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说

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说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作《劝学篇》,集中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一时之间,“中体西用”思想在我国广为流传。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旧学即指“中国史事、政书、地图”,新学指“西政、西艺、西史”,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同时“中体西用”的反对之声也此起彼伏,特别是维新派知识分子。到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和西学两者“不可偏废”。“中体西用”说是继“西

第二节 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之洞作《劝学篇》,集中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一时之间,“中体西用”思想在我国广为流传。张之洞作《劝学篇》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和新学旧学之争,因为“庙堂旰食,乾惕震厉,方将改弦以调琴瑟,异等以储将相,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愤搤捥,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衰于一”。

在《劝学篇》的序言中,张之洞就首先对顽固派以及维新派做了批判,“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10)因此,所谓“劝学”,也就是要人们在新旧学说杂然相处的时候,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他对盲目排外者和西学中源论者都斥之以理,在“要不要学习西学”这一问题上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对于经世救世的重要意义。

张之洞的《劝学篇》在完成之后,德宗载湉读后,发布上谕:“本日,翰林院奏,侍讲黄绍箕呈进张之洞所著《劝学篇》。据呈代奏一折,原书内外各篇朕详加披览,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著将所备副本四十部由军机处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危言。”(11)就这样,《劝学篇》“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劝学篇》全书共二十四篇,分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务本,是根本之纲,“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共9项细目。外篇务通,是辅助之纲,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等15项细目。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旧学即指“中国史事、政书、地图”,新学指“西政、西艺、西史”,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12)

在《劝学篇》最初的序言中,张之洞就表示:“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为此,张之洞强调内外两篇共二十四项细目,是期望国人具备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13)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目的。其中,“新学”即维新派所提倡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旧学”即封建纲常名教。张之洞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缺点,前者造成人心不安,有碍清政府的统治,而后者则过于保守,脱离现实社会,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无助于稳定封建统治。那如何对待这两者的关系呢?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观点是:“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以此达到“规时势,综本末”的目的,这也是他中西学兼收并蓄的根本宗旨。

张之洞以“变器不变道”的主张,去反对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也深得清政府当朝者的赞赏。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要求王公贵族至庶民百姓,人人应努力向上,争当“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14)

因此,《劝学篇》一发表,立刻受到了人们,特别是顽固派的赞扬:“疆臣佼佼厥南皮,《劝学》数篇挽作柱。”甚至还有人认为:“终足以阻新政之行者,莫若劝学篇。”西方对《劝学篇》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也持赞赏态度,乌德勃锐基(Wood Bridge)还将之译成英文,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也认为:“岁在戊戌,南皮张孝达大司马著劝学篇二十有四……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矣。”西方对“中体西用”说的赞扬,用鲁迅先生的观点解释是因为“利用我们的腐败文化,来治理我们这腐败民族”。同时“中体西用”的反对之声也此起彼伏,特别是维新派知识分子。梁启超就认为《劝学篇》“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其掩鼻而过之”(15)

由张之洞的这一系列论述中,可以对当时所盛行的“中体西用”思想进行总结,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中学和西学两者不可或缺。早在左宗棠时期就提出中西二学:“各是其是,两不相逾”。康有为也提到“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到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和西学两者“不可偏废”。这都表明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已认识到了中学和西学两者不可或缺。

(2)中学是本,不容置疑。洋务思潮的代表者都强调“中学为本”,这里所说的“中学”也就是指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相应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等这些伦理纲常道德,还有就是经学、诸子学、史学等传统文化。

(3)西学为用,不能凌驾于中学之上。在洋务思潮的代表者看来,西学都处于“末”的位置,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西学”既包括“西艺”、“西技”,也包括“西法”、“西政”、“富强之术”等相关内容。

(4)无论是中学还是西学,从国家角度而言,是试图通过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科技成果等来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从个人角度而言,是希望通过学习“西学”,造就符合时代的新型洋务“通才”。

(5)无论是中学还是西学,都是以致用为最高标准。梁启超就指出:“今日欲储人才,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迹,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又说:“古人制度,何者不可行之于今日?西人之制度,何者可行之于中国,何者不可行之于中国?何者宜缓,何者宜急?条理万端,烛照数计,成竹在胸,遇事不挠。此学若成,则真今日救时之良才也。”(16)又如张之洞所制定的《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中,明确提出所引进的西学不应该包括西方哲学,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认为西方哲学是无用的。

这种观点当即遭到了批判,王国维认为:“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超出乎利用之范围之故也。且夫人类岂徒为利用而生活者哉?”(17)只可惜,这种批判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体西用”说是继“西学中源”之后作用于我国学习西学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中学和西学被放到明确的位置,即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用“体用”这对范畴看科学本身,科学之“体”在知识层面就是它的理论体系,科学之“用”就是它的各种社会功能。体用之分这一刀下去,抛弃的是科学之体,择取的是科学之用。从此,我国的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被深深打上了这一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