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漫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蕴

漫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蕴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就导致了教育界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由此引发对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这足见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肤浅及素质教育理念理解的失真。凡此种种素质教育的失真,其通病都是就素质教育谈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对当前素质教育误区的认识以及本真意义素质教育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有效实践的前提。

第二节 漫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蕴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时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了我国广大教育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核心概念与话语体系。党和国家的诸多重大政策精神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与部署。然而,如何进行素质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教育模式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至今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均颇为棘手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失真与困境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是当时实践中应试教育弊端日益突出;二是理论上哲学主体性的高扬。这就导致了教育界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由此引发对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从政府决策层面来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教育大政方针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推动,可谓态度坚决,紧锣密鼓,层层深入。

可是,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来,仍然不尽如人意。李岚清同志在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从总体上讲,素质教育的成就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所以,人们形象地将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概括为“政府决策迅速坚决,理论研究薄弱肤浅,实践推行缓慢艰难”。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伴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多。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的异化、失真是不争的事实。已有不少研究者从教育政策的失真、教育理解的失真、教育实践的失真等角度来阐释现实中失真的素质教育。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肤浅化、庸俗化了的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表现:

(一)素质教育泛化

由于“素质观”不明确,素质教育原理构建存在问题,导致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取向模糊,素质教育理解被泛化,素质教育成了无所不能包、无所不能谈的空无之物。例如,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口号:“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长岗位培训,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电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禁止三乱(乱收费、乱办班、乱编印发资料)实施素质教育”等等,素质教育似乎成了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应验了社会上流传的“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说法。而且还是一个又扁又平的筐。又如,一些学校和部门一谈素质教育就是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性教育”、“情境教育”等所谓的改革、尝试搬出来。这足见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肤浅及素质教育理念理解的失真。

(二)素质教育狭隘化

时下,一种对素质教育比较普遍的理解与实践是,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言及素质教育就是“说拉弹唱”、“琴棋书画”等特长爱好教育。这种狭隘化的理解实际上是把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外在品质的叠加,就是增加知识能力教育以外的东西,它对素质教育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意义上的理解,甚至连专门搞教育的也不能走出这怪圈。这是一种“为了素质而素质”的素质教育。它过于注重素质教育对提高素质的应用。这种倾向的严重后果是,往往把素质教育具体化为某种或某几种专项的素质、能力的教育。“人们不再关注素质教育基于促进人的全面的真意,而将素质教育变成了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和其他特长教育的代名词,甚至将素质教育变成无考试教育、非知识教育、非课堂教育。并认为,这种教育越多素质教育就越好。以至于有人认为,人有多少素质教育,就要进行多少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似乎成了“盲人摸象”,什么与考试无关,什么就“象”素质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家长由于充分认识到这种“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以某种特长的培养,迫使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断章取义地从“点”上下工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素质教育虚无化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盲从的另一种倾向表现为因过于刻意地去追求“人本教育”、“个性张扬”等而迷失了方向,陷入混沌的境地。在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个性、对话平等中却倒向了个性张扬、自由涣散、人性失范的泥潭。素质教育口号下,没有了善意批评、必要的惩罚;主体性教育旗号下,不少的学生过早地学会了世俗,冷酷、傲慢、放荡、浮躁,而少了几分谦逊、真诚、友善、宁静、自尊与节制。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强调教育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等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单纯从人的本性出发,只顾本能的自由释放、纯粹的非理性、纵欲的个性张扬,这非但不能引领我们个性潜能的很好凸现,反而会走火入魔,走向个性的趋同,走入病态的个性化、主体化社会。这种素质教育的虚无在道德教育领域表现突出,产生了道德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倾向,致使德育地位下降,收效不高。

凡此种种素质教育的失真,其通病都是就素质教育谈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当前,广大学校和教师尤其需要跳出素质教育概念的框框、摈弃素质教育老套做法的窠臼,本着素质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基本认知态度,切切实实以某一个具体的视窗、平台以及抓手等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通过漫画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对当前素质教育误区的认识以及本真意义素质教育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有效实践的前提。通常而言,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的教育。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不应成为狭隘化的专门的特长项目教育,也不是泛泛而谈无所指向的空洞说辞,更不能机械地等同于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与新潮的教育教学方法内容。教育是相通相连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全面发展也是内在互通互动的。因此,真正的素质教育可以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在理念。

基于这样的认识,白鹤小学明确将漫画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载体与突破口,将漫画教育有机融合到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去,实现以画冶情,以画益智,以画育德,以画孕美,以画涵心,以画养性,以画长善,以画扬长……只要务实创新,漫画教育的诸多素质教育功能确确实实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白鹤小学开展的漫画教育真真切切地丰富了学生的受教育过程,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白鹤小学的实践表明,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漫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运用得当的美育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能触类旁通、发散融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其他诸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诚如有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绘画的本质作用是通过艺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包括审美感受,美学判断,情感体验,伦理能力,自由精神,创造才能等在内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因此,如何通过“漫画”精神内涵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就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以下选择六个方面的漫画素质教育内容做个简介。

(一)审美教育

人的培育,不仅必须进行德、智、体、劳育,而且要进行美育,要有完善的、进步的、全面的、丰富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尤其是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审美情趣堕落,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鉴别和鉴赏能力,任重而道远。从美学的角度讲,审美教育就是强调要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美的言行、美的仪容、美的体魄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美的情操、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在美。从狭义上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上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本研究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美育的,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美育的内涵不难理解,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以美育中的绘画为例,以往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习惯于停留在“术”的课堂教学,总体上是一种技术、技巧、工艺层面的灌输教学,仅仅是训练学生“画画”的单一能力而已。尽管会有涉及绘画的规律性知识、观察能力、造型能力等,但总体没有从更高层面来理解美育的含义,没有从更全面的视野去理解美育的功能,没有从更深境界去发掘美育对于人的品格、素养以及绘画原创能力等的价值。漫画艺术的价值是靠审美价值作为支撑,如果失去这一支撑点,漫画无异于失去艺术价值。失去内涵与灵性的漫画无异于要落入庸俗的境地。白鹤小学的实践创新,重在探索如何让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与美“育”,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新视角、创新突破口。以实施“漫画育德”为例,在白鹤小学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漫画德育教学中,从道德认知判断到道德情感体验,从道德评价反思到道德践行内化,学生通过漫画德育,真实地实现了道德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二)兴趣培养

心理学将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定义为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动力性等品质。兴趣是一种无形的自发动力,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有均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大宏观政策文件也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予以了强调。然而,现实当中,最令教师、家长头痛的是,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又该如何发掘培养、持续维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所谓兴趣常常令人失望无奈;通过各种“兴趣班”来强加形塑的兴趣令人窒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兴趣培养难就在难找到突破口,贵就贵在形成内在的、自主持续的动力机制。

尽管兴趣多种多样且“无影无踪”,但它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孩子的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因此,从符合主体需要出发找到兴趣培养的着力点才是关键。一般来说,孩子们对线条、色彩有一种天生的喜爱,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当孩子第一次握笔或拿起一根枝杈儿在纸上或地上涂画出最简单的符号,那就是孩子主动地对周围世界的最原始的反映。漫画极其充满童趣,顺乎童心,是一种孩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感的绘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生活性和情感性。漫画又被称为讽刺画、卡通、幽默画、和滑稽画等,与孩子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喜好等天然相投。白鹤小学实施漫画教育首先激发的是学生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激发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首先是因为对漫画的兴趣扩展到绘画学习的兴趣,进而到学习的兴趣;其次,由个体的学习兴趣扩展到一种全班、全校性的学习氛围。

(三)情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乃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因此,情感与需要从最原初的意义上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作为事物能否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体验有不同的层次,哲学上有情欲、情绪和情感之分;心理学上则有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情感之分;也有人将之划分为机体情感、知觉情感和社会情感。[3]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是通过生动形象,来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从而培育人们的美好情感,净化人们的情操品质,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高尚、丰富、多样的审美兴趣与情趣,美化心灵,使人类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美育能给人以强大的情感动力,这种动力能够潜移默化、弥漫扩散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美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个性的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萌发,更要发挥丰富的审美功能来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高尚的品格。

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因素,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念。漫画情感细腻生动,富于孩童气息。漫画的教学与创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学生恣意放飞心灵、自由抒发与表达情感的过程。譬如说,小学生写作文多半都是一件让人疼头和伤脑筋的事情,作文教学也是语文老师的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棘手的教学任务。我们常常听到中考作文、高考作文中有太多的虚情假意和事实伪造,他们笔下的“我最敬爱的人”、“我最难忘的事”等等,竟能如此雷同、格式化与同质化。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现实的真实素材把握与情感体悟,尽管孩子生活在自然、人群与社会当中,但却早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甚至是麻木无知的。白鹤小学开展漫画作文教学,无论是“漫画漫话”,还是“自说自画”,每一个题材,每一篇作文都是新颖独特的。对孩子来讲,漫画是抒发他们的情感、托物言志的舞台与通道,是无需掩饰的自然流露,也是难以重复的情感经验。

(四)道德教育

美与德自古相融相成,密不可分;真善美的统一尽管历史形态不同,但统一是一贯的史实和现实。以美育来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美育中的善的因素,审美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的意味。美是德育的手段,但美育的这种手段功能并不简单是德育的“附庸”;美是德育的内容,美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元素。美育的德育功能是自然生动、内发纯正的,它与以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为核心的功利主义德育观有着天壤之别,后者是无趣味、无实情、无境界的。

当前,在深化德育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微观一点说,学校教育要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道德品质,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上述诸多道德教育的主题与内容如何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现实中如何入脑、入心,却始终是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寻找提高德育实效的抓手、举措与突破点成为关键。在美育的诸多艺术表达形式中,漫画相对最能表达孩子所感知、理解与认同的道德。

首先,漫画可以承载德育的主题和内容。无论是哪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内容,皆可以漫画的方式加以表象。如,可通过漫画的窗口,表达、抒发孩子们心目中的文明行为美、法纪观念美、道德情操美、个性心理品质美、身心健康美、起居生活美、仪容服饰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美、学习习惯美等等不同的美育主题。张乐平先生创作的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以主人公三毛的可笑可悲可怜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基层劳苦大众的痛苦生活。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前后篇章环环相扣,给人以真实而深刻的教育。谁要想知道旧上海的阴暗及残酷,只要看了《三毛流浪记》这套漫画,就可以得到具体的解答。可见,孩子对道德的理解与抒发需要有合适的舞台,白鹤小学宽广无垠的漫画大世界,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天空。对孩子而言,漫画的这种承载德育内容的功能比言语表达、文字书写以及身体力行等方式来得更为直接、自然。

其次,漫画可以成为德育“知情意行”环节的教育力。通常意义上讲,道德教育的过程理论惯于将道德教育的过程概括归纳为知、情、意、行四个基本环节。漫画德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孩子在漫画的艺术欣赏与创作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道德的认知判断、情感体验与态度意志,进而自觉追求相应道德的实践诉求。漫画德育还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以审美情感的勃发为动力,可以涤荡人们的心灵,净化、塑造人们的生活情感,体现道德情感与道德需要的“内生性结合”与“获得性遗传”。作为一种推动力的审美情感,可以将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推理、道德信念等一步步向道德行为转化,从道德抽象迈向道德践行。白鹤小学的漫画教学与创造结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注重在不同年级,循序渐进地在知、情、意、行四个不同环节加强道德教育。

总之,通过漫画审美来实施德育,就是要通过道德审美认知、移情体验以及感悟实践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德、积极地追求德以及恰当地体现德的一种德育模式。德育审美化的实施途径主要是加强审美德育教育、丰富德育审美体验活动以及创设具有德育美学特征的校园环境,等等。

(五)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

中国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获得了“基础知识扎实”的美誉,多半还收获了各种考试的高分数,但也普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激情与创造力。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直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

审美教育大致上可又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美育作品创造是美育欣赏的前提。没有美的创造当然就无美可审,谈不上美的欣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看到用自己的双手培植的鲜花盛开的花园,他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会用他为人们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走过的路”。因此,艺术作品的创造欲实质上发生在审美心理复杂过程的前端。艺术教育应引导儿童开动大脑机器,发展形象思维。漫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非理性因素,强调灵感与直觉。儿童漫画不拘一格,不受框框套套的拘囿,儿童的心是朴素的,儿童的画是靠直觉的,其创作过程更多的是随性而作,随情而就。

漫画极具创造性,尤其是对情境画、想象画等的练习,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悟性和创造力。业余漫画家胡明亮把漫画教学作为开启儿童创新思维的一把钥匙。他认为,“有时成人的不屑、忽视和回避往往泯灭了孩子童趣的火花,而漫画恰是开发智力、情商,诱发创新思维,激发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的最佳介质。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黄金期,所以一定要抓住”。[4]因此,儿童漫画教学中不应求其“形准”,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鼓励儿童观察、发现、想象、创造的创新过程上,“重其意而不扬其形,重其趣而不求其法”。

在很大程度上,优秀漫画引人入胜、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它内在的深邃思想,而不仅仅是它所具有的艺术欣赏性。漫画通过使用诙谐幽默的形象语言和手法来向观者传达画者的某种思想,以思想的力量使作品更富有感召力,使观者得到启发和产生深刻的反思,使其得到理性的认识,达到震撼人心、产生共鸣的效应。如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名为《最后的吻》的漫画,画面上一位穷妇人正将自己的孩子放到育婴堂的接婴处。而旁边,两只小狗仔正钻在母狗怀中食奶。作者用如此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控诉了旧社会人不如狗的残酷现实,引起读者极度的愤怒情绪,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漫画的过程就是奇思妙想产生的过程,学校在构思漫画的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创造力。透过白鹤小学学生一幅幅的作品,你会难以想象如此有思想、有创造性的漫画是出自几岁孩童之手!

(六)沟通与表达能力锻炼

作为平台与载体的漫画教育,它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与媒介作用,在多个方面促进了师生主体的沟通与交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校园环境建设等环节中,漫画所到之处便是孩子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自由天空。从白鹤小学的漫画作品中不难看出,每一幅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的漫画,其实都是孩子在自我表达、自我展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画为心声”。儿童作画的“艺术”表现动机是朴素的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入画、表意。当他们把自己的心理世界用绘画这一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时,就会充满喜悦和自信。因此,满足学生的自由作画享受便是充分尊重孩子们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美术活动中树立自信心,从而大胆进行表现。因此,呵护儿童的本真表现欲、培养其绘画的表现力,这是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此外,漫画的教学与创作过程还促进了人际关系交往。漫画教育非常强调集体协作与相互欣赏,体现集体智慧。在常规的漫画教与学互动中,白鹤小学的漫画教育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等的沟通与联系。

【注释】

[1]孙迎光:《教育中的似乎主义》,《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7。

[2]何世怡:《浅谈儿童绘画教育》,《读与写杂志》2010年第2期,第174页。

[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4]吕轮超:《让漫画教育的雨露滋润更多的童心》,《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第1期,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