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的研讨

关于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的研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不用现成的教材,实际上也不需要现成的教材。各种正在发生的行政问题,特别是中国行政问题,就是这门课程的关注对象。作为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深感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十分艰难。

关于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的研讨

束顺民[1]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行政案例与实务是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文基于作者该课程的教学体验,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研讨,以期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目的;方法

本文拟从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常见的问题及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三个方面,就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工作展开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打造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优秀团队聊作贡献。

一、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来源于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人类对宇宙本质的关切,是人类学习的根本动力。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问题层出不穷。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不用现成的教材,实际上也不需要现成的教材。各种正在发生的行政问题,特别是中国行政问题,就是这门课程的关注对象。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行政问题的研讨,学生可以在阅读、思维与分析各个层面上得到训练并力求使自己成为训练有素的专家,养成问题意识从而更具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资料收集能力

承担议题主讲任务的学生,可以自行收集资料或者寻求合作者共同完成。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对网络、各种专业数据库、书刊杂志、社会访谈与社会调查等资料收集渠道的把握能力不断得到训练,为其今后在工作中、生活上应对各种问题时临事不慌、处事有方打下基础。

(三)改进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信息时代中,人人都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机会。怎样把握信息进而作出适当的取舍和评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一方面,要求主讲者尽可能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澄清事实,展示问题的轮廓,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听讲同学事先做好准备,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在思考与论辩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学生的分析能力。鉴于行政问题的复杂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必须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解读问题。就分析程序和分析方法而言,笔者在和学生的沟通中,主要强调以下四点:其一,要基于价值中立的方法论立场,在事实的层面上把问题展示出来;其二,识别问题,即讨论的议题主要关涉对象是什么;其三,围绕议题的代表性观点如何;其四,分析者的立场及试图给出的看法。

(四)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一个好的演讲,要求演讲者自如地把握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听众的反应。演讲能力的形成,唯有通过不断地锻炼才有可能。在学生演讲的环节上,笔者一方面建议主讲学生在作主题陈述时,把自己看成是该问题的“首席专家”。另一方面,要求作为听众的学生,努力对主讲同学的陈述进行质疑、诘问和补充,进而展开攻防论辩,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

作为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深感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十分艰难。一方面这门课程议题众多且随时可变,要梳理每个议题的主线并形成一定的看法,绝非易事。另一方面,在每个议题的课堂研讨过程中,作为任课讲师要扮演很多角色,比如讲授者、组织者、调控者、提问者、总结者等。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出现,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相机行事。在对课堂秩序的把握和控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得以提升。

二、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鉴于这门课程的特性,教学过程中难免问题重重。在各种问题中,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阅读的不对称问题

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难题之一,就是阅读的不对称问题。通常是承担了主讲任务的同学事先做了相对较充分的相关阅读,因而在研讨过程中有话可说。而大多数没有承担主讲任务的同学,常常在主题阅读上十分有限,难免导致尴尬的沉默。有些同学即便是参与了研讨,作了发言,但常常是基于个人的十分有限的人生经验,观点平庸。阅读的不对称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待,即便是主讲学生,在拿到议题承担主讲任务之后,其所做的阅读和教师所期待的精彩陈述和分析所需要的阅读水平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学生常常主要依靠网络上的Google等搜索引擎,检索一些与议题相关的新闻报道,较少阅读专业论文和书籍,因而常常只能在新闻的层面上讨论议题。

(二)实践经验匮乏问题

一方面,作为任课教师,主要的实践经历大体来自读书、上课、写作和家庭生活。在阅读与沉思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做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然而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特别是诸多和公权力运行有关的事情,在参与的程度上极为有限,难有亲历亲为之后的真情实感。显然这个问题事实上不单单是困扰了笔者,也困扰了整个知识界。凡事发生,必有其实践根由。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情境主义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教师要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难度何其之大。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人生经历通常更为单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议题的解读能力,甚至损害了他们对研讨本身的参与热情。

(三)学生的浮躁问题

学生的浮躁问题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巨大障碍。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浮躁的心态之下,很难静下来认真地对待学习。学生的浮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种是依然保持对学习的关注和投入的,但是仅仅是为了完成其自身所理解的具体的、世俗的目标。比如是为了校内考试拿高分,争取奖学金;为了拿到某个资格证书;为了应对公务员考试;为了应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在这种浮躁心态下,学生认为有用的就学,否则就提不起兴趣,逐渐变成了考试高手。另一种浮躁表现出来的后果更为糟糕。一部分学生在浮躁心态下逐渐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点,选择了堕落,对学习彻底地失去了热情,成为在大学里面“混日子”的人。第三种浮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的投机钻营。一部分学生已经变得十分圆滑世故,把大学看成了一个“搞关系”的场所。

(四)教师的浮躁问题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场域中,其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甚至是“被决定”。教师常常也会泛起浮躁之心,在读书和工作两个事情上,难以做到全力以赴。这种情况在当下我国的教育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浙江工商大学的教师心态浮躁问题而言,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浙江工商大学近年来快速发展,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地更新制度,常常难免会给教师造成一定的不适感。二是教师常常面临一定的生计问题,不得不分心去应对。三是浙江工商大学的规则定制及施行过程中,难免有各种问题,比如在教学考评上,一方面存在管得过多、过细、过死等问题,常常导致教师疲于应对,另一方面,看起来十分精细的考评指标,在操作的时候,却常常是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完成的。四是教师常常缺乏合适的沟通和倾诉对象,常常生活在一种孤独和隔绝的状况下。在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下,教师的焦虑感日盛,内心的不安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

三、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的若干改进意见

针对前述问题,笔者设想,可以在如下方面力求改进。

(一)通过事前控制,预防阅读不对称问题

要提高行政案例与实务课堂研讨的含金量,就必须设法解决阅读不对称问题。为此,事前控制最为重要。事前控制可以在若干层面上展开。一是家庭的层面。浙江工商大学可以考虑在学校和学院的层面上,建立起和学生家长的有效的、便捷的沟通机制,比如设立家长QQ群、建立家长联谊会等,促进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培养家长的“道”“器”观(“道”意为人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器”意为特定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二是学校和学院的层面。一方面要培养学风,塑造校风;另一方面,强化支持体系,比如不断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等。三是教师层面。作为任课教师,应当把握好议题的性质,对学生的事前阅读给予积极的指导和进行必要的监督。四是学生层面。学生之间应当相互激励,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二)打造教学团队,丰富教学资源,修补经验短板

行政案例与实务的课程教学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还是由任课教师个人独自解决教学问题。为克服任课教师个人的经验短板,长远看来,打造教学团队,丰富教学资源是为必须。教学团队的打造,可以基于现实的可能性,考虑多样化的模式,不必拘泥于某种“定式”(围棋术语,大意为某个行棋套路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熟)。比如,由一个教师担任课程主讲,其他教师在适当时间参与听课与讨论;主讲教师之间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若干讲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各自讲授若干专题;邀请外界专家,主持某项议题的研讨;走出教室,把某些合适的议题放在公众场合下(比如电视台、社区等)研讨等。

(三)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

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人格的论断可用“内圣外王”来概括,这是对健全人格的勾画。健全人格的核心要求是人的责任感,即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首要的是心境高远,非如此,学业亦难有所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大师,但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必定要对大师心存向往和敬畏之意,本分为人、勤勉为学、踏实为事。

(四)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教师的自主性

大学要力争上游,在教师激励问题上,必当完善制度建设。一方面,制度必须要“有”,即凡事皆有规则加以明定。非如此,不能成就秩序与发展。另一方面,制度亦当为“无”,即制度不能成为束缚教师自主性的绳索,在规则定制之时,必须给教师留下一个自主创造的空间。在规则的基础上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浮躁心理,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幸福感。

(五)活跃课堂讨论气氛,提升研讨水平

行政案例与实务课程教学走的是“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堂研讨-后续探究”的路子。其中,课堂研讨是一个老师同学集体切磋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门课程最终会取得何种效果的关键。为了把握好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活跃研讨气氛,并进而提升研讨水平。其一,主讲学生须围绕议题制作好课件,向全体参与研讨者清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梳理和见解。其二,发言学生须努力控制自己的仪态,精熟自己的发言。其三,避免课堂讨论变成独角戏。其四,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研讨节奏。在本学期行政案例与实务课堂研讨上,每个议题,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不能对每次的课堂研讨进行高水平的总结并作出精彩的点评和分析,势必会让学生失望。但是,在任课教师进行总结之前,必须让学生充分讨论,否则,难免又回到灌输的老路子上去。把握好学生讨论和教师发言之间的节奏和平衡感,是这门课程课堂讨论的一个难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

以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对老师设定的教学评估分为例,根据笔者的了解,有的学生根据“和老师的私人关系”的好坏的判断设定分数,有的学生考虑到“对老师的仁慈”而设定分数,有的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水平”设定分数,有的学生根据“打分时的心情”设定分数,有的学生基于“对老师的道德评价”设定分数,有的学生基于“来自教师的招呼”设定分数,有的学生基于“对和教师达成的私下交易的评价”设定分数,等等。看似严谨的教学评估,操作起来,戏剧化效果却常常难以避免。

【注释】

[1]束顺民,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史和地方政府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