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苦”海泛舟

“苦”海泛舟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用“苦”字组词,再次把人和事放进有“苦”的词语中去。抓住“苦”从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精线条比较。在互动性阅读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三边互动关系。

“苦”海泛舟

——“整合与互动”课例:《诗词五首》

南丰二中 刘方良(执教)

一、教学设计

1.课文简介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0课由五首诗曲组成,分别是:白居易的叙事诗《观刈麦》、杜牧的七绝《赤壁》、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龚自珍的七绝《己亥杂诗》第五首、张养浩的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2.教学设计的思维原点

中国古代诗歌走的是一条抒情的道路,抓住了诗人蕴含在诗中情感就抓住了诗歌的本质。

3.整合的依据

(1)这五首诗曲中都涉及一个“苦”字。《观刈麦》中农民的艰难困苦;《赤壁》中壮志未酬,英雄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的悲苦;《过零丁洋》中身世浮沉、生命多劫、国破家亡的痛苦;《己亥杂诗》中诗人报国无门的愁苦;《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朝代兴亡中老百姓的酸苦。

(2)这一册书有许多涉及“苦”的诗词曲文可以整合阅读。

(3)学生也经历或感知过许多苦,可对学生认知、感受、体验到的苦进行整合升华。

4.互动的理念

互动性阅读,就是借助开放型的阅读,激起主体(阅读者)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读物)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互相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促使主客双方实现文化构建和再建,即:一方面是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营养,再造自我;另一方面,是主体接受人类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

5.教学设计

(1)有梯度,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切入课题。我首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倒着的“苦”字,让学生辨认,如一时难以辨认,就再写一个躺着的“苦”字。其次用“苦”字组词,再次把人和事放进有“苦”的词语中去。如:“父母为培育儿女辛勤地劳作——辛苦”。并且尽量用声音读出这种“苦”情,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说到有感情地读,既有梯度,又在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阅读欣赏诗歌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切入课题。

(2)体味形象,把握意境,领会情感。在朗读中让学生抓住“苦”进行分析,从人性、品格、历史、文化、写法等角度全面具体地对文体进行解读。

(3)比较阅读。《诗词五首》本课内部之间的比较,还有与学过的或课外的诗词曲文的比较。抓住“苦”从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精线条比较。在开放、平等、合作、互动的对话中,使教学逐步走向高潮。

二、精彩教学段落实录

片段一:

生:妈妈为了我能好好学习,苦口婆心。

生:老师为了我们考出好成绩,煞费苦心。

生:昨天为了应付今天的数学考试我熬到12点,(摇着头)数学,我爱你好辛苦。(众笑)

生:人生背负责任,虽苦却乐。

生:柳宗元把愤懑之苦溶在小石潭中。

生:徐霞客把不畏艰苦洒在恒山路上。(掌声)

……

师:同学们开始“用心良苦”的造句非常精彩。既有苦,又有乐;既有自己的苦,也有别人的苦;既有历史的苦,更有现实的苦,那么,我们就到苦海去泛舟吧!今天我们学习30课《诗词五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这些诗写了哪些苦,并以苦为标准,可作怎样的分类?

生:有众人之苦,也有个人之苦。

生:有为自己的理想而苦,有为国家的命运而苦。

生:有写别人之苦,有写自己之苦。

生:有一眼之苦(一眼可看出)、四眼之苦(戴上“眼镜”方可看出)(众笑)

师:那么我们就痛苦着别人的痛苦吧!先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张养浩的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先听老师范读,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你感受到诗曲中描绘了老百姓的什么苦?

生:《观刈麦》和《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都写了老百姓的苦。

师:不错,找到了两首诗的共同点,那么你能具体说说写了老百姓什么苦吗?

生:《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可看出农民的勤苦。

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也可看出,没有农民的勤苦,哪来小麦的金黄?这里是间接写苦。

众生:⑤~⑧句都是。

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描绘了劳作的艰苦。

师:你能描绘一下这两句诗吗?

生:“双脚在暑天滚烫的热气中熏蒸着,背脊在夏日如火的骄阳中炙烤着。”(掌声,有点盗版)

师:同学中有许多是来自农村的,可能有过这样的生活感受,大家来谈一谈……

生:拾穗贫妇的饥饿之苦。

生:“家田输税尽”中有繁重之赋税带来的痛苦。

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掌声)

师:诗中可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的腐败。种田的却没有饭吃,我们以前学过类似的诗歌吗?

生:小学的《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自觉齐读)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生:《蚕妇》:(齐背)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师:诗中还有“苦”吗?

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农民反常,甚至变态的心理角度,表现了农民的无比辛酸与悲苦。

生: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面对农民的疾苦,诗人反观自照内心也有惭愧之苦。

师:从“惭愧之苦”中可看出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与怜悯。

师:这就是诗歌的主旨。如果把诗绘成画面,可描绘出几幅图?

生:麦熟图,送饭图。

生:劳作图,拾穗图。

生:自愧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双重的苦朗读全诗。

师:那么《山坡羊》又是怎样写老百姓的苦呢?

生:(有的小声说)好像没有直接写老百姓的苦。

生:从“宫阙万间都作了土”这句诗中间接透露出老百姓的苦。

师:你能否具体解读一下?

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揭示了朝代灭亡,而历来朝代的兴亡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却是深重的灾难。

师:理解得很好。大家举些事例来证明同学上述的观点。

生:刘邦、项羽通过战争推翻了秦朝,曹操及子孙灭吴、蜀,建立魏国……

生:元朝灭了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

生:战争带来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人民流离失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绘的情景。

生:战争也给戍边的将士带来辛酸的思念之苦,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师:联系旧知解读新知很好!那么“兴”又怎给老百姓带来苦呢?

生:统治阶级打下了江山,就开始贪图享受了。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宫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生:如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元朝兴建的大都。

生:宫殿建了毁,毁了建,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兴亡,而唯一不变的就是老百姓的苦。

生: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总括了老百姓的历史命运,和《观刈麦》一样都抒发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生: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师:那么这两首诗曲在描写“苦”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具体地展开描写,一个是概括议论。

生:《观刈麦》有正面刻画(动作、心理),有侧面烘托。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环境的衬托,和诗人的自愧。

生:这一“蒸”一“灼”,苦不堪言,境界全出。

生:《山坡羊》中“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不也是环境暗示吗?

师:除了这个“暗示”之外,还有其他“暗示”吗?

生:哦!还有西都,秦汉经行处。

生:还有地势险要的潼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生:诗人描绘了山河的雄伟壮观,和现实的断壁残垣,为我们拉开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对照中体悟。(掌声)

……

片段二:

师:面对“苦”,诗人作出了哪些有力回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面对人民的疾苦,诗人抒发了同情与怜悯,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生:面对“苦”,诗人抒写了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生:面对“苦”,诗人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生:面对“苦”,诗人也抒发了人生的感叹!

师:我们学过的许多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面对“苦”呢?

生:杜甫在茅屋吹破,长夜沾湿之际,竟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心胸何其博大!“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精神何其高尚!

生: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也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叹。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生:苏轼还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千里之志和进取意志。

生:梁启超说:“苦”其实是背负责任,从“苦”中得出的乐才是真乐。

生:历史课刚学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是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

师:那么这些直面“苦”的勇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生:面对人民的疾苦,应当有一颗美丽的善良的心。

生:用这颗心去同情、去关爱,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掌声)

生:哦!应当让“苦”躺下,让我们站立(明白老师上课开始时为什么要让“苦”倒着、躺着)。

师:让我们的什么站立呢?

(教室沸腾了)

生:让精神站立。

生:让人格站立。

生:让信念与理想站立。

生:让进取的斗志站立。

生:让幸福站立。

生:让和平站立。

……

师:“苦”其实是面镜子,它能够照出人性的美丽,人格的高尚,精神的伟大,胸怀的宽广。那就让我们深情朗读《诗词五首》吧!

【教学小结】

1.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预设并不是教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直接呈现阅读结果,而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体验和对学生解读文本的假设。这样的预设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才能真正地把握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就生成而言,在预设的导向下,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讨论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而讨论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于深入解读文本。

2.整合的效度

列夫·托斯秦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而整合就遵循这一规范。这种规范使师生交流和谐,对话流畅深入,营造了自然、和谐、高尚的非功利的教学行为。使教材得到深度开掘,促成了内容的整合,使课堂生成亮点闪烁,促成了策略的整合,使知识前后句连,促成了新旧的整合。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碎与平庸,促成了多维目标的实现。然而开放的课堂,学生被激活的思维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教师不忍心扭转话题,有些环节拖沓冗长。整合使课堂立体感强,可时间分配和节奏的快慢有时把握不好。

3.互动性阅读,使个体本位回归

在互动性阅读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三边互动关系。教师、学生分别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了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师生、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既对教材又对自身进行修正、补充、丰富,使自我得到重构与再造,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没有完美,正如艺术处处充满了遗憾一样,但我们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