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庚款留学”

“庚款留学”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留美幼童被召回之后,赴美留学一度中断。在1901年前后,留美学生逐渐出现高潮,其主要原因在于庚款留学生的选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美国通过《辛丑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史称“庚款”(中国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息为9.822亿两白银。出于在华的长远利益着想,1908年美国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经费”的议案。

第三节 “庚款留学”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师夷长技不再仅仅是坚船利炮和声光化电的追求,而开始了“治国之本”、“富强之源”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出于变革传统教育的需要,我国再次掀开了留学教育的新篇章。

在留美幼童被召回之后,赴美留学一度中断。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人们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留学运动再次掀起高潮。美国人李佳白在1897年《中国宜广新学以辅旧学说》中也提到:“意大利士子究察各处之土派石类与其蕴藏之迹,而地球人物之来历显,由是而光电汽化之学,相因并起,日引月长,前传后继,以物较物,以事验事,以理证理,务使进于确乎不拔之地而后已。驯至今日,民富国强,火轮舟车,遍于大地,山陬海澨,咸戴声灵。此无他,新学为之也……中国格致技艺之学,失传既久,一旦欲求兴复,岂能叩寂课虚,向壁而造。幸有西人,导其先路,倘其虚心,不难坐获。”(23)所以在1895年后的十几年中,留美的涓涓细流一直都没有间断,且呈上升趋势。到1912年前后,我国又出现了以传播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前所未有的留美高潮。

这些赴美的留学生分布在美国东部和西部的十几所大学,所学科目都十分广泛,有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开矿、法律、经济、社会学、教育学等。他们中的不少人刻苦学习,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在1906年和1907年清政府举行的归国留学生考试中,成绩优良,受到了朝廷的赏识,成为活跃于中国社会的一支新兴力量,如顾维钧、宋氏三姐妹等。在1901年前后,留美学生逐渐出现高潮,其主要原因在于庚款留学生的选派。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美国通过《辛丑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史称“庚款”(中国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息为9.822亿两白银。美国占其中7.31%)。(24)出于在华的长远利益着想,1908年美国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经费”的议案。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909年7月10日),外务部、学部上书《会奏为收还美国赔偿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指出“臣等公同商酌,拟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所有在美收支学费、稽察功课、约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务,极为繁重,拟专派监督办理”。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朱批:“依议,钦此。”

我国随后制定了遣派游学学生办法大纲:(25)

一、“设游美学务处”。

二、“设肄业馆”(即后来的清华学堂),“延用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关于肄业馆的招生,在后来的“游美学务处招考清华学堂学生简章”中明确提出了考试学科要目。“一、国文;二、英文文学作文;三、德文或法文作文;四、地理以本国为主兼及外国;五、本国历史;六、外国历史,上古、中古、近世通史;七、代数初等、高等;八、几何平面、立体几何;九、三角;十、物理;十一、化学及无机为主兼及有机;十二、动植生理;十三、天文地质。上列学科除国文、地理、本国历史外,余均用英文考试,其德文或法文未曾习过而其他学科均能合格者,亦准与考”。

三、“考选学生各条”。1908年,游美学务处举行了第一次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考国文、英文、中国历史、地理;复试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古代史和近代史,还有地理等,最后选中发榜取中学生47人。1910年7月,游美学务处举行了第二次考试,考试科目有中文论说、英文论说、历史、地理、算学(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格致(中等理化学、动植物学、生理学)等,最后取中70名。其中有竺可桢、胡适等。

四、“津贴在美自费生”。

五、“专设驻美监督”。

从以上颁布的条文及考试内容可知,留美学生主要是学习理、工、农、医,学工程技术的最多,这与几乎同时期的留日学生不同,他们主要热衷于文科,尤以学习法政最多。如竺可桢后来回忆说:“我们这批七十人中,学自然科学、工、农的最多,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不仅我们这批如此,恐怕全部庚款留学生中学工农理科的都要占百分之七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相比较于留日学生,留美学生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而且这种影响除了促进西学的输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方法的输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许多留美学生选择的是理工科目,但还是必须学习一些社会科学课程,讲求博而求专,所学科目文理并重。例如,赵元任在1910年到达美国后,度过了十年的留学生活,后来在康奈尔大学主攻数学,但还选学了哲学和物理学课程,如现代哲学之发展、逻辑及形而上学研究、机械之设计与制造、实验课最近之发展、系统心理学等。本科毕业后,他又入康奈尔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后入哈佛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最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1910年的《留美学生年报》指出:“美国教育大家,皆主张大学学生,当先博而后专。”(26)后来事实也证明,以博求专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是更有效的。相比较于我国目前过早的“文理分科”现象,这是极具启示意义的。

同时,留美学生在学习期间,大多形成了学用一致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实践,把书本学习和实际较好地结合起来。他们学成归国后,对我国只重视读经讲经、不重实践的教育风气是一种新的突破,毕竟在科学教育中,实证性、科学性是其最基本特性。如竺可桢在1913年到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时,在从图书馆、课堂上、实验室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对气象的实地观察、记录和研究,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胡明复写的《科学方法论》最具代表性,该文明确提出“求真”是检验方法是否科学的标尺:“科学方法之惟一精神,曰‘求真’,取广义言之,凡方法之可以致真者,皆得谓之科学的方法;凡理论之合于事变者,皆得谓之科学的理论;凡理论之不根据于事实者,或根据于事物未尽精切者,皆科学所欲去。概言之曰:‘立真去伪。’故习于科学而通其精义者,仅知有真理而不肯苟从,非真则不信焉。”还指出:“近世西国每数年必有一统计,每有一事则为调查,于是乎社会上之倾向,之习好,之弊端,之优点,皆瞭然无遗,乃复依情设救,防患于未然,其成绩盖已昭著矣。”(27)胡明复的论述反映了当时留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极具代表性,指出了讲究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显示了这一时期留美学生新的追求。

除了对科学方法的重视之外,这些留美学生养成的科学精神,也对我国科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如竺可桢回国任浙江大学校长后,发表了《求实精神与牺牲精神》的著名演讲。在他的一生中也一直遵循着这样的精神,从1936年1月1日到逝世的前一天,都不曾间断过记气象日记,包括每天的气温、风力等记述。正是有这样的科学精神,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近代地理学教科书——《地学通论》,发表了《中国气流之运行》、《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等论文,晚年还写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这一阶段的留美学生在美学习时间都较长,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者占绝大多数。很多还写出了有创见的论文和著作,如朱文鑫的《积分方程式》和《代数图解》,王宠佑的《锑矿》和《中国地质矿产全书》,杨光弼的《新发表之重量的分析铝与锌锰铁钴镍等新法》,郭秉文的《植物病理学概要》和《万国植物学名定名》等。其中一些博士生的论文,质量较高,后来都成书出版,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科学成果。如王钧豪的《电流分析锌盐溶液》、李骏惠的《制药学之范围》、胡明复的《限界的微分式》、俞庆恩的《鼠之血精之研究》、朱神惠的《中国之肺痨病》等,这些书的出版,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总之,留美学生“不仅为中国的科学建制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作为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主要力量,同样引导了未来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初步实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中国改造。或者在另一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的近代科学是在留美生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