都造成了林吗?村道已四通八达了吗?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了吗?这种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才能希望成功。那应当联合中之最应当联合的,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336)
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夫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夫下地狱。(337)
总之,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339)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7年1月)
试验乡村师范设立在晓庄……我们所以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要养成有乡村领袖能力的教师,目的有三:(一)养成农人的身手;(二)养成科学的头脑;(三)养成改造社会的精神。
这个学校的校训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例如农事是要在田里做的,就须在田里学,也就须在田里教。这是合一的方法,与寻常所用的分割方法不同。按寻常的方法,师范生先受三年半的普通训练,到了最后半年开始实习,毕业以后方才是真的做教师。我们的学生,开始就教儿童,学生们就在真切的、负责的和有指导的环境之下做先生,所以他们不但要自己学习,并且要同时学习教人,他们是以教人者教已。我们深信某件事能够教人家了解,自己方才可能算得真切了解。我们依据这个方法,很严格的指导每个师范生到各个中心小学里去负一星期的完全责任。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全部活动——教学做——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一)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 这部分教学做占全数时值之半……
(二)分任院务教学做……
(三)征服自然环境教学做 这项包括科学的农业、造林、基本手工、卫生和其他教学做。
(四)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
(五)学生自动的教学做……大部分是关于个人的事情。
此外,晓庄师范学校里还有几个特点:学生只用书,不读书。他们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在课室里上书。他们看到书的难处才去问指导员。他们为生活而用书,不为书籍而读书。这是特点之一。
指导员和学生都是农人的样子……学生从入学考试一天起,就必须做农事。我们深信,我们倘要想感化农人,必须自己先受农人感化。这是特点之二。(365)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班》,1927年3月)
本来只要有先生和学生便是一个学校,学校是不限定要有房子的。那些有四十二套桌椅和一个大讲台的场所,未必是真学校。(381)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的根本主张。经过一年的试验,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最有效力的方法。从冯玉祥练兵以及到绑票匪教徒弟都是不知不觉的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所以最有效力。中国一般学校教育为善不足、为恶也不足,都是因为教学做分家的缘故。所以用一般学校的形式训练人才,决不会发生很大的效力,也决不能彻底的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一面要实现教学做合一,一面又要顾到一般学校的形式,实属绝对不可能。
中心小学也是我们的一种主张……真正的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训练小学教师的中心,同时以实际生活为他自己的中心。建设中心小学是本校一年来最困难的问题。我们试验的成败全在这一问题上。(382)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第一年》,1928年3月)
乡村小学师范学校应合下列之标准:
(一)乡村小学师范之宗旨,在培养乡村儿童和人民所敬爱之导师,其目标如下:1.农夫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改造社会的精神。
(二)方法须采取“教学做合一”。
(三)师生须共同生活。
(四)训练应以小学为中心,此种小学为师范之主体,应称为中心小学,不得仍用附属小学之名。(393)
(《乡村小学师范学校标准案》,1928年2月)
现在中国的乡村教育,不合于乡村实际生活。中国的乡村教师,多是书呆子;中国的乡村学校,多是书呆子制造厂——把好好的农民子女,继续不断的变为不事生产的废人。这种教育倘不能彻底改革……我们的民族恐怕要日益贫弱,以至于灭亡。
乡村师范学校应设在乡间。并应:
1.依据中心乡村小学办法,以训练乡村小学教师;
2.依据中心乡村幼稚园办法,以训练乡村幼稚园教师。
乡村小学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
1.农人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改造社会的精神。
乡村幼稚园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
1.看护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儿童的伴侣;5.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414)
(《改革乡村教育案》,1928年5月)
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435)
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不在培养人才上做工夫,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要想达到运用教育改造乡村的目的,必须出代价去培养教师,去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倘使有活的教师,各办一所活的小学,作为改造社会的中心,再以师范学校总其成,继续不断地领导各校各村前进,不出十年,必著成效。依我的愚见看来,这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谋,也是改造乡村根本之谋。(437)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1929年2月)
晓庄是为农民而办的学校。农民是晓庄师生的好朋友。我们的教育是为种田汉而办的教育。我们犁宫(注:晓庄学校的礼堂)前的一副对联,说明我们办学的态度:“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438)
(《“田汉”欢迎田汉》,1930年7月)
我这里的学校,是以培植一般乡村农人和儿童所敬爱的教师为目的。我这里所培植出来的教师,能努力办事,能吃苦耐劳,能和农人和儿童做成好朋友。而且所办的学校是新学校不是旧学校。他们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不是为资产阶级做奴隶。他们是把学生培植成为能够生产的劳动者;不是把学生培植成为只知消费而且加倍消费的双料小姐和双料少爷。
我们是树起新教育的旗帜,和旧的传统教育奋斗。我们是要在教育上革命,进而办一种革命的教育。(452)
(《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1929年春天)
师范生的唐僧是小朋友。师范生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
小孩子学着做人,一身遇着的病魔、恶父母、坏朋友、假教员,个个都是吃人的妖怪,差不多也好比唐僧的八十一难,若没有孙悟空的心术和本领的师范生保驾,不死于病,必死于亲;不死于亲,必死于友;不死于友,也必死于教师之手了,还能望他成人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吗?(595)
(《师范生的第一变》,1931年4月)
Ⅷ
师范学校为事造人,造一个必得一人之用。(138)
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好些师范学校只是在那儿教洋八股,制造书呆子。这些大书呆子分布到小学里去,又以几何的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倘使再刮一阵义务教育的大风,可以把书呆子的种子布满全国,叫全国的国民都变成书呆子!中华民国简直可以变成中华书呆国。老实说: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书呆子的地位……为今之计,我们要从四方面进行;一、愿师范学校从今以后再不制造书呆子;二、愿师范生从今以后再不受书呆子的训练;三、愿社会从今以后再不把活泼的儿女受书呆的同化;四、愿凡是已经成了书呆子的,从今以后要把自己放在生活的炉里重新锻炼出一个新生命来。我们爱师范教育,我们更爱全国的儿童和民族的前途。惟独为全国儿童和民族前途打算的师范教育才能受我们的爱戴。中国师范教育之所以办到这个地步,原因也很复杂,大家都在那儿模黑路,谁也不能怪谁。但是此路不通,过去且有危险。我们今后的责任是群策群力,摸出一条出路来。我所说的话,好像是责人,其实是责已。我也是师范教育罪案中之一人,纵有孙司空的本领也是脱不掉的。如今只有戴罪立功。(139)
(《答石民佣等的信》,1927年2月)
小学教员教得好,则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子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所以小而言之,一个小学校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小学校便有如此气魄。
要想小学办得好,先要造就好教师;要想造就好教师,先要造就办师范学校造就教师的教师。(191)
晓庄学校对于诸位没有多大贡献,但在下列四件事上,情愿尽心竭力帮助大家进修:
(一)生活农民化 我们做乡村工作的人,必先农民化,才能化农民。我们与农民同甘共苦,才能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
(二)学术儿童化 乡村师范的职务,是训练小学教师,故他的指导员和普通中学的教师不同,必须明白儿童生活才能胜任。诸位所学的高深学问,必须向儿童需要折腰。儿童是诸位的总指导,我们只是儿童的助手。
(三)团体行动纪律化 我们民族最大的病根,是数千年传下来的无政府脾气!那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民,连团体里都充满了这种脾气。要想铲除这个病根,非有严明的纪律,则一盘散沙之民族断难幸存,我们可以帮助大家,放弃个人的自由,以谋公共的幸福。
(四)建设工作下层化 种树栽花,要下面可以安根,上面可以出头,才有活的可能。人生如此,立国也如此。但有好些人只顾向上出头,忘了向下安根,所以枯死。我们应当明白,最下层的工作是最要的工作。这种工作,必须彻底去干。一次,工人为我们凿井,没有挖到泉下就中止了,临行,要我写字送他,我就送他八个字,“下层工作,务须彻底”我们愿意同大家一齐下井,挖到活泉为止。(192)
(《介绍一件大事》,1928年8月)
Ⅺ
一、心到手到;二、双手万能;三、以教人者教已;四、在劳力上劳心;五、在立脚点谋平等;六、于出头处求自由;七、小的村庄,应与大的世界沟通;八、活的教育,要底下可以安根,顶上可以出头;九、中国要在农业上安根,在工业上出头;十、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十一、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办好教育;十二、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三、乡村教育的使命,是要在农业文明建筑工业文明。十四、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做皇帝(见中山先生《农民大联合》演辞)。(270)
(《晓庄师范新加标语》,1927年9月)
作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应当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要认定不是代替传统教育来麻醉大众和小孩子的;换句话说,是要为他们谋福利的。也就是要帮助小孩子,使之成为前进的小孩子;帮助大众,使之成为前进的大众。总之,作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一定要将士大夫的头脑脱除才行。(566)
2.要有健康的体魄。这个用不着解释的。
3.要有农人的身手。这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养成……你首先应拜农人作先生;因为你必得拜农人作先生,才能作农人的先生。
4.要有科学的头脑。农村是迷信的,是无政府的。办法就是要用科学来改变他们迷信的头脑……若只是在黑暗里同他们斗争,如同在黑屋子里同他们斗争一样,一辈子也不得光明的,所以非有盏明灯在手不可,就是这个道理。
5.要有艺术的精神。房子要好看,必得要艺术化方行。不过这里所谓艺术,是要不花钱的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天然美……因为是不花钱的,所以叫做不花钱的艺术。
6.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中国社会是无组织的。要想社会有组织,就必得把乡村里散漫的农民,使之组织起来。这个可从合作社、工学团入手。不过校长和教师要说真实话,同时还须告以现代世界真实的情形。可是,现在乡村小学教师,对于世界情形能够明了的很少,因此大学生在这里不能不负一部分责任,就是要吸收世界知识,传布到乡村,以改进他们的头脑。(567)
(《关于现代教育上的几个实际问题》,1934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