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昌族体育文化研究

阿昌族体育文化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跨境而居的民族。阿昌族的饮食是以大米为主食,掺以薯类、玉米。所以,阿昌族妇女的牙是黑色的,但是她们却以牙黑为美。在户撒,阿昌族群众生产一种“户撒阿昌刀”,简称“户撒刀”。阿昌族人民通过生活演变出了现今的射弩、武术、赛美、舞刀等体育项目。阿昌族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盛行“串姑娘”。阿昌族的神灵鬼魂特别多,而且至今这些神灵鬼魂仍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主体。

阿昌族体育文化研究

徐 竹[1]

1阿昌族的历史与体育

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跨境而居的民族。阿昌族现有27 708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瑞丽、盈江及保山地区的龙陵、施甸、腾冲等县。其中80%以上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腊撒和梁河县的九保、河西、大厂、遮岛。约在公元2世纪以后,迁至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一支阿昌先民迁至怒江西岸,约于公元13世纪定居于现陇川的户撒坝子;一支则沿云龙、保山腾冲迁徙,约于公元10世纪定居于现梁河等地。由于阿昌族的祖先是氐羌族群,生活在青海、甘肃高原,所以阿昌族祖先就善于骑马,后来骑马演变成现今的赛马体育项目。

2阿昌族的生产劳动、生活与体育

阿昌族先民依靠采集、狩猎为生,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到了近代阿昌族的手工业较为发达;其农业也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水稻的种植;在经济作物方面也有一定的收获,以户撒地区的烟草最为出名,阿昌族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茶、香果油等。阿昌族的饮食是以大米为主食,掺以薯类、玉米。阿昌族妇女爱咀嚼烟草、槟榔石膏的混合物,这是因为阿昌族妇女在农田里干活时或是在山上时被蚊虫叮咬后用咀嚼过的唾液可以解去蚊虫的毒液,并且有防止蛀牙和提神的功效。所以,阿昌族妇女的牙是黑色的,但是她们却以牙黑为美。阿昌族的服装式样较多,男子穿蓝、黑或白色的对襟上衣,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都穿裙子,上身穿窄长袖的对襟衫,黑布或蓝布包头,未婚女子穿长裤、盘辫、喜佩银饰。男子出门爱背长刀及“通巴”(一种自做的挂包)。

在户撒,阿昌族群众生产一种“户撒阿昌刀”,简称“户撒刀”。户撒、腊撒原是阿昌族聚居的地区,由于这个地区介于盈江与陇川之间,居高临下,并扼德宏地区边沿各县通往内外的交通要道,所以,自古以来就成为高屋建瓴之地。明初,沐英率兵征麓川时,考虑到户撒、腊撒地势险要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就将此地划为自己的庄园,称为“沐庄”,并留下一部分军队屯垦。沐英留下经营庄园的士兵中既有专门从事修理军械的“军匠”,也有原为城乡制造铁器的手工业者。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将制造铁器的技术和其他手工业技术传授给阿昌人民。在汉族先进技术的推广和阿昌族人民的勤学苦练下,著名的阿昌刀和其他铁器的制造技术也不断地得到提高。户撒刀在云南边陲的各民族中享有盛名,并在我国邻邦缅甸也有盛名。阿昌族人民通过生活演变出了现今的射弩、武术、赛美、舞刀(舞阿昌刀)等体育项目。

3阿昌族的婚俗与体育

阿昌族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盛行“串姑娘”。每当农忙结束时的晚上,阿昌族的小伙子们便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家门口吹葫芦丝,姑娘听到声音后便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大厅里,其他的小伙伴也会闻声赶来,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对歌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一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接触对方和自由恋爱的。但婚姻最后则由父母包办,本人却没有了自主权,如果家里人不反对便由男方的父母请上一位在本寨比较有声望的老人一同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也不反对的话,那么这桩婚事便已订下,这种习俗也称为“定亲”。结婚时由男方聘请几位青年男女陪同新郎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然后在男方家堂前拜天地,父母当场说上一些大吉大利的话,最后宴请全寨的人,这就是“迎亲”。如果父母不同意便有了“抢婚”的习俗。抢婚一般由三种原因引起:第一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并将女儿另许他人,于是男女双方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抢婚;第二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将女儿许配他人,并让其组织人力抢走姑娘;第三种是在自由恋爱的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了海枯石烂的誓言,但女方突然变了心,于是男方便组织人力,乘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抢走。不论什么原因抢来的姑娘都要藏在邻居家中,然后托人告诉女方父母,并商定聘礼定下婚期。结婚那天,男方必须于当天请两位子孙满堂的老妇人将姑娘从藏身处带到男方家,穿上新衣,戴上饰物,举行婚礼。婚后第二天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第三天女方才把嫁妆送到男方家。所以在阿昌族在订婚前盛行“串姑娘”,而之后则盛行“抢婚”习俗。

4阿昌族的宗教与体育

阿昌族的神灵鬼魂特别多,而且至今这些神灵鬼魂仍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主体。这些神灵鬼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呈动态发展,有的被继承,有的被保留,有的内容发生变化,有的则已失传。现在,阿昌族继承保留较多,而且较为隆重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狼神”,又叫“灯神”和“狮子鬼”,在阿昌族中,它是最凶恶的鬼。若寨子里有人生病或牲畜死亡,尤其当寨子里的青壮年大量生病或自然植物大面积枯死使寨子不得安宁时,就认为是触犯了“狼神”。这时就要请“活袍”给“狼神”许愿,然后到来年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耍狮子灯还愿祭祀,耍狮子灯时要念祭辞安慰“狼神”,此活动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日才结束,其间每个晚上耍灯者都要去祝贺一个不同的村寨,并参加聚餐。然后,把狮子灯烧毁,把灰抛入江河或水沟中。以前是三五年才进行一次,现在每年的春节,阿昌族都要举行“耍灯”活动,还分别到各地祝贺演出。其活动形式有耍灯、舞狮子、鞭春牛等。

另外,据说以前阿昌族流传着一种“跳柳神”舞,是在家园不顺或病魔缠身时请巫婆或神汉来赶走鬼魂所跳的一种“巫舞”。巫师先唱经师调,请得神仙下凡来查看是什么魔鬼在作恶,然后巫师手拿柳条舞动,口念咒语,跳起巫舞赶走魔鬼,求得家园平安。“跳柳神”主要是以唱、念、跳的综合形式进行的,故被称之为巫舞。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跳柳神”这一活动逐步被识破,并取而代之,所以逐渐失传。但现在为了保留这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开始慢慢地让它成为一种融艺术性和体育性为一体的舞蹈比赛。

5阿昌族的传说与体育

阿昌族的民间流传着一些优美传说,如《遮帕麻和遮咪麻》、《曹扎》、《铁匠战龙王》、《谷稷》等,这些传说十分生动感人。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娶龙女为妻,渴望自由的龙女不愿受宫廷的禁锢,便在初一早晨诈称宴饮积食,请求国王在河边立了一个秋千,消食解闷。龙女登上秋千摇荡,越荡越高,忽而抹草擦地,忽而刺空穿云,国王见了很高兴。突然,龙女两腿一蹬,双手脱开秋千绳,腾空而起,扑向河内,直向龙宫返去,岸边只留下空荡的秋千。从此人们为怀念龙女,每逢大年初一至十五,阿昌族男女青年都要尽情地荡秋千至深夜。

在阿昌族中流传最具体、最古老,也是阿昌族创世神话的史诗就是《遮帕麻和遮咪麻》了。史诗上记载人类的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是阿昌族的祖先。他们为人类创造了太阳和月亮,他们教男人耕田种地,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教妇女纺纱织布,制茶做饭,操持家务,他们战胜了暴风雨的袭击,正当他们在编天织地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时候,以制造灾难为乐的魔王腊訇造了一个假太阳,使世界昼夜不分,万物干枯,毁灭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人类的幸福,遮帕麻和遮咪麻双双骑上太阳和月亮飞上天空,制服了恶魔,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巡视着大地,太阳和月亮正常地运转,万物开始焕发生机,使人类又恢复了安祥和谐的生活。阿昌族人民白天男耕女织,晚上烧起火塘唱歌跳舞,传颂着这两位祖先的丰功伟绩。为了纪念这两位祖先,阿昌族人民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这天都要举行“蹬窝罗”的活动,后来凡是红白喜事,访亲侯客,每逢节庆,都要举行“蹬窝罗”活动。

“蹬窝罗”的“蹬”是歌舞的意思,“窝罗”意为堂屋旁边的欢乐。他们所唱的便是“则勒吗”,他们所跳的便是“窝罗舞”。“窝罗舞”是阿昌族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原始、古老的体育舞蹈,动作造型保持着比较古朴的特点,突出脚上功夫。据阿昌族传说,远古时代先民们生产力极低,靠打猎为生,有一次,本部落的男人成群出山狩猎,获取了猎物,正架火烤肉时来了几位外部落的客人,主人便热情地邀请客人一起分享猎物。吃过后大伙便情不自禁地围着火堆欢快地唱歌跳舞,为尊敬客人,主人就用“窝罗”的邀约声请客人加入歌舞当中,这就是最早的“蹬窝罗”。为了抢救民族民间的歌舞,德宏州人民政府正式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定为阿昌族一年一度的“窝罗节”。通过一年一度的“窝罗节”,阿昌族人民曾用歌舞形式赞扬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发展到用歌舞形式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阿昌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的优良民族风格,热情歌颂了新的社会和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幸福生活。

6结 论

阿昌族为获得生存所演变出的民族体育项目有赛马、射弩、武术、舞刀等。从生产劳动、生活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赛美、对歌、车秋等。从习俗、婚俗、节庆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串姑娘、抢婚、迎亲、耍白象、耍青龙、跳象脚舞、猴舞等。从宗教、政治、文化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跳柳神舞、耍灯、舞狮子、荡秋千、蹬窝罗。其中跳柳神舞、蹬窝罗是阿昌族特有民族体育。

参考文献:

[1]田晓岫.中华民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2]侥远,刘竹.云南民族体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赵静冬,殷俊,陈宇红.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注释】

[1]徐竹,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