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体态交流概述

教师体态交流概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们的可视交往中,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是不可分割、同时存在的。目前,人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更深刻,运用更广泛了。即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形态。所有这些都是体态语言带来的后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观察学生的体态反应,从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上述所说,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体态语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体态

第一节 教师体态交流概述

一、体态语言及其特点

(一)体态语言的由来与发展

语言,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的,但提起体态语言来,恐怕有些鲜为人知了,因为我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和宣传很不够,对它的作用和价值也知之甚少。

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体的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含义的符号或代码系列,简称为体态语言。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就是用摇头或点头来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信息;又如我们常用竖起大姆指表示“好”,用微笑表示满意,用咬牙切齿表示愤恨;再如聋哑人完全是通过手势语传递信息的。总之,在人们的交往和信息传递中,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即我们所说的话语;另一种就是体态语言。口头语言是通过耳来接受的,而体态语言则是通过眼来接受的,也称为可视语言。在人们的可视交往中,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是不可分割、同时存在的。很难想象你和一个人谈话时,那个人既没有一点表情,也没有丝毫动作,否则那只能是一台“录音机”。

体态语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W.M.Wunde认为,最远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后来人们才用声音表达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察颜观色”来推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又用“指手划脚”来传递某种用意。但是真正把体态语言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才始于20世纪70年代。伯德惠斯戴尔设计了一套可以用来记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身势语”最小单位的符号。这个符号单位精心细致地描绘了由代表人体八大部分的八种基本符号而派生出来的各种不同符号:

1.整个头部;

2.脸;

3.躯干;

4.肩;

5.臂和腕;

6.臀部、腿和踝;

7.脚动作和走;

8.颈部动作。

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身势话语”。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蒂·霍尔分析了近体学,并且也设计了一套用来研究交际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的界域学符号。目前,人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更深刻,运用更广泛了。

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态。即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形态。这个问题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好的教态不但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通过情感的影响可以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因为手势不明确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有的因教态不好,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因表情不当引起学生的误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体态语言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态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体态语言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研究表明,人类的动作和表情是有机体对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刺激有的来源于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在人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引起神经冲动,这种神经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达到中枢神经,通过中枢神经联系(分析与综合),再经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官(肌肉或腺体)从而引起反应。如一个人遇到惊恐事件时,大脑皮层会将危险信号迅速传递给下丘脑,在下丘脑的作用下,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经血液循环至肾上腺,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能大大加强机体各部分的能量,使机体产生心跳,脉搏加快,肌肉紧张,手脚颤动等现象。所以观其形就可知其心。一个人如果遇到高兴的事,总是喜形于色,甚至手舞足蹈;如果他遇到悲痛的事则面布愁容,低头曲背,甚至痛哭流涕。由此我们可以说,体态语言能够真实地反应人的心理情绪。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体态,时时想着自己的体态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影响;同时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三)体态语言具有的特点

1.超大的信息量

据研究表明,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比例是:视觉87%,听觉7%,嗅觉3.4%,触觉1.5%,味觉1%。体态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它完全靠视觉器官感知。所以在信息传递中,体态语言的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体态语言的信息通道也相当宽,因为体态语言可以通过动作、表情、人体符号(如指纹、面纹)、服装、发式,交际距离等形式传递信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时,函授的质量不如电视教学,电视教学又不如课堂教学,恐怕也多源于此。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大量运用体态语言。

2.可靠程度较高

我们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所了解到的,要具体获悉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理性层面,经过加工整理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这就是所谓“言不由衷”。爱德华·霍尔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观察学生的体态反应,从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表现力极强

我们知道体态语言是一种可视性语言,是一种立体性的语言艺术,所以表现力强,表达内容丰富。例如演出同一个剧目,你是愿意听广播呢还是愿意看现场演出?可想而知,显然是后者。因为后者不但使用声音语言,还配合体态语言,这就使演出生动、形象、逼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心理学家实验已经证明,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只用听觉能记忆15%,只用视觉则能记忆25%,而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能记忆65%。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和体态的和谐运用。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提倡“以姿势助说话”就强调了体态语在讲演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和运用体态语言,使我们讲的知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4.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

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这是任何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本能。据克特、W·巴克曾引用惠斯戴尔1970年的一个估计:“光是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所以,人们的脸部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如喜、怒、哀、乐、愁、恐、悲、欢等等。人的表情是内心世界的“窗口”。有时,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我们通过人的表情,就可观察出他的处境和心情。有时可达到“见其面,知其心”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尤其在教育学生时,更应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向,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二、运用体态艺术应注意的事项

如上述所说,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体态语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体态语运用不当,或运用得过多过滥,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甚至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我们在运用体态语辅助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恰当准确

我们知道,人通过某一种器官,尤其是面部的眼睛、眉毛、鼻子、嘴等可以表现很多复杂的感情。单说眼睛,人的“七情六欲”都可以从眼睛里折射出来。所以我们运用体态语时,一定要恰当准确。比如,讲到兴奋处,应睁大眼睛,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悲痛处,最好眼皮下垂,甚至让眼睛呆滞一会,给人以一种痛苦之感;讲到愤怒时,可以二目圆视,固定眼珠,射出逼人的光芒;讲到重点或严谨处,可以冷静地注视着学生,并且让目光带有期望的色彩,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体态语就可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二)要自然得体

课堂上教师的体态语行为,必须和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活动紧密相连,做到亲切自然、庄重大方,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都要体现师长的风度,使学生看到表里如一的美好、真实形象。千万不可故意造作、扭扭捏捏,这样不但起不到好的影响,还会损害教师的形象。

(三)要协调一致

所谓协调一致,在这里重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运用体态语要一定要服从教学目的的要求,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二是要与课堂教学的气氛、情境及学生的心理需要相统一,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比如,讲一些庄重严肃的课文不能用轻浮的举止,讲一些悲痛的课文也不能用喜悦的神情。发现学生不喜欢某一种体态语,或者某一种体态语用得过多过滥,引起反感,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体态,或因势利导,采用受学生欢迎的体态。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心理的沟通,感情的一致。

(四)要整体配合

这里所说的整体配合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种体态语言之间的整体配合。各种体态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而综合使用往往更能发挥其综合效果。比如,为了制止课堂的违纪现象,可以眼神(注视或怒视)、手势(指点)、表情(气愤、发怒)、距离(靠近)等并用,以产生强烈地效果和作用。单用某一种就可能显得威力单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体态语言即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配合使用。体态语作为一种无声语言虽然有它的长处,但也有不足,在表情达意方面不如有声语言来得简洁明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有声语与无声语言进行优化组合,使其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比如讲解《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以把悲痛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与有情有声的口头语相配合,以产生更强的感人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出戏要唱功、做功都好是不容易的。……学戏开始,不是从整戏入手的,一定要练基本功,唱腔、道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严格训练,一丝一苟。起初当然勉强,后来逐渐熟练表演起来就合乎规矩。”教师运用体态语也是一项基本功,和唱戏中的“做功”相似。教师要想教好,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像唱戏练“做功”一样,练好体态语的运用,并逐步做到熟练、协调、运用自如。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讲台上的“表演艺术家”。

三、教师不宜使用的体态语言

体态语种类比较繁多、“词汇”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有许多体态语言不宜使用。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因为体态语的运用不当而产生与教育者目的相背的效果。

(一)斥责性拿食指指点

用食指指向学生,并且上下点动,以表示教师强烈的不满和批评、斥责。这种手势带有强烈的否定色彩,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损伤,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某学生做错了事,教师批评他:“你这样做很不妥当,损害了集体利益和班级荣誉……”在说前半句话的时候,教师的食指指着学生,以表示对学生的不满。但此时此刻,学生的心可能会在流泪,会在呼喊:老师,这并不是我故意的,我想改,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已。如果你能及时指导我,说不定……由此可见,教师的体态语言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二)蔑视性伸出小指

伸出小指,并配以极其蔑视的面部表情,此动作传达出的是轻视、轻蔑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双差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总会耐心地教育、指导。但一当这些学生被倾注了很多心血后仍不知悔改,教师往往会失去信心,小则训斥一顿,大则当众讽刺一番。此时此刻,教师则会利用空余时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的××同学,我真佩服你,打架、旷课、爬墙上屋,样样数第一。(教师翘起了大拇指)学习嘛,回回考试也是第一,不过是这个第一——(教师颇有幽默地竖起了小指)……此时,这位原本就自卑的学生,在教师反差较强烈的讽刺下,更加显得无地自容,可能从此以后,他就会一蹶不振,失去悔改的信心。也许这位教师的批评只是为了一时的幽默,而并无敌意,但造成的结果却是伤害了学生的心灵,重则毁了学生的一生。

(三)宣怒性以掌击物

在特定的情境中,一手掌拍击物体所要表达的是一种生气、愤怒的信息。这种动作在教师中较为常见,其运用情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1)以掌击物(如桌面、黑板、教室门等),配以语言的训斥以增加威势和分量。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是真的生气,而是有意借此来制造声势。

(2)怒气填胸,不可遏制,猛烈地拍打桌面等物以宣泄愤怒。尤其是在教师反复强调后,学生仍不知悔改的情况之下,时常发生。

不论什么情况下,以掌击物的动作都不会收到教育效果,它要么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而封闭心扉,从而形成师生交流的障碍;要么使学生产生逆反抗拒心理,更难与教师合作,而且有时会产生对教师的愤恨情绪。因此,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宜提倡的动作。

(四)耳语性喇叭手势

把手掌弄成喇叭状,放在嘴边,靠近另一个人的耳朵说悄悄话,说话内容常常带有秘密性质。有时手指也可简化成半圆弧形。这种动作给人的感觉是不光明,不磊落的。教师无论是与同事之间交流,还是与个别学生谈话,都应避免做出这种带有鬼鬼祟祟色彩的、过于神秘的动作,即使真有不宜于他人知道的谈话内容,也应找个合适的地方交谈,而不宜用此让他人产生猜疑、不安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动作。

(五)排斥性低头

在特定的情景下将头低下,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体态信号。这常常出现在教师不耐烦、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学生去问早已说过、甚至强调过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教师对他失望绝顶的情形之下。例如:一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这节课开始,每次布置作业、传达命令只说一遍。如果听得不仔细,后果自负。一些平时没有听讲习惯、甚至不会听讲的学生努力地去听了,可能还会有不明白的地方,为了确保操作时没有错误,他们会兴匆匆地跑去问,每想到这位教师理也不理,撇过头,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训练连方法也是不错的,可是他没有顾及所有学生的能力。这简单的一撇头,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受教师排斥的。这样除了给学生泼一盆冷水之外,还可能拉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是不宜教育正常开展的。

(六)频繁的摇头

头部快速摇动,以表示极为坚决的、毫无通融余地的否定态度,同样也会刺伤学生极为敏感的心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课堂上,教师叫起一位急于想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可答案却有偏离,有些教师则会不经意地边摇头否定这位学生的回答边示意让学生坐下,继续讲课的内容。可这一次摇头,就会造成有的学生怕回答错问题而不敢举手,久而久之养成懒于思考、不肯动脑的坏习惯。由此可见,这种消极的举止是不宜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举止问题还有很多,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积极进取、健康发展的学生,教师应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

此外,这里所讲到的教师行为是“不宜”,而不是绝对不能使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这些行为如果能使用得恰到好处,就不会给学生投下阴影,而能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