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其教学的内容需要随着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追踪最新文坛动态、审视和研究新型热点文学现象成为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新世纪文学作为一个学术话题正式展开讨论始于2005年。2006年在广东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年会上,“新世纪文学”与“网络文学”成为讨论的主题。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郭剑敏[1]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 要:新世纪文学不论是从书写领域、审美体验,还是从生产机制、写作方式上来看,都具有了自身的特质,大众化、世俗化的创作特征进一步得到强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活动不论从作家的存在方式还是从书写立场上来看,个体成为言说的重心,一种完全立足于个体经验与个体认知的文学叙事成为当下文学的主要书写方式。此外,网络化、电子化的文学生产方式的普及,也进一步推进了新世纪文学产业与市场的结合。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网络文学;80后文学;大众文化

在高等院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其教学的内容需要随着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追踪最新文坛动态、审视和研究新型热点文学现象成为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呈现出诸多的文学新质,尤其是网络文学以及80后文学的兴起,全面地颠覆着以往的文学写作及阅读范式,同时也带来了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型。所以,关注与把握新世纪中国文学的走向及特质,也成了当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文学作为一个学术话题正式展开讨论始于2005年。这一年《文艺争鸣》杂志率先提出这一命题,推出多篇相关文章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以期挖掘这一命题背后的学理内涵。2006年在广东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年会上,“新世纪文学”与“网络文学”成为讨论的主题。同年11月初,在成都召开的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上,有关新世纪文学的命名、新世纪文学的评价以及新世纪文学的精神向度等问题成为集中探讨的话题。就此,“新世纪文学”成为了近些年来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它的提出成了当下学人对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发展动态的一种关注与把握,同时也昭示着一种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有所区别的文学新走向的形成。

《文艺争鸣》从2005年第2期起开辟了“新世纪文学”的专栏讨论,张颐武、杨扬、孟繁华等评论家参与了这一期的讨论。该刊主编张未民在“开栏的话”之《新世纪新表现》中指出,21世纪这五年的文学既是当下的现实,也是当代的历史,新世纪的文化景观和文学景观促使我们要期望或寻出它有哪些文学“新表现”。他认为,在新世纪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与否,全球化与否丝毫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学自身,在中国的土地上、社会里、人群中实现中国文学自身”。张颐武在《大历史下的文学想象——新世纪文化与新世纪文学》一文中指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新中国”正迅速地超越原有的中国现代性的历史框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历史角色。他认为,这种变化使得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的文化转向了新世纪文化。这种新世纪文化完全超越了新时期对于今天的想象。文学领域的深刻变化正是在新世纪文化之中发生的,一些基本的轨迹已经超越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规定性,有了自己新的可能性。“首先,文学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次,一种中产化的新的文学开始出现。再次,文学高度地青春化。”作者特别谈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代出生的人注重感官的满足,需要即刻的消费满足,又在成人世界的面前有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的意识,这构成了一种文化趣味,他们的趣味支撑了郭敬明、村上春树、韩寒的作品持续的热销,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市场。於可训在《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一文中则指出:“新世纪文学”不应是时间断定的概念,而应从其新质的孕育生长来认识。“新世纪文学”新质发生的前提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的市场经济。在该背景下,文学受到了经济体制的冲击,思想出现多元化,从而产生了多方位、多角度去反映发展的历史的文学态势,体现了一种融合、原创的文学艺术性。白烨在发表于《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上的《新的裂变与新的挑战》文章中从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与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特质,认为对于新世纪文学而言,首先是文坛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异。在文学出版越来越商业化之后,似乎只有文学期刊还在苦苦支撑着传统文学的一方天地。其次,文学生产的体制与机制发生了变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远比看得见的文学的组织管理,更充分也更有效地在文学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影响与调节的作用。

学者们有关新世纪文学这一命题的争论并不仅仅缘于对文学史进行分期的学术冲动,而是基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创作观念、审美趣味、价值观念以及流通传播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文学的新特质。从文学发展态势的角度来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意味也是颇为显见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之下,商业化写作得以强化,文学更趋于消费性与大众趣味性,纯文学写作不再占据市场的主导性地位。与20世纪末的文学形态相比,文学的商品属性在新世纪获得了普遍的认同。随着80后作家群的崛起,创作界与出版界联手将营造大众阅读趣味作为自己的导向重心。占领市场、寻找商机,已经成为众多文学期刊及出版社的经营策略,尤其是网络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异军突起,更使得这种商品属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文学创作观念来看,新世纪文学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所形成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创作特征并进一步向纵深挺进。这一写作方向深刻地标志着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以启蒙为主导的精英文学格局的退潮,开始形成了依托市场经济、以大众文化为表征的全新写作倾向。这种文学走向,使得文学真正进入到了大众的狂欢之中,在消解了启蒙一翼之后,市民性、休闲性、消费性成为了这种大众文学的主要特性。从这一方向沿展开来,新世纪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特征。它以去中心、平面化为特点,追求写作的通俗化、大众化与游戏化,在网络文学与影视文学的推动下,将文学消费与当下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众文学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依托,它是商品化的市场行为渗透到精神生产领域的一个结果。正如有论者所指出:“新世纪大众趣味的象征性权力,经过20世纪末市场经济对于各种消费文化因素的激活及进一步的文化整合,已经形成强而有力的个体消费的趣味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已经在个体消费心理中动力化,形成见于众多个体的大众趣味指向。因此说,大众趣味象征性权力的获得乃是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伴生物。”

新世纪文学的另一个重要走向便是文学写作的个体化。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个人化写作已呈现出一种势头,如诗歌领域新生代诗人对朦胧诗人写作方式的反叛;但就一种潮流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体化的写作倾向已成为一种主流。这种写作走向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就作家存在方式而言,传统知识分子式的作家身份趋于瓦解,作家也不再一味地寻求一种体制存在的归属感。崛起的“80后”作家更多地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姿态来看待,创作成为一种纯个体性的生存活动行为,或者只是生活于当下的一种手段而已。正因为如此,对于“80后”作家,其文学创作活动与作为个体的商业化行为具有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同有的学者所说:“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相当乐意自我认同市民性。不但在物质上,就是在精神上也出现了依赖于经济力量与市场的制约。其时代性格中出现了奉行经济运行规则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对消费价值深感兴趣而对创造价值没有兴趣,只是一味地追求有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是对价值的追求不再仅仅是对经济价值的追求,而是非常讨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王朔当年以“码字的”来自称,但到了韩寒这里,他更愿将一个赛车手的身影展现在公众面前,有意识地淡化作家这一身份印迹,使他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无所顾忌地评点文坛的种种世相。个体化的走向不仅体现在作家的存在方式上,同时也明显地呈现在文学的表现领域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生代”作家在文坛的活跃,文学叙事也更注重对个人生活体验、个体生存状态的摹写。而在新崛起的女性文学那里,它干脆直指“私人生活”,醉心于此中的展露与表现。个体化写作倾向的形成,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所存在的集体化写作形态的一种冲击与反叛。新中国建立后的50—70年代堪称是文学的集体化写作时期,一切写作活动的开展都得到了高度的规范与整合,政治意识形态书写成为彼时文艺生产的旨归。新时期以来人的文学的崛起虽然突出了对人生及人性的关注与把握,但就整体而言,此时的文学内涵有着强烈的启蒙色彩,在叙事上仍然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活动不论从作家的存在方式还是从书写立场上来看,个体成为言说的重心,一种完全立足于个体经验与个体认知的文学叙事成为当下文学的主要书写方式。

新世纪文学的写作方式与传播方式正在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可以看到,当前电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正在深刻制约和影响着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与传播方式,短信、博客、文学网站成为大众参与文学写作的重要平台。文学生产与流通的电子化既拓宽了传统文学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带来了文学观念、审美形态、阅读批评模式、作家身份定位、出版发行方式等的全方位变化。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历程来看,1998年台湾作家蔡智恒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上连载,由此引发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创作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榕树下”和“网易”打出“网络作家”的旗号,邢育森、宁财神、俞白眉、李寻欢、安妮宝贝等成为网络文学界的“五匹黑马”。2000年今何在的《悟空传》和200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网络原创作品《风中玫瑰》再一次使网络文学升温。而后,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和《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何员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上官谷二的《深圳今夜激情澎湃》以及江村的《成都,爱情只有八个月》等作品掀起了网络文学表现都市欲望人生的热潮。2003年围绕木子美的《遗情书》所展开的论争,可以说是这一写作方向上所引发出的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事件。2004年“悬疑小说”开始占领上风,2005年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成为主角,2006年则以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为代表而拉开了恐怖灵异小说的序幕,而2008年何马的《藏地密码》则又以其将藏传佛教、藏獒、西藏传说、民间传诵的隐秘历史、史诗和藏地奇景等的完美聚合与独特的文学性表现而成为新的关注热点。

诚然,网络文学已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到2.1亿,这为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网络文学具有了巨大的商机,可以说网络文学在推动文学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庞大的读者群、潜在的消费市场使得国内的出版社纷纷盯上了网上高点击率的文学作品,从原创小说到名人博客都成为出版行业角逐的对象。新世纪以来,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鬼吹灯》、《藏地密码》等作品都相继成为了年度销售书的榜首,这不仅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作者名利双收,反过来也更刺激着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的活跃与壮大。可以说,网络特有的写作、阅读与传播方式,使得网络文学具有了以往传统文学所难以匹敌的优越性,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它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产业效应,同时也打造出了新文学时代的新品性。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网络文学的特征反映出了文学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网络的特性更有利于张扬文学的本质。文学本质所要求的率真的、非功利的、创新性的表达,在传统文学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种种的局限,恰恰是网络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满足文学自由表达的平台。因此,网络可以成为消除种种制约文学创造力的不利因素,最大化张扬文学本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文学所呈现出的日益强盛的影响,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的一些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纷纷成立专门的组织开展对网络文学的研究。2006年6月26日全国首家地区性网络文学委员会在武汉成立,委员会由武汉市作家协会和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网络文学研究所组成,该委员会依托《芳草》杂志社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展开创作实践及“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同一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了“新媒体文学”专业委员会,主要是联合一些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从业者对包括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在内的新兴文学形式与现象开展专题性研究。网络化、电子化的文学生产方式的普及,使文学的大众化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同时也推进了文学产业与市场的结合。

总的来说,新世纪文学的确是一个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时代,大众性、消费性、市场性的文学成为了文学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新时期以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相比较,新世纪文学不论是从书写领域、审美体验,还是从生产机制、写作方式上来看,都具有了自身的特质。在社会生活日益全球化、媒体化、大众化的时代,新世纪文学出现的上述走向是很自然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它是对时代顺应与把握的一种结果。当然,从文学发展流变的角度来看,新世纪文学又必然地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在写作经验、价值判断与精神诉求等方面必然会与之前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在审美体验、书写方式、流通传播等方面提供着新的范式。也正是这种联系与区别,使得新世纪文学在将自身汇入整个当代文学的历史洪流之中的同时,又获得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未民.新世纪新表现[J].文艺争鸣,2005(2).

[2]张颐武.大历史下的文学想象——新世纪文化与新世纪文学[J].文艺争鸣,2005(2).

[3]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1.

[4]王涛.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33.

[5]王先霈.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86.

【注释】

[1]郭剑敏,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