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王喆之先进事迹

陕西师范大学王喆之先进事迹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产学研先进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标兵等。王喆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并因材施教,始终以教师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王喆之号召学生了解国家各类发展规划,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2006年,王喆之当选“陕西省师德标兵”,2007年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陕西师范大学王喆之先进事迹

img37

王喆之,男,汉族,1958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产学研先进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标兵等。

一、数十载春秋如一日,滋兰树惠甘若霖

王喆之1978年开始从教,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工作,后在职攻读了博士学位,并出国访问,至今已在高教战线耕耘了20余年。作为一位受党教育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他深深热爱着党的教育事业,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情注桃李,乐育英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生物技术概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中药生物技术等多门课程,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王喆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并因材施教,始终以教师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他善于利用自己娴熟的沟通技巧以及深厚的实践经验启迪学生发散式思维,学生在他的课上思维活跃,反应积极,因此深受学生好评,被各届学生公认为学院最有魅力的老师之一。

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探索发现未知的世界,更要着眼于培育未知世界的发现者。他积极鼓励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进入专业实验室,了解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动态,并率先将自己所辖实验室的大门向本科生敞开,在实验条件上予以大力支持,推进科研人员、硕士、博士与本科生“手拉手”活动,使本科生在接受培训后可以亲自操作各种大型仪器,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知识。

王喆之极为重视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支持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参与教育部以及学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以及山区特有中药材种植等研究,使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识,完善自我,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诲人不倦,尽心尽力,严格要求所带的硕士生、博士生既要潜心学问,又要学会做人做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王喆之教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20余年来,他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使他患上了慢性肠胃炎,但他依然常常带病工作,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总是告诫研究生,科学研究要求真、求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只有持之以恒的投入,才会有回报。他坚持每周主持实验室学术会议和Seminar,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王喆之号召学生了解国家各类发展规划,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他鼓励大家多了解生产实际,从实际生产中找科研问题,同时密切注意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学生进入西部山区乡野与丘壑丛林,常年奔波于农村田间地头、种植基地、制药企业等生产第一线,开展与药用植物相关的考察、调研与种植推广培训,在获得第一手科研资料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指导当地的药材生产。他所带领的学生在多年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认识西部,感受西部,从而立下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的志向。从1999年至今,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已有5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6人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2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奋战于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科研、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科技报国、奉献西部的理想

二、做经师更做人师,红烛光华耀师魂

“做经师易,做人师难。”王喆之以身示范,把自身工作和关心爱护学生结合起来,在教书中育人,在科研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在学院和他的实验室里,他从不让学生称他为院长或教授,称呼永远只有一个,就是“王老师”,在他看来,只有“老师”,才是至高无上的称号。

王喆之行政工作与教学科研业务非常繁重,但他依然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生活问题,经常主动找研究生和本科生谈心,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凡是有学生来访,他必耐心接待,仔细倾听,悉心指导,尽力帮助。

他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学生的切身感触和切身利益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谆谆教导,真正解决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问题。他渊博的学术知识,执著忘我、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吃亏是福”的处世格言影响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他言传身教,爱生如子。实验室所从事的药用植物调研工作常常需要在户外作业,他常常亲自带学生外出采样,上山过河,他总是身先士卒,食宿出行,他必和学生在一起,为他们遮风挡雨。他总是将学生的安全摆在首位,学生外出,他都会再三询问行程路线,嘱咐安全事宜,要求每到一地均要向其打电话报平安。一次一名研究生去山西采样,晚上手机停机,王喆之联系不上,他顾不上休息,在实验室坚守等待,通过多方途径打探学生行踪,当夜半之时传来学生安全到达的消息后,他才深深舒了口气,在实验室躺下休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日,当学院所在的大楼摇晃摆动之时,王喆之不顾个人安危,沿着走廊敲击各个实验室的大门,大声呼喊学生撤离,待他自己从楼中走出时,楼外安全地带已聚满了学生。他出身农家,深知寒门学子求学之不易,常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予以照顾。多年来,他先后资助20余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遇到寒暑假学生食宿不便,他常带学生去他家吃饭,或让爱人将做好的饭菜等送往学校。他为人朴实,心地善良,在他和旁人交谈的话语里,从来都是将学生称为“娃”(即为“孩子”)。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换来了学生的真心喜爱,学生们不仅将他当做学业良师,更把他当做人生的指路人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2006年,王喆之当选“陕西省师德标兵”,2007年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三、潜心学术硕果丰,领军科研惠民生

作为一名高校的科研工作者,王喆之在学术上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他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与培育、次生代谢物生产、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与转化、中药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产业专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课题。

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共产党员,他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只有将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带来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他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获得与功能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转基因育种与传统育种方式相结合,以获得优良性状的药用植物新品种。这些课题的开展,不仅需要抓住国际科学前沿,更需要长期的投入与付出。王喆之带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植物学报》《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取得了科学研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其实验室先后选育成功陕西地道、大宗中药材新品系20余个,育成山茱萸新品种2个,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多年来,他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致力于陕西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为西部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2000年以来,他所在实验室积极开展西北地区名优中药材大规模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2004年10月26日,由王喆之总负责的陕西汉中佛坪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当晚11时,他带领科技人员一行从佛坪风尘仆仆的赶回时,所有人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背后,有着他艰辛的付出。多年的奔波,也使得他患上慢性肠胃炎,无数次去基地的路上,他都需要停下车来缓解病痛。同样具有威胁的还有山区各种危险的存在。2002年6月9日佛坪暴发大水,2万人被洪水围困,交通、供电、供水、通讯全部中断,当时,他就在佛坪山茱萸基地;2003年3月29日佛坪山林大火,他在佛坪山茱萸基地;2003年4月26日陕西石泉地震,他在陕南药材基地。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半年内,不顾余震危险,他仍然坚持工作在宁强、略阳、武都等震区的药材基地。还有崎岖难行的山道带来的交通障碍和常常滚落的岩石……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滞他前进的步伐。

十余年来,王喆之行程2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陕南3市以及四川、甘肃等偏远山区,为国家制定了8种中药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及数据质量控制规范,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平台山茱萸、绞股蓝、华中五味子、三叶木通等种质资源500余份,建立了种属数在国内前列、园区设计规范、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种质资源圃,收集、引种、驯化药用植物180余种,保存种质资源5000余份;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为陕西20多个中药材产区县的中药企业提供规范化栽培技术指导服务,并辐射西北地区。

王喆之利用自己陕西省生物产业专家组成员的身份,积极促进政府对中药农业与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投入,积极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并先后为药农、企业生产人员等进行150余次讲座与培训,参加培训人次达3万人以上。他先后在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0余处,指导企业、药农积极从事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60余万亩,通过国家GAP认证基地两个。自2003年以来,仅中药材一项,每年为药农、企业增加经济效益2.6亿元以上。这些积极的努力,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山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起到科技推广与科普教育的双赢效果。

王喆之多年艰辛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承担的产学研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他也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并先后三次被评为陕西省产学研结合先进工作者。

四、铁肩双挑唯使命,殚精竭虑谋发展

作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喆之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工作信条,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他工作中最大的特点是积极肯干,踏实刻苦、任劳任怨、创新性强,管理富有艺术,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自2003年3月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以来,生命科学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学院引进的包括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在内的高层次学者群已初具规模,学院科学研究平台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以王喆之教授为主要带头人的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学院立项建设;2004年,组织申报获批了学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首次评估;2008年,申报获批组建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了学校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平台的搭建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学院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小型、封闭、分散的问题,为学院教学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畏人师传道苦,只求桃李满芬芳。王喆之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风优良,严谨笃学,自尊自律,业务精湛,切实履行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为教书育人殚精竭虑,为追求学术脚踏实地,为学院发展恪尽职守,在平和、平实、平淡中体现出了高尚的师德情操,在漫漫执教生涯中用大爱铸就了新时代教师的伟大师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