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管理工作案例
甘肃省张家川县张棉中学 马秉中
【案例1】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半寄宿制附设小学五、六年级的初级中学,全校学生不到600人,但住宿学生达450人。曾有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在校时间长,学生的课余在校时间较多,部分学生在宿舍内酗酒、外出上网等现象比较突出。为了避免这些学生课余时间“两不管”,我们也吸收了同类学校的管理办法,学校研究决定,在下午增加一个自习课,晚自习也由一个增加为两个,并安排教师跟班辅导。这样起到了控制学生的作用,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从下午到晚上三节自习课,要么都在订正作业要么都在考试,我们的其他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处理,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支配时间,真不知如何是好!”(九年级一学生周记)
“天天都接触一样的事物,感觉有点受不了,平时在家的时候能看看电视,听听新闻,现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说的一些热点新闻,我们都不知道,觉得很茫然。”(学生周记)
寄宿制学校的突出优势在于,它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可以化零为整,提高时间利用率,将原本耗在上学放学途中以及闲待在家里的零散时间,变成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整块时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学生的多种才能;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自由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把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由选择,提高效率。
这里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许多教师错误地利用了“寄宿制”这一资源优势,以为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学生的时间,以致对于本应该课堂教学完成的任务肆意地延伸至课外,放弃了对于课堂效率这一革命性要求的自觉追求。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以及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还“寄宿制”的优势,而不是走向反面。
其次,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班主任,除了以身作则主动“约束”自己外,还要做好与科任老师的沟通,把学生的困难和意见及时反映给科任老师。譬如,上述晚自习上课或考试的问题,只要做好沟通协调就不难解决。学生的要求和困惑一般会更多地与班主任交流,而作为班主任也应该更多地发现、了解班级学生的要求和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保护神”,只有全面地协调与沟通才可以为学生撑起一个宽松、和谐、合理的时间与空间环境。
【案例2】
张老师,女,今年四十五岁,大专学历,平时工作踏实认真,从不迟到、早退。班主任工作也一丝不苟,且在我校已连续当班主任至今达十年,十年如一日每天在校时间达十小时以上,所带班级在同年级总是名列前茅。但由于一直专心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参加学历进修,在职称的晋升上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看到其他年龄比她小得多的、工作成绩不如她的教师一个个都评上了高级,就感到难于接受,想调离学校,在工作上也有所松懈。
学校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及时采取行动,利用节假日去拜访,平时主动关心她,并提拔她担任教研组副组长,并许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帮其解决职称问题。经过学校到位的思想工作,她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焕发了原来的工作热情。
分析:对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对发展需要的稳定性以及对自尊需要的迫切性,对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张老师毕业于师范学校,工作二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动摇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的信念,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很一般,平时生活很简单,而把整个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工作上,但对自己的付出与现实的差距不无感叹。于是她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从事起家教业。从几个学生到数十个学生,到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应试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尽管这是一种价值的贬值,不过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然而,当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她心中又充满了矛盾。当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极度的虚弱和空虚,她感受到了自己最终会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冲垮。于是,她向领导提出了辞呈。学校领导立刻招集中层干部以上会议,一致认为:张老师是一位对学校贡献很大的老师,无论如何也要把她留下来。接着,校长当晚亲自登门家访,做通思想工作。一周后,学校宣布张老师为教研组副组长,学期末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班主任,并被推荐为局教育先进工作者(需要的代偿)。在这些难以想象的荣誉面前,她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主导需要)。
【案例3】
一所学校领导决定用展览教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两位年轻教师的教案,条理分明、语言漂亮,可称一流,但教学效果不好;两位老教师教案简单、间用符号、不合规范,但他们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另有一位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份“板书设计”和一份“双基归类表”,而他讲课时用这两份“自行设计”的板书和图表,再加上教学参考书,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上情况使校长遇到了难题。
1.领导对于不同的教师,要求和管理的措施也应不同。
2.对待教案的要求也应不一致。对待新教师应要求比较详细、具体,而对于老教师就应大胆放手,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案例4】
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来了。许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成效,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科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
竞争有积极作用:激励作用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人才,选拔骨干,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竞争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保守封闭;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加剧;个人发展停滞;产生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态度。
管理上的建议:应根据任务性质和教师状况确定教师工作的目标结构(竞争、合作与独立),在竞争的同时,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适当交替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式。
【案例5】
冯老师是个让领导头疼的人物,对他真是宠不得又横不得。冯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极强,地区、省里都有名气。学校交给他的工作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学生信任、家长放心。但他那股直冲冲的傲气让领导不舒服。
学校该实习了,王校长按惯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依次排列,最后考虑到要有个能干的组员,于是请到了冯老师。冯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并讲到了自己对实习的设计,听得王校长一个劲地点头。最后冯老师提出条件:要我干,我一定干好,但要给我一定的权力。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做,并分析其原因?
1.冯老师的要求是正当的,校长应给予一定的权力,可以考虑让他担任实习小组的副组长等职务。
2.这里涉及领导用人原则的问题。领导用人要用人不疑,并用其所长,重在使用。注意责、权、利的结合。
3.案例中的冯老师是学生信任、家长放心的老师,对这样业务成熟的教师,领导要适当授予一定的权力,这样既利于工作的完成,更利于教师的成长。
【案例6】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在开会的时候,教导主任提议学校年轻的教师在校园内一律说普通话,如果违反了,就进行一点小小的惩罚,此举得到了支持。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坚持得比较好,可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年老的教师,从来就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就算是制定什么制度,他们宁愿扣积分、罚款也不愿说普通话,所以教导主任没有要求他们也参加,但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就出现了语言上的盲点,年轻人想说的话无法用普通话来表达,而他们听年轻人说话也是一知半解,语言的交流居然也成了一个影响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原来想提高素质的一项措施也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人想说普通话,但又无法坚持,现在就又干脆不说了。遇上这种事,这该怎么办?
“一枝独放不是春”,看来,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素质,就不应该有年龄上的差异,都是教师,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提高教师素质上搞“一校两制”是不科学的。就说普通话而言,关键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而这种语言氛围靠几个人是无法形成的。推广开来,学校的任何工作,如果搞双重标准是很难成功的,只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利、对学校的发展有利、对教师的发展有利,那就不要考虑几个人的小利益而损了学校的大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