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贯彻新课程三维目标

贯彻新课程三维目标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做起。新课程三维目标贯彻不仅仅在课堂,而应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条件。

贯彻新课程三维目标 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庆阳市宁县第一中学 尚忠全

一、农村中学贯彻三维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由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各校在贯彻三维目标上差异比较大。总体上,多数学校存在较大问题,不同教师课堂教学差距也较大。具体体现在:

(一)把三维目标仅写在教案上,以备检查为目的

这类教师备课时仅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抄在教案上,课堂教学仍然以讲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单调训练为主。课堂气氛呆板或整体划一,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几乎没有,自主性、互动性基本上谈不到。即所谓“穿新鞋走老路”。其根本原因是观念不转变,不愿意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备了三维目标,教学中以渗透为主

这类教师备课时进行了一定思考,教案上也反映了出来,但还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圈子,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渗透”为主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说到底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缺乏“过程和方法”。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不能实现,仍处于低效的“一维”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观念不转变,没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的怪圈。

(三)理解不透,找不到课程、教材中的结合点,三维目标备得欠具体

这类教师已具有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想尽力实现三维目标,备课时也认真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对新课程标准、教材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找不到与本节课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点,目标分解上是笼统的。预设上抓不准素材,挖不出资源。在“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就显得贫乏单调。课堂互动与生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三维目标的落实也就不到位。

(四)三维目标备得较好,方法不当,贯彻效果不佳

这类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渴望做好新课程教学工作,也想尽力实现三维目标,备课时对教材、标准也认真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备课预设时对过程和方法备得不够。特别是在结合学情、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优化课堂结构上下工夫不够。课堂很容易出现“白互动”、“假互动”或互动不彻底,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常出现时间不够,教学进度被拉了下来。

总体上来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由于广大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传统教学思想和行为模式束缚,特别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式的教学还不能一下子抛弃,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性始终处于附属位置,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被忽视,过程与方法被简化或被教师代替。严重违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新课程总体目标。

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须切实树立起面向全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从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做起。

二、充分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一种立体化三维目标体系,包含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诠释了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其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际教学中要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备课、上课、练习题设置、评价等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给予足够重视。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就是要重视学科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合作、互动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和实践。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要做到认知与情感统一、知识与态度价值观相融合。作为活生生的有着鲜活生命特征的学生个体,其学习过程不应该是呆板的模式化、被动的接收式,而应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共同组成学习心理活动,缺一不可。传统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扼杀情意因素而使学生的学习不能维持,兴趣动机不断消耗。新课程不但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且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强调“情感”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更是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和交流;强调“态度”不仅仅是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感,更是指要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宽容包涵的人生态度;强调“价值观”不仅是指个人价值观,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不仅是指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真正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向往,树立起进一步展现自己个性才能、创造自己人生辉煌的远大理想,形成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良品质。

三、抓住关键,做好新课程三维目标贯彻和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贯彻不仅仅在课堂,而应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工作。

首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条件。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调动鼓励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尽量让每个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都能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找回自身价值追求,发现自身潜力,品尝成功的喜悦,真正调动起每位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参与探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把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抓起来。要求每个教师从相信每个学生,研究每个学生做起,即做好充分学情分析,树立起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的思想观念。

其次,挖掘素材,整合资源,促进学生“互动和生成”。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时都力争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整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方面的素材,充分体现课程的这一功能,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促进学生“互动和生成”,使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再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新课程标准中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各科教学中必须抓住课程功能的这一根本的改变,认真学习,准确分解每节课具体“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体验目标,要强调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生成和升华,即做好教材分析,使教“教材”向“用好教材”转变。

再次,课堂教学中强化“过程与方法”的预设,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好的方法不但能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一堂课高效。优化的过程不但能使一堂课高效,而且还能使大多数学生真正参与体验和实践,更能促进互动和生成。只有当“真互动”实现以后,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实现,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才得以构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有机融合。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在课堂中才真正得以实现。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整体考虑教学策略,进行方法、手段、流程的优化,使课堂结构合理,能促进课堂高效建构。另一方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追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熟练化。这已是每位农村中学广大教师不能忽视的、非常紧迫的一项工作。

第三,积极挖掘本校本地有利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成立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体育活动;推行星级学生评选制度等。为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多种平台,也是新课程实施中所不可缺少的,并且还要不断创新和实践。比如:制定出台《学生社团章程》和《星级学生评选办法》,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定期进行“社团成果展示比赛”活动,成立“学生记者站”、“文学社”、“诗社”、“校园广播站”,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鼓励教师学生挖掘本校本地资源编写多种校本教材等。为学生创建参与实践体验的多种平台,促使不同特长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发展,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四、转变观念,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创设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全面实现的机制和氛围

传统的学校管理,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一些学校在过于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约束下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工作处于静态化、机械的制度化状态。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权力划分开始重新调整,即使在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倡导实施特色学校创建情况下,一些农村学校仅通过修订制度、制订方案等形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的惯性,是特色化自主办学缺乏创新、缺乏实际之举的原因。还有一些农村学校与上级部门之间形成的“媳妇地位”惯性还不能一下消除,影响着课改的开展。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开发管理权下放后,很多校长都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不明,不知如何去做。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做指导后,觉得讲得很好,但自己到底怎样做仍不明晰。二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心中无数,对本校的优势、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缺乏了解。三是不能结合新课程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要么简单地传达上级培训的内容;要么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校做一般性的讲座;要么请先进学校的人士来校介绍经验。但是,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特色一直凸显不出来。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从根本上更新管理理念,转换管理模式,创设有利于新课程目标全面实现的机制和氛围。

(一)从强调常规管理转向注重创新管理

任何时候学校都不能没有常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下常规管理都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一般而言,在管理的环境相对稳定、内容基本不变、竞争不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学校侧重抓常规管理并无不可。目前,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校再想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进行管理,只能被时代所抛弃。新课改要求“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必然会消解既有的管理模型,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管理上的指令性减弱。面对非程序化问题日益增加的现实,学校管理如果不将重心转向创新,就无法完成改革重任达成课改目标。

(二)从强调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

学校领导要提高对学校无形资产的认识,校长要从“姓钱”转向“姓教”。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开发学校的无形资产,将开设特色课程、培植名师、提高学校社会声望等放到开发学校教育资源的高度加以对待。同时,要增强依法办学意识,对于属于学校专利权之内的教改成果、科研成果,属于商标权之内的校名、校徽等要依法加以保护。

(三)从强调物本管理转向注重人本管理

进入90年代以后,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而人是知识的载体,要发挥知识的作用,必须发挥人的作用。人与物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要从强调物本管理转向注重人本管理转向。第一,使决策重心下移,体现人本管理,让“决策在基层做出”。打破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泾渭分明的界限,让“被管理者”参与决策,突出新课程管理权力的下移,让教师在课程管理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尤其要重视教师对课改的参与。第二,体现人性化管理,要树立服务即管理的思想。管理者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依据,而不是以服务者主观的理念或什么客观标准为依据。第三,人本管理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生长。新一轮课改在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追求通过课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学校的发展。以课改育“名师”,以“名师”建“名校”,形成个人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