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头川初级中学

平头川初级中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头川乡初级中学位于甘肃、宁夏两省之交马芦刺嘴山下的伏家坪村,祖历河支流甘川小河从这里自东南向西绕过。1980年,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校名随即更为“马路八年制学校”。1983年秋,所属小学部全部撤离并入马路小学,随即成立公办独立初中——马路初级中学。这些教师为平头川教育事业步入正规化轨道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初中毕业生。1995年,马路初级中学改为现名——平头川初级中学。

平头川初级中学

平头川乡初级中学位于甘肃、宁夏两省之交马芦刺嘴山下的伏家坪村,祖历河支流甘川小河从这里自东南向西绕过。虽然这里地瘠民贫,但民风淳朴,有尊师重教、崇文修德的良好社会风尚。历史地回顾平头川中学的诞生、成长、发展道路,对我们的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一、“文革”时期

1969年秋,按照上级要求缩短学制,小学由“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马路小学改制为马路七年制学校,至此,该乡始有中学。

1969年秋至1977年春,李如林任校革委会主任。

1969年至1973年,初中部每年招收附近各学校小学毕业生一个班,有40多人。

1974年,马路公社正式成立后,小学一、二、三年级从中学分离出去。根据当时“就近入学”的原则,初中开始每年招收两个班近百人学生,圆了当地大多数孩子上初中的梦。但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在政府的牵头下,干部和群众出资出力,投工投料,新建土木结构教室两栋四间,解决了初中部四个班没有教室上课的问题。新建土木结构教师宿舍六间,基本解决了新增教师的住宿。

1973年始,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文革”期间,学校废除升留级和升学考试制度,中学课程减少,内容简单化。前期,历史、地理课停开,物理、化学被农业基础课顶替,文艺课代替音乐、美术,增加了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内容的政治课。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学校还有学农基地,农忙时停课帮助生产队收割粮食,修整土地和公路。学工学农成了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再加之受1973年后半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事件影响,社会大批“师道尊严”,学校出现学生不敢学,教师不敢教的局面。虽然困难重重,但学校的教职工仍然怀着培养人才的热情,团结一致,勤奋工作。在这十年中,在这里工作过的教师还有:殷志科、赵连城、逯云、曹振江、李耀山、李文庆、曲体杰、李继堂、陈继贤、杨怡、贾谦谊、吴云、李树霞、李玉春、韩让、赵有福、周耀德、吴润、王治宽、曹佩仁、欧元明、周开玉、方志忠、连进华等。

这期间,初中入学率稳定在80%以上,优秀初中毕业生被推荐进入高中、中等师范学校的有近百人,部分学生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造学习,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或是本单位的主要领导。如李俊德、张信忠、杨振宇、逯兆英、邵建军、任笃勤、王普、杨选雄、吴云、王志忠、王五堂、刘庆国等。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在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顿。当年,上级和学校共同筹资购置了部分教学仪器,从此结束了学校无教学仪器的历史。

二、高考制度改革以后时期

1978年春,李如林调东关小学任校长,县教育局任命殷志科任校长。当年,中小学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

1980年,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校名随即更为“马路八年制学校”。当年,部分初二学生过度为初三学生。

1981年,学校采用新的教学计划,数学分设为代数、几何。

1981年,新建土木结构教室两间、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各六间。

1983年秋,所属小学部全部撤离并入马路小学,随即成立公办独立初中——马路初级中学(此校名沿用至1995年春)。当年11月,经过曹振江(马路村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多方联系,将师大更换不用的部分仪器和常用化学药品(价值约三千元)无偿捐赠于马路初级中学。从此,物理、化学课无实验设备已成为历史。

从1977年春开始,学校领导机构逐步健全,至1983年秋,先后有何效文、杨向荣、朱振国任教导主任;贾谦谊、逯云、任笃敏任总务主任。这其间,学校领导积极配合县教育局,稳定本校原任教师,设法调进骨干教师,争取分配师范毕业生,培训、进修部分教师,形成了一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教学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里工作过的教师还有:魏继周、连进云、侯续宗、王振民、路辉章、张发祥、王治宽、任宗高、李松林、刘奇、王聚美、王鹏程、曹守江、张录山、韩让、和宝珍、吴润、徐民选、吴云、李成文、曹效成、魏兆祥、赵进荣、胡耀荣、王维新等。这些教师为平头川教育事业步入正规化轨道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初中毕业生。

1984年,朱振国任校长,韩让任教导主任。同年,初中开设英语。

1985年至1986年,张凤祥任校长。

1986年秋至1991年春,韩让任校长,方志忠任教导主任,姚志坚任总务主任。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经过几届领导班子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编的教材和大纲,初步将学籍管理纳入管理范围,对教师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考试等教育教学环节作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初步建立了校规校纪,从德、智、体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购置标准篮球架一副,新建土木结构教室两间,教师宿舍五间,会议室一间,教师灶房一间。购置了电视机,录音机,功放机等,学校有了简单的电教设备。争取世界银行贷款购置了达国家三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及药品,使80%的学生能够完成实验作业。学校探索勤工俭学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八年培养合格初中毕业生近千人,向高中、中师中专学校输送优秀学生二百多人。学校在1990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张斌、曹军占、周树礼、王明、郭伟、周杰尚、张彩虹、漆思、沙武天、周长天、张腾国等就是期间的优秀学生。这期间,在这里工作过的教师还有:李维天、殷占强、韩志毅、贾宗敬、韩志信、郭盈仓、汪玉明、王占功、陈志信、张宣、董俊卿、李继宏、安永信、逯兆英、杨选英等。

1991年秋至2001年春,逯兆英任校长。期间,先后有李效德、王振民任副校长;方志忠、李继宏、罗恒章任教导主任;李效德、路辉章任总务主任。

1995年,马路初级中学改为现名——平头川初级中学。同年,中学团支部被共青团白银市委授予“红旗团支部”称号。

在此期间,学校领导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于1997年春至1999年初利用“一、二期义教工程”和“贫三”两个项目及地方政府所筹47.8万元,共计近80万元。用这些资金科学规划,改扩建全部砖木结构教室4栋12间,图书室一间,教师办公宿舍26间,学生宿舍10间,办公室及辅助用房6间,总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22600平方米。学校自筹资金美化、绿化校园。松柏树四季常青,8个花园三季有花。建立和开通远程信息教育宽带网一套,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和部分教学仪器、图书。更换课桌凳370双人套。

1997年,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当时,对口支援我乡的白银电缆厂无偿捐赠旧课桌凳30双人套,图书700册。

1999年,经当时在兰州建设支行工作的王俊仁多方联系,该支行无偿捐赠旧会议桌一套,办公桌凳八套。至此,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保障了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提出了“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全力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初中毕业生。所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均按国家规定开足课时。

1999年始,初一招收三个班,约200人。同年,白银市教委授予初二(1)班“先进集体”称号,常洁祎任班主任。

2000年,在全县文艺汇演中,中学参赛节目《西部开发响春雷》获得三等奖。

在此期间,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育教学思想的更新,加强校园文化和团支部建设,“校园之声”广播独具特色,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校多次受到上级来校检查、指导工作领导的肯定和赞誉。12年来,学校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为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巩固率在95%以上。累计培养合格初中毕业生1300多名,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500多名。

勤工俭学工作在这几年被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同时,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数年来,每年坚持由师生自己动手修补围墙,校舍,平整校园操场,整修花园,栽种灌溉树木,清扫街道。同时,学校领导以敢“吃螃蟹”的魄力和前瞻的眼光,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校办产业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

2001年始,初一招收四个班,约270人。同年,会宁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会宁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1年秋至2004年秋,王振民任校长,康国瑞任副校长。罗恒章任教导主任,路辉章任总务主任。

2003年始,初一招收五个班,约350人。初中入学率达95%,巩固率达98%。

2003年至2004年,利用“危改”项目,总投资24万余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室三间,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间,计算机室及主控室各一间。总建筑面积553平方米。至此,学校告别危房。学校筹资硬化校园800多平方米,打水窖11眼,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师生的饮水问题。制作水泥乒乓球台七副,改善了师生活动环境。

2003年秋,白银市委党校无偿捐赠学生用电脑20台,图书40册。从此,学生有了学习电脑的机会。

2004年,张勇任校长,罗恒章任教导主任。学制实行九年一贯制,七年级开始实行新课程教学,除原开设课程,新增信息技术课,将代数、几何合为数学,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冬季,学校由县教育局统一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三一套,其中,学生用电脑30台,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一间。至此,基本解决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开展的难题。同时,能够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三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提高,学校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成立了文科、理科和英语三个教研组,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有十多篇文章发表于市级以上刊物,同时完成了《兴趣教学》市级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先后有近30名学生获得县级以上竞赛等次奖,近十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2003年,高中升学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同时,顺利通过了“普九”验收,并受到了验收组及上级组织的好评。

1991年秋至2004年夏,李友、牛俊禄、殷世军、李兵、魏成芳、张志锦、张天培、陈万忠、王续、伏军芳、张廷强、王悦臣、张晓玲、崔恩鹏、张恩来、任宗高、李松林、刘孝汉、李铎、张勇东、王虹、周振华、郭世贵、杨彩军、张宏祥、李彦彪、李永成、刘少华、尚向怀、李耀山、贺赟、程建国、张彦彪、王玉萍、吴兆军、杨芸、罗智强、李旭梅、王考强等教师在这里工作。

2005年,在全县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升入各高中的学生突破120人,其中,考入重点班8人,首次有一人被宏志班录取。同年秋始,学校执行《会宁县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作息时间表》。白银市教育局授予初三(5)班“先进班集体”称号,李建碧任班主任。团支部被授予县级“红旗团支部”,团支部书记逯红伟。

2006年,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筹资硬化篮球场400余平方米,购置篮球架一副。国家(中央专款)投资64.3万元的“寄宿制工程”年内完工,建砖木结构教室4间,学生宿舍12间,教师宿舍24间,总建筑面积1386平方米。完全解决了师生住宿和教学用房。当年,在全县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升入各类高中学校的学生达到172人,其中,考入重点班19人,宏志班4人。

2007年秋,姚鉴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张彦斌任教导主任;逯红伟任总务主任;刘汉俊任政教主任;李彦虎任教务干事;张佳丽任团支部书记。同年,白银市教育局授予初三(5)班“先进班集体”称号,侯灵任班主任。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方筹资硬化校园3200余平方米,打水池两个300立方米,砖混学校围墙200多米,改建校门一座。当年,在全县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升入各类高中学校的学生达到195人,升学率44%,远高于全县平均升学率27%,其中,考入重点班23人,宏志班5人。

近三年来,实行校务会集体决策制,坚持以人为本,研究制订适合学校实际,有操作性的校规校纪,教师奖惩制度,细化考核内容,继续加强教研组功能。校本培训和计算机操作教学每周不少于2小时。严格按照县教育局通知精神进行期中期末检测。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巩固率达98%。

至2007年秋,在校学生16个班,1235人,其中,女生589人,住宿生798人。教职工56人,其中,女教师20人,中级职称8人,本科10人,学历合格率98%。全校师生团结协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义务教育,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平头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勤奋工作。

近年来,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引领下,恪守“求实奋进,立志成才”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传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教风,贯彻实施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勤奋刻苦,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

平头川初级中学历任校长名单:李如林、殷志科、朱振国、张凤祥、韩让、逯兆英、王振明、张勇

(供稿人:张 勇 康国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