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文化”渗透中小学德育工作刍议

“孝文化”渗透中小学德育工作刍议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广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不仅是创新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以“孝文化”为依托,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已经作为一种备受重视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体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孝文化”渗透中小学德育工作刍议

贺念 王配才

一、“孝文化”对加强当代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百善孝为先”,弘扬的真善美,都要从“孝”开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人伦道德的基石。几千年来,“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是中华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仍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取向趋于多样化。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广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不仅是创新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以“孝文化”为依托,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已经作为一种备受重视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体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把“孝文化”作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时,教育便具有创造人的价值、升华人的素养的意义。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发展为主旨,积极推进学生的自我素质完善的进程,以孝道为根本,发展感恩式教学,锻炼学生奉献社会、促进和谐的自主能动性

桑梓之情、赤子之心,由孝道推衍开去,就是博爱,就是道德的升华,素质的拓展。如果学生真正懂得了对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为其他亲人付出爱心,为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为班级、学校、家乡作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这对于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孝文化”缺失冲击中小学生价值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些中小学生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在利益、荣誉面前以自我为中心。受家长功利主义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结果孩子也变得很功利,只看眼前。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频繁变化的社会生活对学生们的道德属性产生了极大的扭曲作用,使他们不成熟的心理遭到非原则性塑造。由此可见,父母和整个教育机制都要对自身的教育手段、教育属性进行深刻的反省与再定位

“孝文化”的缺失对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已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学科知识的和谐化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完善,这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取向正逐步吞噬教育的原则性机制,为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行为易于偏激,容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偷窃行凶,等等。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传染”的迹象,特别是在高中,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学生责任感的淡薄和对生命价值深层次理智思考的缺失。这些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危及社会治安。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不仅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而且还要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人之道德生活,必自孝悌始,乃天秩之必然。”孝敬父母是一个人道德生活的开始。尽孝父母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子女与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他们与其他人关系的好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孝敬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对父母的孝,是对一切人关怀的开始。“亲亲,仁也。”这就是说,孝是仁行的基础,仁爱的精神蕴于孝德之中。作为子女而有孝德,是“家和”的基础;将孝德推延,去爱他人,这是“人和”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一个不会关心别人的人,也很难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德育中,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以此为参考,积极推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心理辅导为基础,着力推行感恩式教育,以孝养德,把握好孝文化普及的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积极深化孝德教育模式。

三、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做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人生观是核心。加强德育中的孝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孝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但不是终点,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基础。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勇于承担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人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只有形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才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首先,为人子女要对父母负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父母把子女生下来,并养育成人,子女应当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是孝的开始。所以,尽孝先要存身守身。有孝德的人,“不登高,不临危,不与人争”,更不会自行结束生命。父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三年怀抱”,含辛茹苦地养育,尽孝父母,不仅是为了报恩,更是一种责任。其次,作为社会中的一成员,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还要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孝德,使学生懂得自己应对父母、对社会负责,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积极奉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孝德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孝德,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完善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使德育取得实效性的进展。以孝德教育为基础的人本教育理念应始终紧抓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学生的道德发展趋向,做到以人为本,教学育人,德育为重,德之根本,孝德为先,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物质回馈与市场经济体制合理化发展之间的价值比重,积极做好知识的和谐化投资,促进知识元素的良性化流通,推动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良性化发展。以孝德教育作为学生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感恩回馈心理,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综合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