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格修炼从培养好习惯入手

性格修炼从培养好习惯入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性格基本上是我们习惯的集合体。习惯是我们生活中的强有力的因素。这里给习惯下的定义为知识、技术和愿望的集合。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比如本质和看法的改变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习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行为,是由心理定势造成的。由此可见,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因此,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于自己,要养成好的习惯。有依赖性的人需要靠他人取得他所需要的东西。
性格修炼从培养好习惯入手_拥有超棒的心理素质:优胜需要的秘诀

我们的性格基本上是我们习惯的集合体。它的逻辑递推关系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我们生活中的强有力的因素。因为它们是一致的,往往是无意识的行动,它们每日每时不断地表达我们的性格,表现出有效性或无效性。

伟大的思想家霍勒斯·曼普说:“习惯像一条缆绳,我们每天拧上一股,很快它就不能被拉断。”其实,我们知道它们也是可以拉断的。习惯可以学会,也可以丢掉。但这不是即刻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和巨大的决心。

(1)习惯的定义:何谓“习惯”,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这里给习惯下的定义为知识、技术和愿望的集合。知识是理论模式,是做什么和为何去做。而愿望则是动机,是希望去做。真正实现,则在技术,即如何去做。为了使某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我们必须具备这三者。

比如,要想有效地同他人交往,就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也是一种技巧。你必须学会如何真正深入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光知道你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还是不够的。如果你不想听取意见,你没有这个愿望,那么它就不会成为你的习惯。因此,要想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就需要在知识、技术和愿望三方面同时下功夫。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比如本质和看法的改变是一个上升的过程。本质改变看法,而反过来,看法又改变本质,这样循环往复,我们便螺旋式地向高级阶段发展。通过在知识、技术和愿望上下工夫,当我们打破可能是多年的虚假安全之源的老模式时,我们便可以突破,达到个人的有效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性的新水平。

习惯的改变有时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种变革。要进行这种变革必须有较高的目的,愿意把你认为你现在所希望的服从于你今后所希望的,并且能够牺牲现在想要的东西,以换取我们最终想要的东西和结果。

习惯是一种思维定势,一个人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习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行为,是由心理定势造成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如果你能细心观察,你就会推测出来,并加以利用,这样就能出奇制胜。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孔明大唱“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遣出去了,自己只留了小部分人守城。而这时,却正好碰到司马懿率领20万军队杀来。诸葛亮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命令大开城门,让老弱之兵在城门口洒扫。司马懿因为深知诸葛亮性情持重稳健,所以疑有伏兵,不敢冒进,只好撤军。由此可见,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所谓奇出于正,联铺诡异的奇谋,都建筑在常识常理的基础之上。按照常理,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掩饰住自己的弱点,如果大鸣大放地暴露自己的弱点,一般来说都是别有用心的。你越表现出虚弱,别人越以为你在设置诱饵。这种一正一反的思维方式,正是人们的习惯性思路。所以,无论是“真作假时假亦真”,还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都是思维逻辑的反映,而“空城计”就是建筑在这种思维逻辑之上的。当然,如果没有对敌手个性心理的深刻了解,是无法成功的。诸葛亮正是对司马懿那种极端小心谨慎的个性了如指掌,算准他在这种心理定势下,必定不敢冒然进攻,最后撤军,才敢运用空城计。

因此,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于自己,要养成好的习惯。对于别人,要设法了解他的习惯。这样对你与人相处、与人竞争都相当有好处。

(2)习惯的三种模式:良好的习惯与自然发展法则相协调,对个人的有效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性的发展,提供渐进的、连续的与高度统一的方法。它们使我们在成熟的连续过程中,从依赖模式走向独立模式,再走向彼此依赖模式。

我们都是从婴儿开始,完全依赖他人。我们由他人指导、养育和支持。没有这样的养育,我们最多只能生活几小时或几天。然后,逐渐地在随后的一些年月,我们在体力上、精神上、感觉上和经济上越来越独立,直到最后我们基本能自立,变得有主见和自力更生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随着我们继续成长和成熟,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全部自然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一种生态体系支配着自然,包括社会。我们进而发现,自然的发展,与我们同他人关系有关,因为人类生活也是彼此依赖的。

我们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是同自然规律相一致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例如,从体格上达到成熟,并不见得就保证我们同时可以在情感上或精神上达到成熟。另一方面,一个人在体力上的依赖性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在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成熟。

在成熟的过程中,依赖性是从“你”的角度上说的——“你”照顾我;“你”来帮助我;“你”如不出力,我要把由此产生的后果归咎于“你”。依赖就是让他人控制自己、限定自己和利用自己。

独立是从“我”的角度讲的——“我”可以干;“我”负责;“我”自力更生;“我”可以选择。

相互依赖是从我们的角度讲的——“我们”可以干,“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把才智和能力集中起来,一起创造某些更加伟大的东西。

有依赖性的人需要靠他人取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独立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相互依赖的人将自己的努力与他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取得最伟大的成就。

如果你在体力上是有依赖性的人(瘫痪的、残疾人或在某些体力方面是有限的),你就需要他人来帮助你。如果你在感情上是有依赖性的,你的价值和安全感就会来自他人对你的看法。如果别人不喜欢你,那就可能是毁灭性的。如果你在智力上是有依赖性的,你就要依赖别人为你思考,为你考虑你的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如果你在体力上是独立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做到。在精神上,你可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你可以从一个水平的抽象转移到另一个水平的抽象,你可以创造性和分析性地思考,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感情上说,你可以从自己“心”的内部证明是正确的。这样,你将是有主见的,你的价值观不会是别人喜欢你或对你好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到,独立的习惯要比依赖性习惯成熟得多,独立本身就是一大成就。但是独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一些人利用独立的反作用造成了“甩掉他们的镣拷”,得到“解放”,“坚持他们自己的权利”和“做他们自己的事”。这类反作用往往暴露出更深刻的依赖,因为它们是自己“心”的内部而不是外部的依赖,这容易让其他人的弱点破坏我们的感情生活或觉得自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人和事件的牺牲品。因此,这种依赖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不成熟,与环境无关。即使在较好的环境下,不成熟和依赖往往也会持续存在。

性格的真正独立使我们能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让他人对我们采取行动。它使我们摆脱掉对环境和其他人的依赖,并且是为了有价值的、人性解放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是有成效生活的最终目的。脑世纪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求人们不光是独立思考,而且要相互依赖。具有独立习惯的人如果不从思考和采取相互依存的行动,那么他们可能是优秀的个体生产者,但是他们不会是位优秀的领导人或合作者。因为人类生活就其本质而言是高度互相依存的。想通过独立取得最大效果,就必须像一支球队那样,既独立又相互依赖。

相互依存是一个远为成熟、远为先进的习惯。有着相互依存习惯的人,就有机会把自己的与他人共享,并且取得他人的广大资源和潜力。

在一个人与人相互依存的社会里,你需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你就必须使自己的习惯与人相适应。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其他人的习惯,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习惯也具有巨大的引力,这比多数人所认识、所承认的还要大。打破自己习以为常的基本原则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倾向,如拖延、急躁、吹毛求疵或自私,牵涉的就不仅仅是一点意志力和我们生活的少许小小的改变。这就决定了克服坏习惯的“起飞”需要巨大的力量,但是一旦我们摆脱了习惯的引力,我们的自由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不过,像任何其他自然力一样,习惯的引力可以妨碍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一些习惯的引力可能在妨碍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但一些好的习惯也是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有效地使用它,我们就能使用习惯的引力,创造在我们生活中确立有效性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3)好习惯收获财富,坏习惯葬送希望。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穷苦的农夫,在他心爱的鹅巢中,发现了1枚闪闪发光的金蛋。最初,他认为这一定是别人用1枚假蛋在骗他。但是,当他刚想把那鹅蛋扔掉时,他改变了主意。将它拿去作了鉴定。

结果发现,这个蛋是纯金的。这位农夫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当第二天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时,他更加不敢相信。日复一日,每天他一醒来就跑到鹅巢里去,就又会发现1个金蛋。他变得难以相信的富有;看来这一切太美好了,美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随着一天天的富有,他变得贪婪而迫不及待。这位农夫已等不及一天取得1个金蛋,他决定杀掉这只鹅,一下子可以取出全部金蛋。但是,当他把鹅开膛后,发现腹内空空如也。腹腔内没有金蛋,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取得金蛋。这农夫毁掉了下金蛋的鹅,也毁掉了可以不断取得财富的条件。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要改变它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如果你急于求成或急于改变,那就会像杀鹅取金蛋一样,欲速则不达。好习惯就像是1只不断下金蛋的鹅,它会使你不断受益。而坏习惯,则正好相反,会使你受害匪浅。

中国有一个寓言故事:古时候,在一座庙里,一个小和尚学剃头。他用1个冬瓜进行练习,剃上面的毛。练习完了,就顺势把剃刀往上面一插,呆在一边休息。有一次,一个老和尚见到了,批评他怎么能把剃刀往上面插,如果是人的脑袋,这一插岂不完了。可小和尚说,这是冬瓜,不是脑袋,没关系,依然故我。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后来正式给人剃头,他竟然习惯性地把剃刀往人家的脑袋上插下去。结果惹了大祸。

(4)传统的习惯最可怕。传统的习惯往往会形成一种制度,这就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惯性之路,而这种惯性的力量又会使这一制度不断地强化,让人轻易走不出去,从而使人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将5只猴子放入一个笼子中,并在笼子中间用绳子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立刻放高压水枪喷打其他的猴子,这样,不拿香蕉的猴子就会去阻止去拿香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个猴子敢动手。试验的下一步是把一只新猴子替换掉笼子中的1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懂这里的规矩,就动手去拿香蕉,结果竟惹怒了原来在笼子中的4只猴子,于是4只猴子联合起来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不去拿香蕉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中的猴子全是新猴,但再没有1只猴子敢去拿香蕉。

猴子天生爱吃香蕉,可是偶然出现一个“不许拿香蕉”的制度后,这种违背猴子天性的制度居然可以强化而成为第二天性,真是咄咄怪事。最初,猴儿们不让群体中的任何1只猴子去拿香蕉是合理的,为的是免受高压水枪的惩罚。但后来的一切物是人非,“人”和高压水枪都不再介入,新猴们却也困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多么可怜的猴儿,多么可怕的制度依赖。

其实,许多既可怕又不合理的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它们对每一个人的心理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要培养好的习惯,就必须在认知的前提下,不断地去辨别它们,清除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