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列宁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关于反对民族主义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关于民族主义问题的争论激烈。为此,本文拟以“列宁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为题,谈点学习心得。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和两种世界观。列宁论述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危害:其一,一切反革命势力都涂上了一层民族主义的色彩。

列宁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詹真荣(1)

摘 要:十月革命前,列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要区别大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主张把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作为斗争的重点。列宁关于反对民族主义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 民族主义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民族利己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反对民族主义倾向是列宁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收录在《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61卷(含补遗1卷)的著作里,约有350处使用或论述了民族主义一词。(2)列宁重视反对民族主义倾向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什么是民族主义呢?这里主要引述几种辞书的解释:《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上的学说和情感,是一种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民族主义视为一种“可以表明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是近代史上追求民族统一、独立的运动。(4)1983年出版的《苏联百科词典》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政治,以及在民族问题上的心理。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对立。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优越性和民族排他性思想以及把民族解释为超历史和超阶级的共同体的最高形式。”(5)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般来说产生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已经消失。但民族主义思想的残余还将长期存在,还会不时地干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损害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不利于执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民族主义,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谨慎妥善地处理。”(6)这是国内公认的权威解释。(7)

目前国内关于民族主义问题的争论激烈。有人公开说,我们需要民族主义;也有人说,知识分子在倡导民族主义,《中国不高兴》的出版就是佐证。(8)也有人批评说,由于汉族地区缺乏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普及教育,近些年我国某些地区汉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抬头,甚至出现了整体性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问题。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民族主义现象?如何避免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的后果?马列主义民族观能不能指导我们解决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经典作家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为此,本文拟以“列宁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为题,谈点学习心得。

二、列宁论述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问题的两大特点

1.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同各式各样的民族主义作斗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以实现民族利益为终极目标的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的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口号。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关系上提倡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9)

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和两种世界观(10)“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是不能调和的,即使它是最‘公正的’‘纯洁的’精致的和文明的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以国际主义代替一切民族主义,这就是各民族通过高度统一而达到融合。”(11)

列宁论述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危害:其一,一切反革命势力都涂上了一层民族主义的色彩。(12)其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民族压迫或民族不平等,用民族主义的口号腐蚀工人。(13)其三,“大俄罗斯族人在俄国占43%,但是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却统治着57%的居民,压迫着所有的民族。”(14)黑帮俄罗斯民族主义成为俄罗斯居民建立民主国家的障碍,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障碍。(15)其四,是被压迫民族剥削阶级往往利用民族主义口号掩饰他们离间工人阶级的企图,损害各民族劳动群众的利益;(16)极大地破坏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事业。(17)

所以,列宁根据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提出各民族的工人运动要无一例外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18)列宁指出:“必须告诉人们,民族主义是一种毫无价值的东西,民族主义是一种陶醉于华而不实之词的极度的疯狂;”(19)“不同一切民族主义进行斗争,不捍卫各民族的平等,就不可能走向”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20)因此,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须“反对疯狂的病态的民族主义。”(21)“同各式各样的民族主义,甚至精致的民族主义(民族文化自治)……同大俄罗斯的黑帮民族主义作斗争。”(22)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23)被压迫民族的无产者和压迫民族的无产者要坚持争取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统一,反对一切资产阶级的和黑帮的民族主义影响。列宁明确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双重任务:一是要反对一切民族主义,首先是要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二是为了同各种民族主义进行有效的斗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组织达成统一。(24)

2.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要区别大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

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是什么关系呢?1916年7月,列宁一方面认为民族间的恶感不会很快消失,但另一方面又乐观地估计,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被压迫民族对压迫民族的憎恨将会消除。(25)次年4月,列宁又强调:“沙皇制度卑鄙地腐蚀大俄罗斯民族,使大俄罗斯人习惯于把其他民族都看成一种下等人,‘理应’受大俄罗斯支配,这种腐蚀作用是不能一下子就消除的。”(26)

十月革命后,虽然旧社会反动的民族政策结束了,代之以布尔什维克民族政策;但民族主义思潮并没有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民族主义思潮残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着。一方面是大俄罗斯主义迅速增长,各级党政机关都出现了竭力排斥一切非俄罗斯的文化,竭力使一切管理机关都掌握在俄罗斯人手中的现象;许多世纪以来大俄罗斯人“养成了一种可耻可憎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偏见”。(27)列宁形象地指出:“刮一刮某个共产党员,你就会发现他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者。”(28)另一方面,小民族主义倾向则表现过分地强调本民族特点、民族利益,忽视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对俄罗斯人存在着高度戒备和不信任心理。列宁敏锐地注意到,这两种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更是实现党的民族纲领的主要障碍。

鉴于此,列宁提出了反对民族主义倾向的新策略。列宁认为,现在不要抽象地提出一般民族主义问题,而要从俄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要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这种区别的意义表现为:两者的区别,不是在量的方面,而是在质的方面:大民族主义是压迫型的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是被压迫型的民族主义;前者是奴役和压迫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后者则是弱小民族对大民族主义的抗争。(29)列宁说:“对于第二种民族主义,我们大民族的人,在历史的实践中几乎从来都是有过错的,我们施行了无数暴力,甚至施行了无数暴力和侮辱,自己还没有察觉。”(30)

虽然小民族主义也有可能成为落后和反动的东西,但实际情况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已成为妨碍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主要危险,所以列宁提出要注意区别两种民族主义的问题,主张把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作为斗争的重点。列宁指出,应该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残余;(31)大俄罗斯共产党人中的一点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表现,都应当极其严格地加以追究,因为这种表现根本背离共产主义,会带来极大的害处。(32)列宁告诫全党,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这不仅在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有它历史的根深蒂固性,其腐蚀作用不能一下子消除,而且还在于历史上形成的各少数民族与大俄罗斯族之间的隔阂,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工作,才能逐步消除。列宁以乌克兰民族为例说明:“长期遭受压迫使乌克兰落后群众具有民族主义倾向……必须用同志的态度向他们说明乌克兰和俄罗斯劳动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33)为了更快地消除他们的不信任情绪和偏见,必须采取非常谨慎、非常耐心和肯于让步态度。(34)

列宁寄希望于布尔什维克们,要“能够耐心地、坚定地、顽强地共同奋斗,粉碎任何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阴谋,消除各种民族主义偏见,给全世界劳动者作出榜样,表明不同民族的工人和农民可以结成真正巩固的联盟,共同为建立苏维埃政权、消灭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建立世界苏维埃联邦共和国而斗争”。(35)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在弥留之际强调大民族的工人阶级必须对少数民族作某些让步,以自己的不平等或让步来抵偿他们在过去历史上给少数民族带来的不信任、猜疑和侮辱。“不仅表现在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表现在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处于不平等地位,以抵偿在生活中事实形成的不平等”。列宁认为:“没有什么比民族问题上的不公正态度更能阻碍无产阶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的了”“在对少数民族让步和宽容这方面做得过些比做得不够要好。”(36)但是,这种“帮助”和“让步”是否会给民族主义留下缺口呢?无产阶级政权怎样防止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呢?列宁没有来得及论述。这个任务交给了斯大林。但是,斯大林开始的苏联历代党政主要领导人在反对民族主义主要倾向的实践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一直是苏联民族关系中难以克服的症结之一;而少数民族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不满情绪,又是滋生地方民族主义的深厚土壤。

三、几点启示

列宁关于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关于必须区别大小民族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各种民族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党认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但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一是要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和坚持党的根本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的观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便没有各族人民的解放,也没有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平等合作关系和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各族人民的利益将是一句空话,各种民族主义将泛滥成灾。

二是要教育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观点。民族无论大小、无论先进和后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应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反对任何民族享有特权。要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要坚决克服“支援少数民族吃亏论”,打好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三是要教育干部群众自觉地克服各种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民族主义都有百害而无一益。但从民族关系史来看,不同民族的民族主义倾向之间,往往大民族的责任更多些,对地方民族主义首先要从大民族主义方面找原因,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大民族对少数民族要“多让步些,多温和些”;只有首先警惕和克服大民族主义,才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历史经验证明:凡是试图以民族主义取代爱国主义的发展战略的结果不是引发国内各种民族主义就是导致国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或沙文主义。(37)

四是要教育干部群众坚持正确区分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观点,妥善处理属于人民内部性质的民族主义问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民族主义一般属于非对抗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进行引导,通过耐心地批评教育,促使其转化,并达到弱化的目的。但也要注意,当民族主义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在外界煽动与支持的情况,或在党的民族政策失误的情况下,民族主义可能因极端化发展而成为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从而使矛盾的性质转化为对抗性,民族问题也同时转化为阶级问题。因此,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时化解因民族主义倾向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防止性质的混淆,也要防止矛盾的激化而转化为对抗性的阶级矛盾。

五是要正确引导民族自我意识。当代民族主义集中表现在随着国内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民族意识的增强上。(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族自我意识增长时期。民族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激发民族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民族意识也是一种自发意识,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自发性,容易引发民族利己主义情绪。所以,我们在民族工作中,要善于区分民族意识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民族意识发展规律,正确引导民族自我意识,发挥民族意识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注释】

(1)詹真荣,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等。

(2)列宁第一次使用民族主义是1897年底发表的《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一文,提到了“狭隘民族主义”一词。《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3页。

(3)《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4页。

(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5)《苏联百科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922页。

(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331页。

(7)当然,学者们的解释也很多。其中,宋全在《民族主义杂谈》中说:“所谓的民族主义就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或民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层的思想意志,借助于民族意识的政治化形式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处理民族问题的利己主义的思想形态。”《民族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7页。

(8)西方媒体把《中国不高兴》的出版和1990年代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断言中国的崛起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抬头。

(9)1914年11月,列宁在《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一文中说:“马克思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英国住了几十年,已经成了半个英国人,但是,为了英国工人社会主义运动的利益,他仍然要求保障爱尔兰的自由和民族独立。”《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10)《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11)《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

(12)同上,第240页。

(13)同上,第139页。

(14)同上,第287页。

(15)同上,第61页。

(16)同上,第62页。

(17)同上,第124页。

(18)《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153页。

(19)《列宁全集补遗》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20)《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页。

(21)《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5页。

(22)《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23)同上,第138页。

(24)《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285页。

(25)《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26)《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27)《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28)《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29)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30)《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页。

(31)《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32)《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33)《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8—329页。

(34)《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47页;第39卷,第165—166页。

(3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36)《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353页。

(37)果洪升:《中国与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38)有学者认为,导致民族主义的直接动因是民族意识的增强。参见沈桂萍:《试析民族主义的民族性特征》,《民族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