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贴近学生生活的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贴近学生生活的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生活是指学生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呢?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活动气氛中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会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贴近学生生活的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李艳英

[摘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资源生活体验生活感悟

学生生活是指学生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就要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又要联系其家庭社会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厌倦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希望历史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呢?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丰满起来

(1)联系现实生活,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用生活化的场景变得丰富、生动起来。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越来越多地注重情境材料的挖掘,充分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的题干选材都十分注意从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挖掘素材,如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11题: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爱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此题把要考查的基础知识通过创设情境使内容通俗化,生活化,还学生一鲜活的生活场景,与历史对话,学生如身临其境,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教学内容通俗化、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如在学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对改姓氏这一知识点,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先把姓氏改革内容表格化,学生通过与自己或同学的姓氏相对照,找出本组哪些同学的姓氏来源于此次改革,然后说出你还能看出这些姓氏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之处,据此说一说这项改革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活动气氛中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会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在学习“新中国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中国体坛走向世界”这一内容时,如果单纯让学生记获奖的运动员、项目等内容,学生觉得枯燥,提不起兴趣,我在设计问题时结合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历届奥运会首金的项目——射击比赛项目的话题,乒乓球为何成为中国国球,世界乒乓三大赛事等知识的话题激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争先恐后的主动介绍这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适时抛出有关中国在世界体坛中有哪些重大突破等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此设计从学生身边的资源“体育常识”入手,激学生的“趣”,引学生的“思”,入历史的“境”,这样的设计从学习者身边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切入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主动探究,让课堂生动起来

历史不能重演,但是可以创设情境再现历史。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融入历史教学中获取知识与感悟,使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有效,这需要教师找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多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验历史的机会。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我先出示两组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西方各自使用的兵器及战船的图片,然后提出任务:假设你是当时清朝的一位高级将领,请你就如何才能让中国在将来的中西方冲突出占优势向清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需要借助学习材料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感悟,深入历史,拟好向朝廷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参加朝堂议事,陈述良策。又如在学习“登上国际舞台”时,采取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种见面礼仪——握手为情境的角色表演,由民间对20世纪50年代中美领导人之间的一次握手话题引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周总理的一次握手,学生先根据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然后选出代表来台上表演并邀请几位同学认真观察,针对他们的表演动作、语言内容进行现场提问,这一环节的设计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收获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时时能听到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活动的场景,打造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既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又在活动中获得了生活感悟。

三、心灵冲撞,启迪人生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导演冯小宁在拍摄这部电影时遇到一位海军对他说:“20年前,我正是看了您拍的电视剧《北洋水师》,才报考海军的。”从中我们感受到情感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触动他的心灵,产生共鸣时才会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完中国体坛走向世界的内容后,由学生自由发言:你从优秀运动员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结合你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员从心理、技术、体质、训练、体育精神等方面来谈一谈。设计这样的问题的目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成功者或从他们崇拜的人物身上学到正确对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内容后,进行拓展升华:中美两国在实现跨越性握手后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里中美两国的手握得紧吗?你是怎么看待中美两国关系的?你认为中国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中国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复杂的国际关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在学习“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时,播放了电影《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慷慨陈词片段,看完后学生不约而同为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世人面前所展示出的中国人不甘屈服的胆识与爱国激情而激动、鼓掌,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紧扣课标,以知识为切入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本,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