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适的导入,奥秘的探索

合适的导入,奥秘的探索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这样的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题二:合适的导入,奥秘的探索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乐于学习、肯于钻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说是至关重要。一名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纵观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名师的教学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导入。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一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则形象的谜语,一句富有启发性的名言警句,生动的比喻,直观的教具,优美的图画,巧妙的悬念设置,都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来。

案例一 数学课堂导入——故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学生兴致很高)

师: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台下一片哗然)

师:还想听下去吗?

生1:不想听下去了,老师继续讲下去还是那些内容。

生2:一直在重复“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段相同的内容。

生3:这样讲下去无穷无尽,讲不完的。

师:对,这个故事有一段相同内容在依次不断地重复,我们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循环小数,联系刚才的故事,猜一猜循环小数的特点?

生1:小数中有相同的数字在依次不断地重复。

师:你的猜想有道理。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生2:循环小数的位数没有穷尽。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很到位。谁能举例说出几个循环小数。

生1:0. 312312312312。

生2:这不是循环小数,虽然能看出312重复,但它不是无限的。

师:谁能有更好的方法把这个有限小数改成循环小数?

生3:在它后面加一个省略号。

(师表扬鼓励)

生4:3. 26262626……

生5:56. 691691……

生6:301. 555555……

……

案例评析

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积极思维的起点。一旦学生感到要对某一问题问个“什么”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开始了。“借助于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智力活动,就能制造、发现我们达到目的和满足需要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因此,教师在开讲之时,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成为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契机。其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提高自己。

(2)创设氛围,主动探究。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以往认为一节好的课,就是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案例二 数学课堂导入——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并且“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选题一 义务教育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利息的计算》

教学片断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是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一般能拿多少压岁钱?

生:(多种数目)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我那时拿几元钱也很开心,你们拿了那么多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

生(笑答):不是。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处理压岁钱的呢?

生1:我交给妈妈保管。

生2:我交学费。

生3:我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买学习用品,再捐一些给慈善会。

生4:我小部分买烟花,大部分存银行……

(从压岁钱引入储蓄,再从储蓄引入利息,使利息计算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选题二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个子大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胀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个子大”和“胖”实际上就是体积大。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得更清楚。

选题三 圆的认识

师:(课件出示:操场上,同学们分别围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玩套圈游戏)在这三组游戏中,对每个同学都是公平的是哪一组?生:围成圆形的一组同学。师:为什么?

生:因为围成正方形、三角形的每个同学到中间玩具的距离有长短,围成圆形的同学到玩具的距离人人相等。

师: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学生对圆已有表象认识,并对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性有所渗透。)

案例分析

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案例1“利息的计算”、案例2“体积和体积单位”、案例3“圆的认识”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导入,学生倍感亲切。这样的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三 数学课的导入——通过观察

在学生通过比较、观察,以少估计多、以多估计少,以部分估计整体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道:不知道小朋友们注意观察了没有,我们现在估计的数目都非常的小,估计的物品也都是小朋友非常熟悉的。仔细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拿来做这些游戏。

选 题 “估计”

生:果冻。

生:瓜子

生:苹果、葡萄。

师:这些都是吃的,用的呢?

生:练习本、铅笔。

生:橡皮、玩具。

……

师: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可以拿来做估计游戏。我看有的小朋友带来一串葡萄,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游戏?

生:我想让大家估计一下,这串葡萄有多少个?

师:大家想估计吗?你设计的游戏真棒!还有谁设计了游戏?

生:我想让大家估计一下这张报纸有多少个字?

生:我长了多少颗牙齿?

生:瓶子里有多少片钙片?

生:我想让同学们估计一下一棵树有多少片叶子?

……

(各小组开始游戏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个学生抓一把米让大家估计。难度比较大,同学们不感兴趣,这位同学很失望,不愿参与小组活动。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怎么不高兴啦?

生: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游戏。

师:你自己觉得你的游戏怎么样?

生:他们都说太难了。

师:我觉得你设计的游戏特别好,让我来估计一下,好吗?(想了想)可能有150多颗吧。

生:(高兴地)差不多,应该有200多颗。我在家数过。

师:是吗?你真了不起,知道一把能抓200多颗大米。大家还不知道呢。过一会儿,告诉大家好吗?(这个学生高兴起来,重新参与小组游戏)

案例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案例中教师善于肯定学生,学生特别容易投入学习活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个学生能再次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给他提供了一个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同时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