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环境优化

经济环境优化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推进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落后,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缺乏客观需求动力。所以,加快实现产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与高职教育联动发展,必然促进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把握这一契机,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此,实现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与高职服务能力同步提高,才能实现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节 经济环境优化

我国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推进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落后,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缺乏客观需求动力。因此,促进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先导,通过建立基于创新人才需求的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扩大经济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一、实现产业非农业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与高职教育联动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伴随着产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过程,就是社会职业的大量分化和高度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现代人必须努力学习职业技术,掌握职业技能,同时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才能适应这一过程的变化,不为这一过程所抛弃。有学者甚至指出,21世纪新人素质培育的立足点,这是劳动技术教育,以实现教育与现实社会科技环境和个体技能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加快实现产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与高职教育联动发展,必然促进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与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联动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特征凸显,金融危机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迫切要求,把高职人才智能结构从单纯适应就业的技能本位,提升到适应创业和职业发展的素质核心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从重传承转变为重创新。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创新再生产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应用知识和添加创意成为经济活动核心所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企业员工的骨干力量,职业教育必须从适应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大量验证性实训和学习的就业教育,转换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落实到以素质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当中。其次是从重就业转变为重创新创业。在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和稀缺背景下,在电子商务和全球网络为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情况下,小型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往往高于高额投资的大工业。同时,随着市场开放,企业间产品迅速更新换代,设计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加强调价格和适销对路。这些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微小型企业出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高职教育需要把握这一契机,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第三是从重个人转变为重合作。国际间资本全球流动扩展了公司与投资者的经济与财政空间,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跨国合作;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家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学生能否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能否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就业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

三、实现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与高职服务能力同步提高。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强度开发资源,具有明显的外延扩张特征,在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得充分进展后,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尽快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扩大再生产与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升和质量提高密切相关。首先技术改革、设备更新要靠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二是高效率的先进机器设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和训练高质量的劳动者。三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决策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高水平管理者,高职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可以在不增加资源投入量的情况下,使经济能够得到增长。为此,实现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与高职服务能力同步提高,才能实现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四、实现劳动工资制度改革进程与高职教育吸引力同步提高。不同的工资制度和政策对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会产生不同影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其他待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在这种工资制度安排下,劳动者不可能,也不允许与单位讨价还价,只能是单位给什么工资及待遇,就承认并接受这种待遇,因此,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即劳动者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很难通过工资反映出来。由此就造成受教育者个人收入与其教育成本支出不挂钩,导致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关系扭曲。这种扭曲将会抑制人们对于教育需求的经济动机。在传统的单一收入分配格局中,它的负效应被隐含着。然而,一旦伴随着分配格局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经济功利时,它的作用便会显现出来,最终将导致人们对于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需求和人力投资需求的疲软。因此,工资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应当承认每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就业前,每个劳动者都进行了一定数额的教育投资,劳动者应当在日后的就业中以较高的工资收回这种投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承认劳动者的知识、技术、能力对生产的实际贡献的差别而导致的利益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劳动者个人努力把劳动力作为资本去投资,并且在就业前和就业后都要去发奋学习与工作,从而对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实实在在的需求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