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格训练】

【微格训练】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微格训练】

一、案例分析练习:仔细阅读下面的导入课例,分析其优缺点。

例1:《人生寓言》

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原,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该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人生寓言》。

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省。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师: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丑女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例2:《死海不死》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

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谁来说“得名原因”?

生2: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水里各种动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师:哦,死海的海水含盐量高,这是它的特点,由于有这个特点,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谁能说说是什么现象?

生(七嘴八舌):人不会淹死。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无人举手)

师:我估计同学们都知道,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是吗?(指定一学生)这位同学戴着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3: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淹不死,因为……因为海水含盐量高,所以人不会下沉。

师:为什么海水含盐量高,人就不会下沉?你总得讲出点道理来。

生3:海水含盐量高,它的质量就大。

师(追问):那如果扔进海水里的是一块铁呢?它会下沉吗?

生3:我想会下沉的。

师:那么人为什么不下沉?光说海水的质量大,恐怕还不够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问题是怎样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质量比人体的质量大。

师:说对了。但表达上还有一点点不足,想一想,在数学里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是怎样表达的?你这句话如果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更好了。

生3:海水的质量大于人体的质量。

师:那么铁块为什么会下沉?

生3:因为海水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师:好!“大于”“小于”的“于”怎么解释?“大于”“小于”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3:“于”是“比”的意思,一般在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用。

师:说得真好!我说你有学问嘛,果然没看错人!(众笑)

师: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议论,互相交流。

例3:《散步》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img5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得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img6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这幅画面让我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做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出现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得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齐):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好不好?

例4:《只有一个地球

师:(出示幻灯)大家看大屏幕上是什么字?

生:(齐答)是家。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你的家?

生1:我的家在××小区,住在四楼,家里有父母亲……

师:那是你的小家,那我们的大“家”在哪里?

生2:中国。

师:能不能思路再开阔一点。

生(齐答):地球。宇宙

师:那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哪一课?

生(响亮齐答):只有一个地球。

师(出示幻灯 课题):拿到一篇文章首先一步是读课文,那你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课文?

生议论,有默读、有朗读。

师:接下去,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要求你们在读课文时用笔在课文上做记号。

全体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二、微格模拟练习:从下面各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导入设计,然后在微格教室中进行导入练习,分析其中的效果。

1.选择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进行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

2.选择一篇小说体裁的课文,进行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

3.选择一篇诗歌体裁的课文,进行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

4.选择一篇说明文体裁的课文,进行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

【注释】

[1]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8

[2]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

[3]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5.

[4]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0.

[5][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学会教学.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0.

[6]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在比要学习的新材料更抽象、更一般、更包容的水平上呈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