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学特色形成的对策

办学特色形成的对策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在学校已有的“礼仪道德”建设颇有成效的基础上,将此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组织力量进一步编写了校本教材《礼仪道德》,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受到了系统的、规范的礼仪教育,让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断发展中,他们还将礼仪道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扩展、深化,同文明礼貌教育、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的养成教育特色。

第四节 办学特色形成的对策

办学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学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期望通过短时间的努力与探索就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特色是不现实的。它需要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通过一定的认知与实践对策,才能够形成鲜明又有个性的学校特色。

一、重视办学特色的定位

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它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地取舍,经过精心提炼、精心构建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与众不同的品质。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需要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选择发展方向。脱离学校自身实际,或者不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特色都是不成熟的。

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过程来看,学校特色的选择与定位可以从学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加以考虑,分析、整合后形成一个适合学校的定位。

(一)研究历史:将学校的历史底蕴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定位的方法适合于办学时间比较悠久的学校。一所学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有许多的沉淀,总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回顾的优势,分析、聚焦学校已有优势,提升、扩展,然后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并定位为学校的特色。比如北京市府学小学在学校640余年的历史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厚的特色积淀,提出了传统特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既保持了传统特色中重基础知识、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老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二)分析现状:将学校的已有优势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1.将教师的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一大财富,而且是学校获得社会承认的关键所在,一名或者一群优秀的教师能够带动一大批教师和一所学校快速发展,形成办学的优势。因此,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在定位办学特色过程中的又一途径。比如北京市和平里第四小学,该学校的美育师资力量很强,每位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校长抓住这一优势,将其扩大、发展为整个教师团队的优势,提出“以美建校、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强体、以美陶情”的办学思路,大大扩展了美育本身的教育能力和价值,形成了独特的美育文化和特色。再如,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该校充分利用音乐教师擅长乐器吹奏的长项,引进台湾乐器——陶笛,在音乐课中渗透教学,同时编印了陶笛教学校本教材,以此促进这一特色教学的深入有序开展,逐渐形成了在当地独一无二的浓厚的陶笛学习和表演的氛围。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还成立陶笛乐队,走出去参加演出和比赛,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继而慢慢形成了学校办学中的一个项目特色。

2.将教学的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学校已有“特殊性”的基础上,发展、建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已有的优势,有时主要体现在某一个或者某一些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理念,分析、聚焦学校已有优势,提升、扩展为学校特色。然后再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将其扩大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逐渐定位为学校的文化与特色。比如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在学校已有的“礼仪道德”建设颇有成效的基础上,将此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组织力量进一步编写了校本教材《礼仪道德》,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受到了系统的、规范的礼仪教育,让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断发展中,他们还将礼仪道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扩展、深化,同文明礼貌教育、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的养成教育特色。

3.将地方的文化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将学校所在地域内的特色地方文化定位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围绕此进行培育、发展和继承是当前许多学校在学校特色追求中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与举措。学校利用乡土的民俗、民风或者名人的故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教育意义,分析、整理后,提炼出适合本学校的要素,然后进行扩展和凝练,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三峡大学于2000年在屈原故乡诞生,在办学之初学校就秉承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求索”精神,依托三峡水电资源和文化品牌,励精图治,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校园文化品牌系统工程建设,将“求索”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以“求索”精神为主导的校园精神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师生行为文化的独特品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其独具魅力的“求索”特质。(14)

(三)面向需要:将社会的需要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方向

“未来是纷繁复杂的,终身素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今天的中学不应该停留于让学生埋头读书,而应该让学生被很多‘经历’所包围。—旦要提供很多‘经历’,任何两所学校都不可能提供—模—样的‘经历’,学校办学必然走向多样,办学特色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学校办出特色,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来满足社会丰富的需求;学生需要学校办出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各不相同,需要有不同风格的学校来满足他们对“经历”的选择。因此,办出特色是学校服务于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必由之路。”(15)不仅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的人才方向和内容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一生从事一个专业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个人的职业是不断地随着人生境遇而变换。正视现状,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在办学特色的追求上,努力适应着社会,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一个定位。

(四)适度引进:将已有的典型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方向

1.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内化后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生存之本,办学之魂。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很特殊的作用,因为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必定需要有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时代特征,能够体现自身鲜明特色的先进办学理念。在教育层面上说,理念是教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一个学校积累的长期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追求。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内化、细化、然后泛化,形成学校特色。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引航灯,引领着学校的方向和发展,及时吸收、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对推动学校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2.将课改的亮点成就借鉴吸收后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

课改过程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成果,这些课改的成果,不仅对当地而且也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课改的成果也成为其他许多学校借鉴的经验。比如北京市东城区遂安伯小学,在1998年参加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后,他们以此为突破点,将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并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逐渐形成了学校的阅读文化特色。在这个课改成果得到推广后,许多省市的学校也吸收了这一成果,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并将此作为学校的特色定位、发展与继承。

(五)以点带面:将校长的个性思想定位为学校办学的特色

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和价值取向,而且体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诚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一般来说,校长的上述素质越高,其办学思想越容易形成办学特色。中国历史上的名校,大多与其校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谈到北京大学时,总要谈及蔡元培的办学思想;谈到南开大学时,总要论及张伯苓的办学思想(16)。而且,这样的办学特色定位的思路到现在依然得以延续,比如北京市史家小学的校长卓立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在“和谐教育”得到一定的成果后,卓立老师引领全体教师将这种理念发展为史家小学的办学特色,对史家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上,把校长的个性思想作为重要的依据加以发展,将校长的教育理念、治学方略,发展、建设成为独特的学校特色,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思路。

二、加强办学特色的建设

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第一步,办学特色的建设是关键的第二步,特色的形成是否顺利,特色的展现是否鲜明与独特,都取决于这一步。

(一)校长个性要鲜明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只有校长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才能够利用学校的优势,才能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形成办学特色。所以,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下,可以说是校长的个性直接决定学校的品性。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学校是否有思想;校长的管理风格,决定教师团队是否有品格;校长的人格魅力,决定学校是否有凝聚力。就这个意义来说,要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学校领头人的校长,个性一定要鲜明。在许多的特色学校中,我们都可以从校长身上看出其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比如冯洪恩、卢志文、李希贵、蔡林森、崔其升,这些校长身上都有一股鲜活的浓浓的个性十足的味道。当然,个性要鲜明,并不否定办学思想和理念上的共性。

(二)特色定位要坚定

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学校亦是如此。在给自己的学校未来发展的特色作为准确的定位后,应该迅速地理清自己现在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接着明确学校近期办学目标与中长期办学目标分别是什么,进一步让学校的特色定位找到落脚点、支撑点、结合点与生长点。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特色定位一旦明确了就一定要坚定,不能够因为某些压力和因素,轻易改变定位。学生的特色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所学校的特色形成更是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如果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于特色的形成浅尝辄止,遇见困难就退缩,那么学校的办学特色就会在学校的摇摆中越来越模糊。

1.坚定方向

办学理念已经有了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已经是经过学校管理者多次协商而确立的,那么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就应该坚定自己的认识与决定。在建设实践中,要沿着自己的既定方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算前进的道路上有曲折、有反复、有挫败,也不能够轻易放弃或者更改自己的方向,相信只要努力实干、细心巧干,就一定能够收获成绩。

2.清晰框架

在办学特色的建设中,一定要对建设的阶段目标、主要内容、框架体系和方法途径,进行精心绘制、精心打造,精心构建,一定要形成清晰的脉络。许多学校在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有了合适的定位,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是缺乏了必要的框架体系,在办学特色的建设中就走了许多的歪路,做了许多的无用功。

3.把握节奏

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依靠长期的沉淀与积累的。在某些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变味为校长追求政绩的一种手段,为了得到更快的回报,在自己的任期内拔苗助长,造成的结果是办学特色在表面上是特色鲜明,实际中却是毫无建树。所以,在办学特色的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要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围绕着目标,把握好建设的节奏,不断地螺旋形推进。

(三)建设行为要公认

办学特色的建设中,需要有独到之处,同时要注意将自己的办学行为尽量贴近社会的需要和家长的要求,不能够在办学过程中远离社会的公认。在办学特色的建设行为中,有些学校片面的理解了特色的内涵,过分地追求特色,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比如,苏北的某“特色民办”初级中学,以“学生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教师也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学生同吃同住,实行末位淘汰制”为特色,结果却没有收获到预想中的效果(17)。所以,我们认为,办学特色和建设行为一定要努力让社会认可,这就需要学校除了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外,还要有鲜明、科学、超前的办学理念,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在办学行为独到,形成办学的冲击力的同时,得到全社会的承认与赞同。

(四)推进过程要实在

教育是慢的艺术,办学特色的形成更需要一段时期的沉淀与积累。在追求办学特色的同时,应当少些浮躁与功利思想,少些肤浅、片面、局部的特色,多些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踏实行动。不能将学校内少数学生的“特长培养”“特长项目”与办学特色画等号。在办学特色建设中必须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地进退,将特色建设的观念渗透在学校的整体工作当中,根植于大多数教师的思想当中的,要形成一整套操作性的模式和清晰的理论。正如陈玉琨认为的,培育办学特色推进中,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没有办学模式这一载体,办学特色永远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他认为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包括:学校独特的课程与各种教育活动的体系,富有个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以及与众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等(18)。只有将特色培育扎实地融于到学校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多元的评价体系当中,才能真正养育办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文化的血管里流淌着独有的血液,而非表面的、浅层次的“浓妆艳抹”。

1.推进中要找准结合点

学校办学特色建设要与教师日常工作、学校日常管理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课程内容中,更要体现在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环境创设中,只有这样才不会流于形式。

2.推进中要找准关键点

学校办学特色建设成败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准建设过程的关键点,只有把握了关键的落脚点,才能够让办学特色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在建设过程的关键点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教育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够保证学生是否享受到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育,能够保证办学特色的建设是否获得了真正落实和全面推进。

3.推进中要找准支撑点

支持学校特色推进是否有效和是否高效,其支撑点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找准推进过程中的支撑点,要培养一大批满足学校推进办学特色建设的教师,是推进过程中重中之重。

4.推进中要找准生长点

在教学中生成是一种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生成是一种发展的机遇,同样在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中,也要注重成长。学校特色建设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积累、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寻找新的增长点。让办学特色培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思考都成为特色推进过程的生长点。

(五)特色成绩要争取

各种与办学特色相关的成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形成是否有效的一种最好诠释,因而在办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地争取与特色相关的各种比赛,而且这些成绩应该是多方面的。

1.教育理论上的成绩

这是与办学特色有关的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对办学特色过程中理论的升华和实践成果的提升,体现的是学校在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分析、整理和反思,表达的是学校在整个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期待。

2.教学行为上的成绩

这是与特色教育相关的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成绩。这些成绩涵盖面更广泛,教师的特色教育论文、案例、优质课;学生的特色教育比赛获奖、各种现场的展示活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各种与特色办学相关的荣誉,等等。

3.环境建设中的成绩

这是与特色教育相关的校园环境和制度建设的成果。这些是对学校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积累和沉淀,是学校办学特色集中的特色,所以,对于这些成绩也要争取得到承认。

(六)办学成就要宣传

“好酒也要勤吆喝”,在办学过程中,在特色建设有了一定的成绩后,要注重进行宣传与推广。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拍摄专题节目,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地自我宣传;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邀请家长来校了解学校特色的建设成就,借家长口口相传;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主动汇报,赢得主管领导的认同,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可以集中教师力量,进行整理后形成书面的材料,进行各类评比,引起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指导帮助。

三、注重办学特色的继承与发展

(一)办学特色的继承

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与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学校之间竞争的要求,也是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的要求。

1.保持理念的一贯性

在办学特色的继承和发展中,要注意教育理念的一贯性,保持办学特色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明确性和具体性,确保学校建设教育理念中办学特色追求中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因为学校校长的更换而转变办学的思路,不因为学校管理班子的变动而产生了办学特色的根本变化。作为办学特色的主要建设者的校长,一定要引领全校师生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能够自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鲜明的特色导向和积极的建设行为。

2.保持特色的延续性

在办学特色的继承和发展中,要保证学校的特色教育的延续性,要不断进行特色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不断探索特色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一所学校,只有保证多年的特色课程教育的延续性,多年校园环境建设的延续性,多年制度建设的延续性,才能够保证办学特色的继承。

3.丰富教师的层次性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新老教师的更替,同时,某些学校在进行了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后,大量的青年教师会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这些新生力量的水平决定着学校今后的发展水平,也承担着学校办学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的重任。所以,对每一个新进入学校的教师都应该进行学校历史的了解,办学特色的认识、学校文化的理解,尽快融入学生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中,在特色教育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行为,能够丰富教师的层次性,不会因为教师的流动而产生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中的断档现象。

4.注重制度的完善性

管理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特色管理制度是推动学校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一所学校的负责人,应该具有科学的管理水平,将学校的管理着眼于升华为文化层次的教育机制,使管理制度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存在,从制度管理中求教育质量,再把教育质量上升为教育品牌。在实践中,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建设,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上升为学校在质量上和竞争上的优势,进而形成无形资产优势,最终使教师与学生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办学特色的发展

1.不断提升教育理念

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要求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发展和充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其中许多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要长期坚持并要不断发扬的,但也有些方面要随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充实、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群体的变化、学生群体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引起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形式上的变化。因此,学校要主动去适应这些变化、不断提升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办学特色的不断发展。

2.不断丰富特色内涵

办学特色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继任者不断去丰富其内涵的。在加强特色课程教育、特色活动组织、特色环境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建设才能够更加富有意义,才能够更好地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个性。比如,可以鼓励全体师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在办学特色中的民主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可以鼓励学生在特色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自主学习精神;可以尊重教师在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中个性,包容教师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3.不断契合社会变化

在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中提出的“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所以学校在办学特色的继承和发展中,还应该不断地契合社会的变化,对社会思潮进行深层次的思辨,敏锐地捕捉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创新的意识,以不断的创新应对社会的不断变化,让学校在每一次的社会改革中都走在时代的前列,让学校办学特色能够保持先进性,让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行为中找到发展的空间、形成鲜明的个性。

【注释】

(1)崔相录主编:《特色学校100例》(小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崔相录主编:《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大趋势》,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3)何晓秋:《办学理念与理念办学》,2004 10 08,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 1/doc/2004 10/08/43185/

(4)崔相录主编:《特色学校100例》(小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顾明远:《啥样才算“办出特色”》,《中国教育报》,2000年5月23日。

(6)高峰:《校本课程开发与办学特色形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陈小娅:《特色办学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http://www.fjedu.gov.cn/Htm l/2009/ 03/45706. htm 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9)[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襄译:《重构多元智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覃岩峰:《特色办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郑州日报》,2008年6月27日。

(11) 崔相录主编:《特色学校100例》(小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 崔相录主编:《特色学校100例》(小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覃伟年、罗秋兰:《依托地域优势,创出办学特色》,《广西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14)张世梅:《屈原故乡可贵的文化求索——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纪实》,《三峡大学校报》2008年第12期。

(15)罗阳佳:《高中办学特色的现实困惑与未来愿景》,《上海教育》2007年第5A期。

(16)王莉、肖凌:《高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关系辩证思考》,《中国市场》2006年第44期。

(17)卢军:《这样的特色学校,你敢去吗?》,转引自马翠薇:《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18)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