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训练在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与方法

浅谈训练在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与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训练在形成良好习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训练就没有好习惯。因此,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一味地“严训”,学生会产生逆反情绪和抵触心态,反而适得其反。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良好习惯动机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是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和家长训斥而为之的。

浅谈训练在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与方法

主讲:刘庆

今天,润智校本培训讲坛的主题是“浅谈训练在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与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富有哲理的论断,不仅道出了教育的职能,而且诠释了习惯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完美人生的基础,是一种正面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会自发地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它是经过后天各种教育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精心培养而形成的。

训练在形成良好习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训练就没有好习惯。强化训练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这时的好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会伴随他们受益终身。因此,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为了增强训练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按年段训练要求,把目标分成几个具体的小目标。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训练,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呈阶梯式上升,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进步,最后达到质的飞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分级训练,螺旋提高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和强化。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统一制定学校各项规范的常规要求。在各个培养阶段,分年段、年级,制定训练任务及训练侧重点,并将学期训练目标和任务渗透到班级奋斗目标、班规等班级文化建设之中,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不同年段各有侧重的螺旋式渐进培养,逐步培养。拟定的阶段目标特别要讲求“近”“小”、“细”、“实”。“近”就是要接近孩子的习惯实际和年龄特点;“小”就是要求要低一点,以小见大,通过努力都能做到;“细”就是要求具体,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强化训练;“实”就是目标要实在,指导性强。

二、激发兴趣,严训乐训

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形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和枯燥”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反复训练培养。对于已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过来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助力,在训练中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不怕麻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如,学生集会站队,要求做到“快、静、齐”,要经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再如,进行学生疏散演练训练中,多次反复强化训练之后,疏散速度逐步提升。1200多学生疏散时间从最初的5分多钟到3分钟、2分钟1分20几秒,最快只有52秒。但是一味地“严训”,学生会产生逆反情绪和抵触心态,反而适得其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思考训练中的技巧,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苦练”变为“趣练”,“严训”变为“乐训”,以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活动为载体,有效强化训练,改正不良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如,低中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训练他们就烦了,因此在课前或课中适当的时间,老师在强化训练学生动作姿势中示范引导“谁能像我这样做”。同学们立刻学做,并说:“我就像您这样做。”这样,学生很有兴趣,效果非常好。

三、协同训练,持之以恒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因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师性格的不同,往往在学生习惯培养和训练上存在着不少分歧,会使学生产生茫然,不知怎么办,影响训练效果,无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协同训练就是要求任课教师在注重各门学科要求的同时,无论是对于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大家都要群策群力,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按照统一的课堂常规,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一致,结合自身学科教学,指导训练学生。学科教师之间互通情况、齐抓共管,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种行为不断地出现,直到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稳固的、连续的行为,就成了习惯。可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都不可能通过一次要求、一次谈话或几次训练就能立竿见影,而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不断训练强化后才能逐渐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靠的是反复训练,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及持之以恒。

四、训练评比,激励内化

心理学研究证明: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内部动机比较持久,能使学习者有较大的主动性。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良好习惯动机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是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和家长训斥而为之的。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没有快乐,没有动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他们缺乏定性,时间一长,特别是遇到困难、阻力的时候,部分孩子就会有反复。对于孩子而言,习惯的养成就是在同学的互评,老师、家长无数次的肯定、鼓励中得到强化的。因此,在习惯养成的反复训练中,应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及时而科学地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比激励,实施强化刺激,加强学生自我内化,让学生体验战胜不良习惯的快乐,加速良好习惯的养成。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让他们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使孩子不断努力直至由被动到主动,使孩子良好的行为在训练评比中提升,在激励表扬中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