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示范院校项目建设以来,学院以6个重点建设专业为试验田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方案设计与实施入手。相应的方案也应该着眼于这三大要素进行设计与实施。矩阵提供了设计方案的科学方法,解决各要素彼此割裂、支撑不够的问题,可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合力,能够实现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同时能提高专业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刘彩琴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9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002年移交河北省管理。1991年开展军地共建,承担原国家教委高职教育“入学双起点、毕业双证书”试点任务。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开展示范院校项目建设以来,学院以6个重点建设专业为试验田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模式转型过程中,期望我院的做法能给高职院校同仁以借鉴和启发。

一、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与思路

2005年,我院参加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的遴选,撰写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报告,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2006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立项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为题立项,并开展进一步探索。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高[2006]16号)成为我院继续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

在上述背景下,学院传承多年改革成果,结合示范院校项目建设实践,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主要问题有:①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需要;②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③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把握不系统,难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方案设计与实施入手。方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所以我们的思路是:把方案作为深化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把学习与工作内容都设计为方案的规定内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掌握工作过程知识,使方案适应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需要。

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内容与方法,三是环境制度。相应的方案也应该着眼于这三大要素进行设计与实施。

1.科学调研,明确符合高职类型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1)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调研重点内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方式,问卷由教育学教师、心理学教师、不同年龄层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等共同设计,通过实地走访、网络、邮件等途径发放问卷,采取“答卷有礼”的方式保证问卷的回收。用这样的方法,每个专业得到至少500份问卷样本,再由问卷的设计者共同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取得相对准确的毕业生跟踪数据、企业调研数据和行业调研数据等,完成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别于本科、中职及职业培训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汽车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汽车维修医生”,能够诊断与修复汽车常见多发故障,这一定位区别于中职及职业培训的“汽车维修护士”。

(2)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以后,各专业采用“实践专家访谈会”和观察实证等方法了解职业工作任务的内容及要求。选择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毕业10年以上并且在岗位上已经有一些成就的毕业生作为实践专家,组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其职业成长历程,找到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各专业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分析小组,带着工作任务引导问题,深入企业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理清工作任务的内容及要求,完成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2.系统考虑,形成“三纵三横逻辑关系矩阵”设计方法

要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就要系统考虑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6个关键要素,并理清各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借助矩阵理清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简称“三纵三横逻辑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三纵三横逻辑关系矩阵

img78

纵向逻辑关系: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要素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逐级递进。这一关系是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系统安排校内外学习内容的依据。

横向逻辑关系:横向三要素为纵向三要素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这一关系是规划教学保障的依据。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建设要根据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使横向三要素的建设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矩阵提供了设计方案的科学方法,解决各要素彼此割裂、支撑不够的问题,可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合力,能够实现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同时能提高专业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3.工学结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并明确行动导向教学要求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对找到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转换配置理实一体专业课程,综合考虑“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和“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课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新课程体系来源于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与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2)开发理实一体专业课程,编制课程标准。

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用工作任务要素(工作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工作要求等)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按照典型性、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性和可行性原则,遵循“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形成规律,设计综合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构成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3)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改变以往“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载体,教师提供校本讲义、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

(4)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系统安排校内外学习。

理实一体课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多是模拟的,职业氛围体现不够,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仍是学生,职业意识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完成与课程相关的真实工作任务,这在理实一体课程中难以实现,所以必须拓宽渠道,开放学习过程。

将课程的部分工作任务延伸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中。生产性实训除承揽的企业工作任务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行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通常是具有实际用途的综合性项目,学生要集中利用一周或几周的时间才能完成;顶岗实习需要在合作企业的实际岗位上完成,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一起协商,根据学生所在的岗位确定他们实习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校内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都设计了实习专用的工作任务书,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根据需要提供引导问题,要求学生在实习中边学边做,完成工作任务书。

4.要素联动,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1)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要实现让学生依托任务实现“做中学”,教师就要具备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多渠道引进和聘请数量充足的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指导教师,以完成实践操作教学;另一方面,建立“国外—国内师资基地和企业—校内”三级师资培训体系,让校内专任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督促教师转变观念,并将先进理念落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

(2)建设满足理实一体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条件。

要实现“做中学”,教学场所不能是简单的“教室+实训室”。我们综合考虑教学、操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广泛吸纳企业人员参与建设方案论证,建设了85个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和6个生产型教学车间,还联系了200家顶岗实习合作企业,企业为我们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岗位,满足了课程教学需要。

(3)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

一是对理实一体课程要加强过程控制,我们制订了《关于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考核标准,每一个任务结束后都依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完成任务情况、对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等,过程考核成绩累计起来形成课程成绩。二是生产性实训管理实施“模拟企业运作、师生双重身份”的新机制,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在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相对应的机构,如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等,教师和学生都是双重身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操作规程,营造企业氛围。三是建立“就业三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三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工作经历证书);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企业把学生作为员工进行考勤、派工与计酬,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实习结束时,校企双方联合为学生颁发“工作经历证书”。由于企业生产任务具有不可预见性,我们探索实施了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弹性化教学管理,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灵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自2006年以来,调整教学计划十余次,比如协助际华3502公司完成的07式新军服生产、“5·12”抗震救灾帐篷迷彩生产等重要任务。

5.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文件包”

经过以上设计与实施,最终形成的方案囊括目标定位、内容与方法、环境与制度三大要素,包括1个核心文本和4个支撑文本,核心文本对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作出规定,支撑文本包括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课程标准、教学实施保障,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文件包”。

三、实践成效

在实践基础上,我们修订完成了《方案设计指导手册》,出台了6个重点专业的方案,在校内6个重点专业试点实施,有效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高职教育模式转型需要、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要素考虑不系统等关键问题,在“三纵三横逻辑关系矩阵”设计方法、方案“文件包”式表现形式和“就业三证书”制度等方面实现了较大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文章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