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范大学英语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师范大学英语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之后,研究生规模日趋壮大,特别是近年来不仅保留原有的学科研究生,还新招收了专业硕士。我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既有大部分研究生共有的特点,也有它的特殊性。但如何才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师范大学英语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以来,中国一度终止的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之后,研究生规模日趋壮大,特别是近年来不仅保留原有的学科研究生,还新招收了专业硕士。由于研究生教育能“增强你未来或现有职业的通用的技能/可转换的技巧;发展更强的学术和职业形象;追求自身的学术生涯;转变到一个新的领域;探究你的实力、兴趣和渴望”[1],它受到考生们的热捧,形成了强大的考研大军。绝大部分研究生的确在本单位本专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现代化中国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如此大规模产出的人才,也存在着不可小视的问题。2006—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2]

我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既有大部分研究生共有的特点,也有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大多来自师范本科院校,具有师范生的共性即受过良好的教师技能训练,大多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等科目,有过站上讲台的经历;其次,由于师范专业的局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师范相关的科目上,忽视了本科阶段的知识面的扩展和科研能力的发展,甚至被认为太急功近利而不被看好;再次,有的师范生不是本着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热爱而选择这个专业,而是更多地从经济上考虑,为了给家里节约开支而选择的师范,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再次,很多选择师范的同学从择业考虑,认为当老师收入比较稳定,工作比较固定,特别是很多女师范生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方面形成女多男少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求稳必定放弃求新,所以培养师范院校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越发显得任重而道远。

笔者所处的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具有上述师范类研究生的一切特点,并且还有更糟的不利因素。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只是一门工具,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比,他们无专业可言;加上近年来外语专业扩招严重,英语就业已屡屡亮起红灯,学生们爱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状况:焦虑。再加上外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有全国统一的外语水平考试———专业八级,有相当部分学生因忙于考研而忽视了英语专八考试,过八级成了他们成为研究生后首先要过的坎。此外,正如前面所说,很多师范研究生家境不好,来自大城市的不多,使得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这两项基本技能还未过关,而它们却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学生还会在读研期间花费工夫来提高听说技能,这些都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

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但如何才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正确的思想和学习态度。有部分同学认为,考上研究生就等于拴上了保险绳,学不学都能毕业拿个文凭,找到工作;有的甚至直接说他就是来混文凭的。这部分同学的学习动机是错误的,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学习态度,当然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其实,大学本科教育已使毕业生们掌握了谋生的基本技能,一个合格的师范大学生是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学的,之所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应该是对“研究”感兴趣,不仅知道这样做好,更要去了解为什么好,怎样才能更好。笔者曾经的一个研究生是在中学教学多年后来继续深造的,他就特别能体会读研的优势。他不止一次地讲起他多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能让他充电,有些工作上的烦恼在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和解决办法。抱着正确的学习态度,他在听课、教学实践、阅读以及学术活动各环节都特别认真,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提出了一个较新颖的观点。可见,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才能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也才能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形成。

其次,创新能力的学术体现———用心的课堂教学和科研论文。创新能力在学术上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和科研论文的创新。教学活动的创新既包括教学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教学形式的创新。第一,课程设置可考虑实用且新颖的因素,能跟上新时代研究的主流,让选课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一看课名就知道该门课的研究范畴;第二,教学内容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即便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它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所以这是对授课老师提出的高要求,只有时刻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的教师,才能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也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第三,教学形式上还要有创新。过去曾经认为,研究生已经是做到学生的高端,他们的学习全凭自觉。只要教学内容扎实,形式无关紧要,但很快我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如人们传言,现在的很多研究生不过是大五,他们年龄小,抱着各种美好的憧憬继续学业,很多人在心智上还算不上成熟,他们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求严格一点,他们就认真一点;教师上课幽默一点,他们就更喜欢这个老师进而更喜欢这门课一点;教师上课形式活泼多样一点,他们花的精力就多一点,学到的也多一点,印象就深一点。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的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形式最适合我的这门课,并努力在教学形式上作些探索。从最初的“教师讲得多,学生笔记记得多”的模式到后来的“教师讲加提问,学生听加回答”的模式再到今年的“教师少讲学生多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式的师生合作完成教学”的模式,教学效果越来越好。以《文学导论》这门课为例,课程内容经常涉及文学作品,需要同学们讨论、发言,我就以每个研究方向为一个小组,由小组长管理,组员轮流发言,各抒己见。经常是同学们互不认同对方意见,据理力争,还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来发言。有的发言简直出乎我的意料,不得不为他们的奇思妙想鼓掌,也丰富了我对作品的理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吧。从这件事上我也更加理解了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科研论文的创新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过去我的导师到如今当导师的我们,特别喜欢在开题报告时问学生“这论文有哪一点是别人没写过的?”这其实就是科研论文的创新问题。从我们招收研究生至今,我们已培养了数百名研究生,每届都要开题写毕业论文,难免会有选题重复的时候。如何能在重复的选题中,挖掘出点点新意,没有广泛阅读过的学生是很难做到的。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只有以正确的思想作引导,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扎扎实实地读书。只有读了一定量的资料后,才可能从中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概念和新方法。也只有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人,才能跳出常规的圈子,写出有创新的科研论文。有时,在课堂上、在阅读时甚至是看电影时,一道灵光闪过,突然对某个人物或某个事情有感悟,一定要手勤记下来,或者那就是一篇有创新的论文。笔者有个特别喜欢读书和写作的学生,我看了一下他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夏洛克和屠岸贾形象探析———以恶人之恶皆有因为视角”发表在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是他上“比较文学”课的成果;“《真爱复苏》的神话原型分析”是看电影时来的灵感;而“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黑奴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是《文学导论》课带给他的思考。可见,科研论文的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和“用心”二字。

第三,创新能力的实现平台———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由于师范大学的特殊性,我们的绝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都走上了教师岗位。按理说,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本科学历的教师更具有创新的基础,因为他们不仅知道各种教学方法,而且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因而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那么在读研的两三年内,除了正常的听课外,学生应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就外语专业而言,学生可以去疯狂英语夏令营当助教、可以在学院当教学秘书助理、可以去各种培训学校任教,或者给初高中学生辅导英语,有的学生去翻译公司兼职,有的去大型会议或艺术节当志愿者,还有的参加到学校的英语剧社辅助老师给本科生传授戏剧的基本知识,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和今后择业的一个依据,使他们能提前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参加学术活动如听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会议、听中学英语老师授课、参加每年外国语学院的学术周活动或者参加英语演讲和研究生说课比赛等同样能给学生带来学术上的满足感,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让学生们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更有钻研学术、力争创新的激情。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外国语学院每年研究生活动的重头戏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学生们以方向为小组,用PPT的方式在台上演示然后集体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该活动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重视,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新颖。很多创新的想法就在这些活动中出现,如翻译方向的同学们研究的知名化妆品广告翻译、文体学方向研究的文体和生态文学、文学文化方向就热播美剧《疯狂的主妇》中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很多展示理顺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学术论文,有的同学受此启发,最后的毕业论文也就有了题目。所以,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是我们创新能力实现的一个平台。

第四,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直接受到导师或任课老师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就因为导师的喜好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老师一致,甚至以后合作出成果。正如孔子所提倡的教学相长,正常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受到老师的教诲和启发是不容置疑的,但老师同样也会从学生那里得到启迪,换一种角度去理解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第五,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摇旗呐喊的院系和学校。要有效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学校和各院系的支持与鼓励。记得外国语学院院长曾经在研究生开题时提到,有的同学的选题太四平八稳,很多非常明显的或结论一定如此的论题就没有必要反复论证了,而有的选题看起来觉得很突兀但里面又有点道理倒值得鼓励去研究一番。作为导师可能也有这样一种经历,有的论文一看题目就没兴趣往下读,因为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人写过,已经很难找到新意了。所以有院系和学校的摇旗呐喊,学生们会增加创新的勇气和积极性,进而做出更多的创新来。

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社会、学校、院系和学生个人各层次都有清楚的认识,在正面的鼓励与积极的推动下才能实现;创新也不是一句大话,真正的创新应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学术实践活动和学术论文中都可以找到创新的影子。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创新必须和其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其专业特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1]Why Choose Postgraduate to Study?http://www. cardiff. ac. uk/for/prospective/pg/study/whychoosepostgrad/.

[2]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

(作者:杨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