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思考

教学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基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要求,分析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列举了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科研非等效评价的主要表现,主要就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提出具体的建议。

教学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思考

徐 锋[1]  张 征[2]

(浙江工商大学章乃器学院)

摘 要:目前,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未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得到与科研工作等效的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本文基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要求,分析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列举了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科研非等效评价的主要表现,主要就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规划纲要》还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未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特别是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与科研工作等效的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使命,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例,研究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就建立教学科研的等效评价机制进行探讨。

一、科学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关系,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是进一步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的根本要求

翻开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人才培养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根本任务。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与教育的形式不断拓展,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大学功能、办学理念等问题的种种争论和探讨,但人才培养在大学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事实上,无论是高等教育起源时期的欧洲中世纪的单科性大学,还是当前现代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当然,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既有培养人才共性的一面,也存在基本职能和任务侧重点不同的个性的一面。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依然牢牢坚守着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也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高校之所以得到世界的肯定和公认,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拥有众多的知名校友,深刻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扩招以来,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从原来600多万人的入学总规模增加到现在2979万人,总规模居于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浙江经济发达,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更是达到36%。展望未来10年,将是我国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表明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一进程中,高等教育将发挥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人才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尤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生前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振聋发聩的问题,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对当前学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焦虑和期盼。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任何一所中国的高等学校都应该对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国的每一所高校都要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规划纲要》,牢牢抓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良好机遇,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需要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教学科研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高等学校建设发展必须处理好的最重要关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地位更为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建设。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应该将教学工作、专业建设作为其核心的、主体的工作;更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工作和水平的提高,对其科研工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

教学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的过程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这就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以适应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处在知识发展前沿的高校教师,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和领会所授学科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的,也无法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知识的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二)教学的过程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检验

教学的过程是对知识的传播过程,科研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发现过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统一与融合,可以将科学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思想转化为知识形态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其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联系。当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理论相互融合时,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印证。教学过程也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思路整理和动力激发的过程。

(三)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

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整理、思考和钻研的过程,是将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知识化的过程。当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将新的科研成果吸收到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中的时候,就必须对自己所掌握的科研成果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程度进行辨析。这个过程正是将科研成果系统化、知识化的过程,从事科研的教师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关注、思考的问题,以促使其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这样,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促使科研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必须科学认识学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调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推进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工作非等效评价的主要表现

科学认识学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是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教学科研的等效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认识方面

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贯彻一个中心——人才培养,两个基本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科研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重,科研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工作重心时而出现偏差,没有找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子系统的分类定位。对科研充分重视,投入巨大,而对教学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教师水平低才会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对教学研究、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重视和尊重不够,认为教学成果、教学项目要比科研成果、项目档次低。对教学工作思想认识的不足,是导致教学科研非等效评价的重要原因。

社会评价和利益驱动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影响巨大,是造成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另一原因。目前,我国对于高等院校的社会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如何,就是看你有多少个博士、硕士授权点,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多少国家级项目,获得多少国家级奖励,发表多少SCT收录的论文,拥有多少知名的院士、教授等。当然,这些因素确实是高校实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却丢失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这一最核心的职能评价。高校科研的功能、作用,将为学校带来很好的社会声望,赢得优秀的本科生源,创造更多的获取科研课题的机会和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而教学的功能、作用,是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的发展必然倾向于科研而放松教学,从而在高校内部引起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

(二)教师职称评定方面

目前一些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不能与科研工作实现等效评价,特别在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教学项目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未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比如,即使是高质量的教材,在职称评定时也几乎没有作用;一些高层次的教学项目,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教学建设项目,在教师职称评定时,还不能与科研一视同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获得数学建模、“挑战杯”创业计划等国家级奖励,但在评定职称时却往往被“忽略不计”或者“视而不见”。

(三)业绩考核和奖励方面

目前一些学校对取得国家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专著制定了明确的奖励制度。制度出台迅速,执行坚决,效果明显。然而,对教学研究、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国家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往往“反复研究”,强调与科研“平衡”,教学奖励制度迟迟不能出台,大大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业绩考核中,有的高校往往具体明确规定了科研的硬性考核要求,对教学业绩要求一般比较低,甚至规定可以用科研业绩来替代教学业绩的政策。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也成为一句空话。

(四)其他方面

还有一些学校设立了科研专门岗位制度,明确科研工作责任要求和待遇,进一步调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相应的教学岗位制度未能及时建立,教学骨干的工作和待遇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

三、完善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议

(一)树立特色办学,差异化的教学、科研互动发展理念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关键是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学校应科学定位,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协调发展的平衡机制,办出特色。在整体定位基础上,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明确学校不同学科的分类定位。学科层次的高低不是反映学科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科特色的优劣才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依据。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抓住办出特色这一关键,采取差异性的教学、科研发展战略与措施。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工作重心应以教学为主,适当发展以支撑人才培养为主的科研工作;对于目前一些只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只能以教学为中心和重心。应该明确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相得益彰,才是构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贡献国家、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基石。只有在这样的认识理念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教学工作,注意消除教学和科研的失衡关系,调动教师积极做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树立特色办学,差异化的教学、科研互动发展理念,是完善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系统的与科研等价的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成果奖项、教研教改项目、精品课程等在专业技术资格评聘中应该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一视同仁。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或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取得的成果均可作为教师本人的教学成果。

1.完善高校职称评定方面的规定。在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中,对于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的要求也应当区别对待。可先设置教师统一参评的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其中的硬性条件。在条件的设置中要区别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数量和质量,让教师选择。在可比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同时,对于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师职称评审要有所倾斜。

2.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在制定奖励政策时,一定要将教学与科研等同起来。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项目及论文与科研项目及论文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比例要适当,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设置与津贴发放比例要适当。同时,在物质奖励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鼓励,将教学名师与知名教授对应起来,既要评审优秀科研工作者,也要评审优秀教学工作者。只有这样,高校奖励政策才能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协调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

3.完善教学岗位的评聘制度。建立教学带头人制度。目前,学校的系主任主要从事的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教学带头人制度可在以专业为基础的教学平台上建立,分为A、B两个层次,国家级和省级的教学研究和建设成果为教学带头人的具体条件。制度设计上,要明确教学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责任、权利和相应的待遇。特别要明确教学带头人专业特色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具体的目标。

(三)积极开展组织创新,创建教学与科研互动发展的组织机制

教学科研型大学要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等效评价和互动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科研的组织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教研室机制,是以单纯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的教学单位,具有工作行政化的特点,不利于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和满足教学项目建设攻关的需要。建议构建以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解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有效组织问题。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有利于专业教师构建科研团队,以学术水平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梯队;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一级学科及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对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科及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经费的固化。研究所、技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任务,承担研究生的培养教学任务,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学科建设、课程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这种机制在强化科学研究的同时,要构建课程建设首席负责人制度,建立课程建设的梯队来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研究的任务。同时,要跨研究所、技术中心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专业建设。这样的运行机制既推动了科研的发展又保证了教学的开展,从而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注释】

[1]徐锋,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贸易和教学管理。

[2]张征,研究实习员,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学和行政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