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所谓科研生态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科技发展的一切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只有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科研生态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制度环境和学术环境,系统才能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从外部环境中引入和吸收有用的负熵流,抵消自身的熵增,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形成具有自组织效应的科研生态系统。
高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以及教师和科研人员创新潜能发挥的良好科研生态环境,使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尽可能摆脱功利和社会浮躁的影响,追求学术内在价值和纯洁性以及真理的自由。例如,南京大学阂乃本院士带领的课题组,不受名利的诱惑,甘愿坐冷板凳,19年如一日致力于新理论的实验证明,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成功证明了他们建立的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获得了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连续两年空缺的局面,这一重大原创成果的取得与南京大学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不无关系。高校要支持教师的自主选题、自由探索和独创性研究,让他们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上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要提倡风险选题,鼓励教师标新立异,申报具有探索性和风险性的前沿性研究课题;要宽容失败,建立风险研究课题和成果的评价标准。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真正具有创新思想和探索性工作但因某种原因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研究项目,同样要予以认可和肯定性的评价;要将学术自由作为高校管理的一种理念,积极倡导开展平等的学术批评与学术争论,支持和保护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在学术争辩和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推动高校自主创新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