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体态交流的作用与功能

教师体态交流的作用与功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教师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基本格调或模式,还受到所在学校教风的影响。姿态变换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常用的体态语言,姿态变换可分为俯身、直立、面对、背对、侧身五种方式。“直立”体态表示严肃、威势和制止,这种方式适合那些性格外向而顽皮的学生。以上这几种姿态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适时进行交换,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

第二节 教师体态交流的作用与功能

一、课堂身姿语的运用

我们所说的身姿语是指人体躯干的动作所发射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如何运用自己的身姿语呢?形体上庄重但不故作姿态,神态上自信但不盛气凌人,潇洒利索,自然得体,是对教师身姿语的基本要求。古语有“站如松,坐如钟”的说法,这句话时于教师授课来说也同样适用。具体说来:如果站着讲,站立要稳,但不可总站在一处,给学生一种呆板的感觉;不要左摇右晃,给学生一种心神不宁的印象;不能长时间手撑讲桌,使学生以为你疲惫不堪。如果是坐着讲,坐势要正,不可趴在讲桌上,使学生以为你精力不支;不可手托下巴,使学生以为你漫不经心;不可如坐针毡,前仰后合,使学生以为你心不在焉;不可坐在凳子上转过身去板书,使学生以为你懒散懈怠。如果手执教鞭,不要以教鞭拄地,像是老人拄拐杖,使学生以为你暮气沉沉。坐着讲久了,应当站着讲一会儿,站着讲久了,或者坐下讲,或者自然地移动脚步,变换一个位置,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都是在讲台上授课,众目昭彰,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师决不可忽视自己的身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体态实际上就是教师风度的外在表现,郭沫若说它是“文化的表征”,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行为举止姿态方面的外部表现,是教师的思想品质、知识修养以及情感的表达。

对教师的体态的要求总的来说,应该稳重端庄,但也不能强求一律,应因人而异。男教师年龄大些的应着力于老成持重,有学者风度;年轻些的应该潇洒自如,充满青春活力;女教师则要端庄、慈祥、亲切,这样就会给学生以人格的示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体态,尤其是站、走都要得体,要给学生以挺拔、轻松的印象,不要左右摇摆,或者把手插在衣袋里,站的位置,一般地应该站在讲台的“黄金分割”点,但也不能总是站在一个地方,固定不变的位置使人产生疲劳的感觉。让学生朗读、听写、演算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慢慢走动,一方面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促使部分精力分散的学生集中注意力。

可是,有的教师将某些不良的习惯带到课堂上,比如上课时不停地眨眼睛,有时还掏耳朵、抠鼻孔,站没有站相,常斜靠在桌子上,更有甚者,半倚半坐在桌子上,把脚蹬在学生的椅子上,这些不良习惯动作,都会给学生不好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嘲笑和反感,影响教师的威信,影响上课的效果。

二、影响课堂体态语的主要因素

据研究表明,体态语言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它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修养、习惯有关,与身体、情绪状况和其他外部因素有关。我们仅就影响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几个主要因素做一粗略分析:

首先,教师的课堂体态语与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程度有密切的联系。一个热爱教学、热爱专业的教师,走向课堂所获得的是一种“职业快感”,这种职业快感表现在体态语言上就会是积极的、热情的和生动活泼的;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对所教学科存有“厌倦”情绪,那么,反应在体态语言上的将是懈怠、马虎、随便。

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受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充满友爱,教师的体态语言就会显得大方、自然,具有美感;如果教师嫌弃学生或总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出自己的“洋相”,那么,教师将表现得局促、警戒冷漠、消极。

另外,教师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基本格调或模式,还受到所在学校教风的影响。在教风良好、教师工作态度认真严肃的学校环境里,教师会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神圣的阵地,以良好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相反,有的学校由于管理的松懈或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走进教室或俯身于讲台之上,或坐着进行讲课。因此,一个学校中教师们的课堂体态语言,往往彼此影响、互相效仿,产生“趋同”,或形成积极的学校课堂体态语言模式,或形成不良的学校课堂体态语言模式。

三、运用体态语言的四种方式

教师如何把体态语言巧妙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目光注视

目光的注视有很多种含义,如亲切、赞赏、鼓励、监督、鄙视、讥讽等。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对他所喜欢的学生注视的时间比不喜欢的学生注视的时间长。所以,为了取得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常常将目光投向那些差生或中等生身上,多对他们进行体态交流,鼓励他们多想问题、多问为什么、多回答为什么,防止他们做与学习有碍的“小动作”。

(二)面部表情

可以这样说,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含义比较丰富的体态语言之一。据体态语学者分析,人们仅仅发现只有几种有限的特殊的非语言交流信号具有普遍的含义,这些又大部分局限在五种或六种面部表情上,比如高兴、严肃、愤怒、惊讶、悲伤等。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对积极思考努力学习的学生表示赞赏,对扰乱秩序、违反纪律的学生表示气愤,对偶发事件和反常情况表示惊讶……用这种非语言信号组织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

(三)姿态变换

姿态变换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常用的体态语言,姿态变换可分为俯身、直立、面对、背对、侧身五种方式。“俯身”是不拘礼节的表示,含有亲切、关怀和鼓励的含义。这种方式适合情绪易波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当他们在认知、思考、识访上遇到困难,心情沮丧时,教师如能够及时地俯下身去,再伴之以目光上的亲切询问,学生一定会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相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直立”体态表示严肃、威势和制止,这种方式适合那些性格外向而顽皮的学生。讲课时,当他们精力分散,干扰其他同学学习时,只要教师适时地笔直立着,用目光注视着他,他就会望而生畏,从而教师可顺利地进行组织教学。“面对”学生的体态,这种方式可以使目光随时注意到教室内任何一个学生,便于随时觉察全班学生的一举一动。“背对”学生的体态,这种方式是常在板书、挂图以及贴、钉教具时使用,但有经验的教师不是完全地背对学生,而是一个肩头稍向后倾,这样想利用此机会捣乱或做“小动作”的学生,唯恐教师这样的体态,随时都能方便地把头扭过来,把他们的劣行尽收眼底,而不敢乱做“小动作”。“侧身”的体态方式往往是教师在带领学生展开想象时,或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思考时使用的姿态。教师昂首、挺胸、侧身注视着前方,可以激发学生无拘无束的想象,或想象欢乐美好的情景,或想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以上这几种姿态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适时进行交换,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

(四)空间移位

这里所说的教师移位是参照学生、讲台而言的。通常教师只需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表达强有力的信息和暗示。但有时候还需要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身旁逗留等。例如,当教师感到课堂上潜伏着一种混乱时,教师就要站在学生中间加以制止;当发现教室后排有个别学生变得无所事事,教师就可以走过去并站在他们附近,以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

四、教师体态语言具有的功能

(一)审美功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一目标除了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有关以外,同时受到教师体态语言的影响。教学大方潇洒、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愉悦,并能诱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热爱。相反,如果教师的体态语言习惯不良,如萎糜、呆板、冷漠或歇斯底里等都会造成学生的压抑和恐惧心理,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文章叫《眼神与表情美》,文章说某校有位教师由于目光和教态缺乏美感且呆板、难看,所以有个同学上课时总不愿注视这位教师,只要看他一眼,心就凉了半截。所以,尽管这位教师很有水平,教学认真,可这位同学却怎么也学不好他教的功课。可见,教师体态语言的审美意义实在不可小觑。

(二)感染功能

体态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它能较好地传达教师的内心感受,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所反映出的对学科的热爱与否,对教学的认真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态度,而且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用体态语言流露出的对教材内容的感情,会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比如,历史课讲“岳飞抗金”的故事,教师以遒劲有力、激昂愤然的动作、表情、姿态等,表达出对岳飞爱国主义精神的赞颂与对南宋王朝苟生偷安的憎恨,就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加深对课文深刻的思想意义的理解。

(三)解释功能

准确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可以起到一定的形象化释义作用,使一些较为抽象的词义、概念或观念变得具体,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及的解释作用。比如物理教学中的“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再如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屡将“急躁”写成“急燥”,为了加以纠正,便在教学时用足顿地,说明“急躁”的“躁”应该用“足”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四)启发功能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言运用适时、适当的话,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黑板上的一道几何证明题出示以后,学生一下子找不到正确的思路,逻辑思维处于紧张的闭塞状态,教师如能抓准适当时机,在图形的关键部位指点一下,这时,一条辅助线在学生的头脑中很快形成,问题迎刃而解;再比如,物理力学教学中,有关力的方向、合成、分解等问题,都可以借助教师的体态语言给学生以启迪。这种启发较之口头语言的说明,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起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良好效果。

(五)管理功能

管理的因素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的体态语言是这种管理工作的一条节时、节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走进课堂,精神振作,态度严肃,那挺直的身姿与炯炯有神的目光无疑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学中,对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的同学微微点头、微笑或者对走神分心、开小差的同学以目光注视或用手势提醒等,都会很好地起到管理学生的作用。

五、课堂中的人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人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对于保持这两个方面的相互适应性和在相互适应前提下的同步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学生的人体语言在“说”些什么,依据学生人体语言反馈的信息,适时地调整讲授的内容、方法和速度,以达到在学生信息接受系统允许的限度内,尽可能地增大信息发射量。但是,教师的有用信息发射量也不能无限度地增大,如果信息发射量过多,大大超过了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学生信息接受系统功能的紊乱,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使学生“吃不饱”,又不至于使其“撑破肚皮”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注意随时“倾听”学生人体语言的“诉说”,并且依据课堂上学生人体语言反馈的信息,将自己的信息发射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下,人体语言是学生内心状况和意向的惟一表露途径。一般来说,当教师的信息发射超过了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就下意识地挠头、皱眉,有的还会情不自禁地发出遗憾的“啧啧”声,当教师的信息发射不能满足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需要时,则又会以手指轻扣桌面,东张西望,面部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有的甚至故意弄出声响等等。如果教师无视学生通过人体语言向自己发射的这些讯号,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其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人体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才能使学生的视觉系统保持经常性兴奋,进而使听觉系统和整个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信息功能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不允许学生随时用有声语言干扰教师的讲授,如“请你讲得慢一点”,“讲得太快了”,“我没听清楚”等等。如果听课的每一个学生都随心所欲地向教师发问,毫无约束地自由发表演讲,课堂上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这也是课堂纪律所不能容许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声信息发射功能完全受到了压抑,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觉系统和整个信息接受系统的功能。要提高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人体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较之于单纯地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系统显然是高出一筹,对于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必须遵循生活中人体语言的含义和规则,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人体语言,它应当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的人体语言。就是说,它必须以生活中的人体语言为基础,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宜于自身特点的人体语言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