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担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担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院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中央研究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是蔡元培晚年所担任的两个重要职务。此外,大学院还设立中央研究院,以及劳动大学、图书馆、博物院、美术馆、观象台等国立学术机关[133]。大学院成立后,原教育行政委员会自行裁撤。1927年10月1日,大学院在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成立,蔡元培宣誓就任院长职。

第六节 担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大学院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中央研究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是蔡元培晚年所担任的两个重要职务。他在出任大学院院长时,推行大学区制,锐意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担任大学院院长

1926年3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了作为行使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职能的教育行政委员会。其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6月13日,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l05次会议上,蔡元培、李石曾、褚民谊3人提请组织大学院。蔡元培等在《提议设立大学院案》中指出:“关于国民政府应添设教育部问题,元培等筹议再三,以为近来官僚化之教育部,实有改革之必要。欲改官僚化为学术,莫若改教育部为大学院。”[132]

1927年6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6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09次会议通过了中央法制委员会拟送的《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7月4日由国民政府公布。

《大学院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承国民政府之命,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宜;大学院设院长一人,综理全院事务,下设秘书处和教育行政处为办事机构。秘书处置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承院长之命,办理本院事务。教育行政处置主任一人,处员若干人,承院长之命,处理各大学区互相关联及不属于各大学区之教育行政事宜,大学院另设大学委员会,由各学区中山大学校长、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以及大学院院长所选聘之专门学者组成,议决全国学术上、教育上一切重要问题。此外,大学院还设立中央研究院,以及劳动大学、图书馆、博物院、美术馆、观象台等国立学术机关[133]。大学院成立后,原教育行政委员会自行裁撤。1927年10月1日,大学院在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成立,蔡元培宣誓就任院长职。

蔡元培之所以提议设立大学院,一方面固有其受法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亟待革除教育内多年来的积弊。1928年1月,蔡元培在《〈大学院公报〉发刊词》中作了详述:

民国纪元以前,管理学术及教育之机关曰学部;民国元年,改为教育部;依教育一辞之广义,亦可以包学术也。顾十余年来,教育部处北京腐败空气之中,受其他各部之熏染;长部者又时有不知学术教育为何物,而专鹜营私植党之人,声应气求,积渐腐化,遂使教育部名词与腐败官僚亦为密切之联想。此国民政府所以舍教育部之名,而以大学院名管理学术及教育之机关也[134]

蔡元培创设大学院,旨在与北洋军阀政府“官僚化之教育部”划清界限,革除教育行政机构的腐败习气,使教育行政机构回归学术化、民主化之应然途道。

大学院迥异于积弊深重的原教育部,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学术与教育并重;二是院长制与委员制并用,以院长负行政全责,以大学委员会负议事及计划之责;三是计划与实行并进,设中央研究院,实行科学研究。设劳动大学,提倡劳动教育。设音乐院、艺术院,实行美化教育。此外,大学委员会是大学院的最高立法机关,它由各国立大学校长、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国内专门学者5~7人三部分人组成[135]。大学委员会有推荐本院院长及讨论学术上、教育上重大方案之权,由此使大学院与政府保持有相对的独立性。

蔡元培创设大学院的目的与他早在1922年发表的《教育独立论》中提出的教育事业应由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家来掌管,使教育保持独立资格而不受政党之争影响的精神是完全啮合的。在蔡元培的主持下,1928年2月21日大学院发文通令全国废止每年春秋举行的祀孔典礼。令文曰:“查我国旧制,每届春秋上丁,例有祀孔之举。孔子生于周代,布衣讲学,其人格学问,自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廖。若不亟行废止,何足以昭示国民。”[136]在蔡元培的积极推动下以及院令公布后产生的强烈社会影响,国民党内政部不得不于1928年5月25日发出通令,废除全国各地的祀孔典礼。

针对文言文不便于小学生掌握的情况,蔡元培主持的大学院于1928年7月26日通电提倡语体文,指出:文言文由于时间久远、艰深奥晦不便于大多数民众理解、掌握,而语体文普通平易、接近生活便于日常应用,故而小学应教语体文,废除文言文。令文就此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法:①小学校一律用语体文教学,不教艰深的文言文;②初级中学入学考试,不考文言文;③各大学区、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一律提倡语体文,向社会宣传语体文的好处;④各教育行政机关随时考察各小学校,不准采用文言文教科书。客观地说,蔡元培倡导的用语体文代替文言文之教育改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卓有成效地促进了科学文化在广大民众中的推广与普及,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水平。

鉴于当时教育界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与多年来的积弊,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设立研究院,以保证学术研究、发扬科学精神,使大学能够不断产生新的科学成果。在教育行政上应该效仿法国的先进方法,全国划分大学区。1927年6月,蔡元培拟定《大学区组织条例》呈交国民政府,以使之能更改当时的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大学区的作用。《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一、全国依现有之省份及特别区定为若干大学区,以所在省或特别区之名名之,如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每大学区设校长一人,总理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项。二、大学区设评议会,为本区立法机关。三、大学区设秘书处,辅助校长办理本区行政上一切事务。四、大学区设研究院,为本大学研究专门学术之最高机关,院内设设计部,凡省政关于一切建设问题,随时可以提交研究。五、大学区设高等教育部,设部长一人,管理本部各学院及区内其他大学及专门学校及留学事项。六、大学区设普通教育部,设部长一人,管理区内公立中小学校及监督私立中小学教育事业。七、大学区设扩充教育部,设部长一人,管理区内劳农学院、劳工学院及关于社会教育之一切事项。八、大学区设评议会秘书处、研究院、高等教育部、普通教育部、扩充教育部之组织与职权别定之。”[137]该条例虽然明显留有法国教育模式的烙印,但是,它却体现了蔡元培对世界先进教育管理方式的批判性吸纳。比如,第五条有利于助推留学生事宜,第六条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作,第七条有助于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对当时的中国教育而言是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

针对蔡元培提出的议案,国民政府立即召开中央政治会议批准该呈文,并由国民政府核议实施。1927年6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先在浙江、江苏两省试办大学区。8月1日,浙江将省立甲种农业专门学校和甲种工业专门学校改组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工学院,另筹备文学院,合三院组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蒋梦麟任校长,同时成立第三中山大学区。同年夏,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议决将江苏省国立各大学及专门学校,如河海工程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农业学校、江苏法政大学、上海商科大学、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等江苏境内九校,合并组建为第四中山大学,由张乃燕任校长,同时成立第四中山大学区。1928年1月,国民政府决定:“全国依各地之教育经济及交通状况,定为若干大学区,以所辖区域之名名之。每大学区设大学一所,除在广州者永远定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总理外,均以所在地之名名之。大学设校长一人,总理大学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项。”[138]故而把第三中山大学改为浙江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改为江苏大学(因师生不满意学校的名称,遂又改称中央大学),大学区也分别更名为浙江大学区和中央大学区。大学区制的实施既是我国教育行政的一次重大改革,同时也西方教育制度在我国的一次重要尝试。

蔡元培担任大学院院长期间,积极推行大学区制,同时通令废止春秋祭孔典礼,拟定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主持召开全国教育会议等,对于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设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议始于孙中山。1924年冬,孙中山北上提出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主张的同时,曾有筹设中央学术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作为革命建设之基础的拟议,并命汪精卫、杨杏佛、黄昌谷起草计划。此后不久,孙中山先生逝世,此议遂无由实现。

1927年5月9日,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90次会议上,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共同提议创设中央研究院。该提议通过,获准设立。会议议决建立中央及北平、浙江三个研究院,先成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等为筹备委员。

1927年11月20日,蔡元培主持召开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蔡元培兼任院长,并决定先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紫金山观象台4个研究机关,以及政治教育、科学教育、译名统一、考试制度、体育指导5项专门委员会。1928年4月10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改中华民国大学院研究院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隶属国民政府。4月23日,任命蔡元培为院长,他表示“愿以余生,专研学术”。蔡元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至1940年3月逝世,历时13年。

中央研究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其职责在于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学术之研究,“实综合先进国之中央研究院、国家学会及全国研究会议各种意义而成”[139]。中央研究院的机构为,在院长之下设立行政、研究和评议机构。行政机构为中央研究院的总办事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研究机构即各研究所(包括实验馆、附属研究所、测候所等),是中央研究院的主体。评议机构即评议会,是全国最高的学术机关,负责处理各种(有争议的)学术事宜。评议会的成员由当然评议员和聘任评议员两类组成。当然评议员包括研究院院长和各研究所所长;聘任评议员由研究院院长、各所长以及各国立大学校长推荐、选举产生,最后呈请国民政府下发聘书。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当然评议员11人,他们是:蔡元培(院长)、丁西林、庄长恭、周仁、李四光、俞青松、竺可桢、傅斯年、汪敬熙、陶孟和、王家楫,聘任评议员30人,共计41人。

中央研究院每月召开院务会议一次,凡关涉研究院的一切重要事项均由院务会讨论决定,最后交院长核准施行。院务会议由院长、总干事、会计主任、文书主任、各所所长、出版品国际交换部主任、秘书及组主任组成,其职权为:①审订本院预算及决算;②审议本院各项章程及规则;③议决本院与国内外学术机关之联络事项;④议决本院工作计划;⑤审查本院各所所务会议决案;⑥审议其他由院长交议之事项。蔡元培主持的院务会充分发扬民主,尤其是特别尊重各位学术专家、骨干所提的建议,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意见的平台,从而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学术的繁荣。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至1930年初,中央研究院共成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九个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蔡元培主持中央研究院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积极延聘科学人才,诚如他自己所说:“专门人才之罗致……无不尽力进行”[140]。蔡元培聘请杨杏佛[141]任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是近代中国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极力追求和力行实践者,既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又擅长于组织管理,是蔡元培最为得力的助手。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坦言:“我在大学院的时候,请杨君杏佛相助。我素来宽容而迂缓,杨君精悍而机警,正可以他之长补我之短。正与元年我在教育部时,请范君静生相助,我偏于理想,而范君注重实践,以他之所长补我之短一样。”[142]蔡元培还聘请了国内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卓越的学者为研究员,比如:物理所聘请丁西林、胡刚复、严济慈、吴有训、王守竞等;地质研究所聘请李四光、叶良辅、翁文灏、徐渊摩等为研究员,李四光任所长;气象研究所聘请竺可桢、胡焕庸为研究员,竺可桢任所长;历史语言研究所聘请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罗常培等为研究员,傅斯年任所长,陈寅恪任历史组主任,赵元任任语言组主任。

蔡元培主持中央研究院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尊重、珍惜人才,充分吸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使他们的知识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对于蔡元培主持中央研究院时的工作,翁文灏曾说:“他只总持大体,不务须屑干涉,所以总干事、各所长以及干部人员,均各能行其应有职权,发挥所长。对于学术研究,蔡先生更充分尊重各学者的意见,使其自行发扬,以寻求真理。”[143]陈翰笙先生也说:“蔡先生是院长兼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但所内的具体工作,全都放手让我主持,从不干扰。重要事务,由我去向他报告,他仔细地、认真地、虚心地听取报告,先征求我的处理意见,然后由他提出具体办法来同我商榷。”[144]蔡元培德高望重,人心悦服,既是全院组织工作的重心,同时又是科研工作的助推器。

蔡元培先生一生提倡学术研究,注重科学研究,他担任教育总长、出长北京大学都有卓越的功绩。而他创建中央研究院,一直到去世都未与中央研究院脱离过关系。在他的惨淡经营与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学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于短时间内,得到若干引起世界学者注目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释】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0.

[2]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赵构在越州大赦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是年十月十一日,宋高宗以昔唐德宗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故事,升越州为绍兴府,遂称绍兴。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8.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8.

[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67.

[6]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57.

[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9.

[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5.

[9]蔡元培口述、黄世晖记录.蔡孑民先生传略[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

[1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60.

[1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64.

[1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2.

[1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3.

[1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85.

[15]孙常炜.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

[1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0.

[1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548.

[18]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58.

[19]桐乡文史资料[A].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

[2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73.

[2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7.

[2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9.

[23]徐树兰(1837~1902)字仲凡,号检庵,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授兵部郎中,改知府,后因母病归故里,此后不再出仕,而热心于发展地方公益事业。其为当时浙东著名的藏书家,家有藏书4万余卷,藏书楼名曰“徐氏铸学斋”。1904年,又建成古越藏书楼,对于培养青年、发展文化贡献卓著。

[2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20.

[25]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2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9.

[27]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25.

[28]蒋维乔.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A].高平叔.蔡元培年谱[C].北京:中华书局,1980:4.

[29]胡国枢.蔡元培评传[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5.

[30]王颂蔚,号蒿隐,长洲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官户部,后补军机章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卒。著有《写礼庼文集》、《诗集》、《读碑记》、《古书经眼录》各一卷,《明史考证摭逸》四十二卷(商务印书馆出版)。王为当时名儒,惜才,口碑极好。

[31]张一麐.纪念蔡孑民先生[A].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93.

[3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7.

[33]蒋复璁.蔡元培先生的旧学及其他[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6.

[3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41.

[3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9.

[36]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9.

[37]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

[38]李慈铭(1830~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会稽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

[39]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6.

[4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4.

[41]高平叔.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42]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7.

[4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20.

[44]罗家伦.逝者如斯集[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3.

[45]张寄谦.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4.

[46]蒋维乔.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

[4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4.

[48]徐树兰(1837~1902)为徐友兰之兄,字仲凡,号检庵。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授兵部郎中,改知府。后因母病归故里,遂积极从事地方公益事业。

[49]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36.

[50]蒋梦麟.西潮[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9.

[5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0.

[5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2.

[5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6.

[5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6.

[5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84.

[5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92.

[57]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6.

[5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21.

[59]蔡元培.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

[6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67.

[61]黄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62]黄炎培.敬悼吾师蔡孑民先生[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

[63]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34.

[64]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36.

[65]蒋维乔.民国总长蔡元培[A].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9.

[66]高平叔.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

[67]爱国学社之建设[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44.

[68]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回忆[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44.

[69]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48:13.

[70]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曾随经学家俞樾受业,后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运动,任《时务报》撰述。后又参加唐才常创设的自立会,断发易服,以示反清革命决心。

[71]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

[72]爱国学社之章程.选报[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

[73]冯自由.革命逸史[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74]陈范(1860~1913),字叔柔,号梦坡,湖南衡山人,举人出身,曾任江西铅山知县,后被清政府革职,积极倡言革命,具有强烈的反清思想。《苏报》原是一家以日侨出面开办的报纸,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主办人为胡璋,以其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注册,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1900年,《苏报》因经营不善而卖给陈范。陈范接办后的《苏报》力倡改良革新。1902年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苏报》首先报道,旋设“学界风潮”专栏,及时报道学潮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时间声名大起。

[75]蔡元培.文明之消化[J].旅欧杂志,1916(1):15.

[7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75.

[77]蔡元培.为自费游学德国请学部给予咨文呈[A].蔡元培全集(第一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394.

[7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97.

[79]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97.

[80]蔡元培原夫人黄仲玉于1921年1月1日去世。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与周养浩结婚。

[81]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18.

[8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2.

[8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3.

[84]费路.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A].论蔡元培[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461.

[85]蔡尚思.卅年来的中国思想家[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70.

[86]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J].东方杂志,1912(4).

[87]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4.

[8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8.

[89]李石曾(1881~1973),名煜瀛,河北高阳人,为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李鸿藻第三子。15岁时,曾从名儒齐楔亭受业。1905年,以随员名义跟随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学习,初入蒙塔尔纪城农业实业学校,1906年毕业后,入巴黎巴斯德学院学习生物化学,1907年与同他一道赴法学习的夏仲坚发起成立远东生物化学会,设试验所于巴黎中华印字局宿舍。

[90]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69.

[9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42.

[92]陈学恂、田正平.留学教育[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77.

[93]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N].人民日报,1980-03-04.

[94]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08.

[95]蔡元培.欢迎柏卜等演说会开会词[A].蔡元培全集(第三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9.

[96]蔡元培.中国新教育的趋势[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23.

[9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67.

[9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68.

[99]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0]俞庄.元年教育之回顾[A].金年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8.

[10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69.

[10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4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19.

[103]梁容若.记范静生先生[J].传记文学,1962(11):74.

[104]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18.

[10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3.

[106]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1日)[A].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7.

[10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4.

[108]教育杂志[A].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98.

[109]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33.

[110]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34.

[111]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34.

[112]孙家鼐(1827~1909),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傅。政治上倾向维新,曾列名强学会。

[113]教育杂志(第4卷第3号)[A].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2.

[114]民立报(1912年5月5日)[A].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2.

[115]严复.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税帖[A].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7.

[116]何燏时(1878~1961),字燮侯,浙江省诸暨县人,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何燏时以优异成绩入选。到日本后,他先进预备学校学日语,1899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1902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1905年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他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第一人。1906年春,何燏时自日本回国,任浙江省矿务局技正,同年冬调北京任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17]何燏时.何燏时呈大总统文[A].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1.

[118]高平叔.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35.

[119]罗家伦.逝者如斯[A].周天度.蔡元培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6.

[120]《大总统令》,北京《晨钟报》,1916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职日期通告》:“为通告事: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奉大总统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此令。奉此,元培遵于六年一月四日到校就职,除呈报外,特此通告。一月五日。”(北京大学文书档案室档案第32号)

[121]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4.

[12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356.

[123]陈大齐(1886~1983),字百年,浙江海盐人。1901年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求是大学堂学习。1903年留学日本,1912年毕业,回国后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27年任北大教务长。1929年初,改北大校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陈大齐任院长。是年8月,北大学院恢复国立北京大学原名。1929年9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蔡未赴任,由陈大齐代校长,直至1930年12月蒋梦麟接任北大校长为止。

[12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50.

[12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6.

[12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7.

[12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

[128]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2.

[129]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3.

[130]北京大学文科一览(1918)[A].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8-59.

[131]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8.

[13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8.

[13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9.

[13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4.

[135]大学委员会委员名单如下:蔡元培、李石曾、褚民宜、胡适、许崇清、高鲁、杨杏佛、戴季陶、朱家骅、蒋梦麟、张乃燕、易培基、郑洪年、张谨、金曾澄(见《大学院公报》第1期)。

[136]大学院公报(第3期)[A].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70.

[137]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4:163.

[13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3.

[13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79.

[14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68.

[141]杨杏佛(1893~1933),名铨,江西清江人。早年就读上海中国公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同年春参加南社。南北议和后,因不愿在袁世凯政府任职,11月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又入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经济学和统计学,1918年毕业回国,获商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发起创办《科学》杂志。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1924年赴广州任孙中山秘书;1928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32年12月,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委员会总干事兼执委;1933年6月18日,被特务枪杀。鲁迅闻讯后以悲愤心情写诗一首:“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142]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J].宇宙风,1938(1):76.

[143]翁文灏.追念蔡孑民先生[N].中央日报,1940-03-24.

[144]陈翰笙.追念蔡孑民先生[N].人民日报,1980-03-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