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教师的成长

特色教师的成长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并趋向稳定,这时,我们要“趁热打铁”,锤炼特色,及时有效地进行反思,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锤炼特色需要我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到教师自身特色与学科教学、学生实际的结合点,不断积淀实践的智慧,在研究中创新,在否定中成熟,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第二节 特色教师的成长

当今社会有些浮躁不安,多元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媒体信息传播之快让人咋舌不已。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教师,比任何一个时代的教师都难当,都难当好。因为,除了专业知识,一谈到其他的,学生可能比你懂的还要多。这就让教师的神圣地位受到从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大部分教师,依然不能适应这样的角色转换,还停留在“教师至上”论的角落里面自顾自怜,让人扼腕的同时,也让人欷歔不已;或许经常有忙忙碌碌一阵子,但回头想想却心里面空空的感觉,觉得工作效率低、出类拔萃难,毕竟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平常的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超越自我,超越平庸,树立自信的人格魅力,展示出色的才华,进而赢得学生的好评,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寻找特色,选准方向

没有“特色”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21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

第一,要深入了解任教的学科。能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阐述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该学科须掌握的一般规则或程序。

第二,要研究学生。教育是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的对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换句话说,今天的教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是不同于昨天的教育,明天的教育又会不同于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孩子(无论认知还是个性)是不同于昨天的孩子,明天的孩子也会不同于今天的孩子。那么,教师要想驾驭这种“多变”的教育和孩子,首先就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因素”;深入了解学生拥有什么、在想些什么、关注什么、喜欢怎样的沟通方式,等等。

第三,寻找自身的优势。我们从发展战略来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强项和弱势,如何做到弱势减小、强势放大,这点非常重要。

作为草根式的教师对那些名师大家所表现出的独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精湛的课堂艺术所折服,觉得自己离“特色教师”实在太远。其实不然,他们的教学风格虽然是长期积累而成的,但肯定是有起点的。我们应该“停一停”、“静一静”、“想一想”,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领域,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学生实际,选准自身特色发展的方向,制订适合自我的可行的专业成长规划。

二、确立特色,主动实践

当我们教师有了特色发展的方向与想法,就要主动地去实践,在解决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中,初步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

第一,确立特色,合适的最好。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书中介绍的一些优秀教师:他们有着先进、独特的教育思想、理念,精湛的课堂设计,优美而富于启发的语言,巧妙的解题和精美的板书,这一切都令我们折服;在我们教师的周围,肯定有着各式各样的同事,他们绝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各有各的长处,令我们佩服。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食盐效应”。做菜时缺了其他任何调料都勉强可以吃,唯独缺了盐,手艺再高的厨师任其怎么调和其他调料都没法食用——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更没法吃;舀一勺往人嘴里送,只能使人反胃呕吐;想吃甜食端来咸菜,同样让人皱眉。所以,好东西也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是为了你好!”但学生并不怎么领情,原因就在此。

我们在成长中确实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自身长处,集中自己的优势,但一定要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当我们选定自己追求卓越的范围,有选择地借鉴,大胆地对许多美好的事情说“不”。经营好自己的长处,以自己的长来避自己的短,千万不要东施效颦,盲目地学别人,到头来只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第二,主动实践,有效的最好。我们的“特色”,是否顺应规律,是否能贴近规律,是否独特、有效,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而实践的主阵地在课堂。

教师要关注课堂,站稳课堂,要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吸收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主动地在教学中增加研究的成分,对自己的新设想、新方法进行尝试,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掌握,而更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关注课堂,用自己的热情、幽默和智慧感染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整合教学资源,主动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

三、锤炼特色,善于反思

当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并趋向稳定,这时,我们要“趁热打铁”,锤炼特色,及时有效地进行反思,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第一,锤炼特色,练内功。“薄发”的过程是令人欢喜的,而“厚积”的过程却是寂寞和痛苦的,没有平日丰厚的积累,就谈不上令人艳羡的“薄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苦练内功。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将他从教20年的教学生涯划分为四个五年,第一个五年“崭露头角”阶段。第二个五年“孤独沉潜”阶段,在这个五年中,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荣誉,只是静心读了大量的书,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文凭,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无数本书,装了成百上千的课,慢慢发酵,慢慢融入他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所以表面的确很平静,没有一次抛头露面,没有谁去关注它,但是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贯注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这五年时间的沉潜,那么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第三个阶段“一鸣惊人”,更不会有第四个阶段“开创流派”,掀起诗意语文的浪潮了。

锤炼特色需要我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到教师自身特色与学科教学、学生实际的结合点,不断积淀实践的智慧,在研究中创新,在否定中成熟,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第二,及时反思,留足迹。锤炼特色除了不断的学习,还要善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愈教愈新。

每堂课后我们都要及时反思。对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师与学生的体验,课堂的生成都要进行反思。从而加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使自己在反思中觉悟,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获得专业成长,在不断循环反复的自我反思与改进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反思形式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手记,等等。通过与同行及同事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形成经常性专业对话的习惯,在对话交流中广泛汲取教育教改信息和灵感,研究和吸收他人先进的教育经验,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特色。养成“爱反思”、“多交流”、“勤动笔”的习惯,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

四、内化特色,成就名师

魏书生的职业生涯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第二位的是育人,千方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位才是教书。细细思量我们有些教师的工作,却把教书放在了首位,当然这有客观原因,但最根本的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只有强化了前两位,才能更好地教书。

我们的特色是长期的积累,更是自身不断的“内化”过程。我们的特色首先要有本学科的特色,如语文的优美与广阔,数学的简洁与逻辑,自然的实验与现象,等等,脱离学科教学特点的教法难以适应学科教学。其次是特色既然是一个教师所特有的,就要展现这个教师的个性,风格迥异,或稳健持重,儒雅整洁,或风趣幽默,自然流畅……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改变人。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当然,教育要追求的肯定是教人变好。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我们的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直至优质;我们已从一般教师走向特色教师,成就名师。至此,我们走出了一条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享受自我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