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时“点化”处理课堂生成问题

适时“点化”处理课堂生成问题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处理生成性问题时,教师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十分必要,但是恰当把握时机,适时点化,有分寸地处理课堂生成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教师的适时点化,让生成的资源为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适时“点化”处理课堂生成问题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你读了课题最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我想知道挖井人是谁?”“我想知道吃水的人是谁?”还有的说:“吃水的人为什么不忘挖井人?”……突然,我们班的卫若木站起来说:“我认为课文中的‘吃水’一词用得不恰当。明明应该是喝水嘛,怎么会成吃水了呢?”

我连忙鼓励说:“敢挑课本的刺儿,不简单!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聪明的回答。”

生:课文不是说沙洲坝那里缺水么?“喝水”一般指拿着大器皿装上水端起来喝,显得太浪费了,“吃水”的“吃”,指拿着筷子夹,比较少,表示节约(说完还分别做了吃和喝的不同动作,以佐证自己的说法)。

师:你能结合课文发表见解,很好!

生:我认为,那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喝水,都是把水用来做好饭菜后再吃,所以为“吃水”。

师:谢谢你给我们带来另外的信息。小朋友,请注意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插图,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课文写的是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块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所以,我认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并非课本弄错了,而是乡亲们立碑时就是这样刻的,这样写是尊重事实。

师:说得对!希望以后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读书。这对你们学习语文大有帮助。

这则案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表达习惯中,“喝水”不能说成是“吃水”,而课文写的就是“吃水”,这错了吗?我作为教师之前没有想到,所以我非常真诚地表扬学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于是学生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作了猜测与推想,但是这些猜测与推想却并不都恰当。试想,如果教师因为要尊重学生,或者要盲目地“顺学”,于是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的话,教学的可能情况无非是到下课时间也没有圆满的结论。

面对此种情况,面对现场生成的问题,我采用了先鼓励学生,但是仅仅鼓励是不够的,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常常需要教师的点化。教师要恰当捕捉时机,巧妙引导,化解学生的谜团。这个案例中,当学生言不尽意时,我适时点化学生“留心文中句子和插图”,学生豁然发现石碑原本就是这样写的,课文也只好这样表述,学生的谜团得以揭开。

在处理生成性问题时,教师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十分必要,但是恰当把握时机,适时点化,有分寸地处理课堂生成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

(此文为2010年甘肃省义务教育学科专家研修作业)

陈燕香(课程专家/团队)点评:

教师的适时点化,让生成的资源为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