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中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目前,发挥学科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是我们当前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样,教师一旦对学生形成“亲和力”,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品质就会不断上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不容小觑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起主要作用。

第四节 地理、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

一、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中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要发挥人的潜力的后天教育环境,与其说是物质,不如说是情感。目前,发挥学科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是我们当前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思之良久,下面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要想使学生喜欢你的课,除了对于你自身来讲,要知识渊博,气质儒雅之外,还必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出一种和谐气氛,才是上好课的前提。人是感情的动物,任何活动都掺杂着很多人为因素。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个体,甚至当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个性的时候,做任何事情更是兴趣所至。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应以慈母的爱心,百倍地关注和珍惜这颗火星,并用它点燃学生心灵的明灯,以放出更大的光热,从而促进其在成才之路上奋进。教师要拿出十分的热情,百倍的真诚,创设最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充分发挥潜力,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这样,教师一旦对学生形成“亲和力”,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品质就会不断上升。古人说的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以爱换爱,以情激情正是培养师生融洽关系的根本途径。

有些老师也许会说,“与学生打成一片”,说说容易做时难。你对学生客气一点,他们还不爬到你头上来了;整天跟他们唬着一张脸才正正好,到时一旦对他们绽放笑颜,他们还不乱成一锅粥。其实不然。只要你用真心去感动他们,用耐心去抚慰他们,一旦他们感受到你的这份苦心,他们就会对你肃然起敬。到这时候,课堂上如果有人捣乱,他们会主动制止;课后有人不守纪律,他们就会主动维持。因为他们已经读懂了你,明白不能让你伤心。

(二)语言中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即使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但毕竟极其有限,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所以对于这方面的不足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讲到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时,我们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兴趣

演员要想感动观众,首先必须营造出与剧情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中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节时,我们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乘飞机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需4.5小时,而从乌鲁木齐到上海却只需4小时。令这个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上海到乌鲁木齐,与地球是相对运动(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理应时间短;而从乌鲁木齐到上海,是追及地球,时间理应长。但实际却比前者短。请同学们为他解释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被你吸引住了,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聚精会神地听下去。最终会明白:是由于大气环流中存在一个中纬西风带,从乌鲁木齐到上海正好是顺风,自然时间短。这时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这就像相声演员的“抖包袱”技巧一样,让观众顿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中陆地水这一节时,我们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分析地下水示意图时,紧紧抓住承压水位与井口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承压井、自流井、潜水井三口井的水情。又如:分析水循环示意图时,将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水循环的全过程。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非智力因素

所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信心、情感、兴趣、意志、情绪、习惯和方法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不容小觑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起主要作用。俗语说:“笨鸟先飞”。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人自认智商极高,天赋极好,于是沾沾自喜,整天活在“聪明人”的光环效应下,最终碌碌无为;而有些人曾被认为“痴呆儿”、“天生蠢才”、“弱智”等,但最终却成为科学界的伟人,如爱迪生,爱因斯坦。为什么呢?因为老话说的好,“天道酬勤”,即使你的天分再高,但你不积极地去研究,去探索,去付出艰辛的劳动,正如“天上掉不下馅儿饼”,任何真理都不可能被你轻易获得。学生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树立信心,激情激趣,保持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运用正确的方法,充分发挥潜能,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全面、快速发展,最终才能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兼顾其他学科

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指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要加强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出由衷的微笑。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中锋面与天气的关系时,我们先用投影仪打出这样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然后请同学们分析三句诗中的天气现象分别是由何种锋面造成的?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再如,讲到南极企鹅时,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并不是它故意装出来的,而是它的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一言以蔽之,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确能起到激兴、怡情作用,但切忌喧宾夺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兼顾其他学科,多方吸取经验,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怎么样的历史教育?

历史教师经常可以听到:历史课好闷,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我们也有老师抱怨,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是次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的新课标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的统一性和求同性,改变刻板的面目;注重学生个体特征,强调学生个体基础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教书育人”是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书”指的是教材、课程等学习的内容,“人”指的是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当前新课标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连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情感特点和所谓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等,这就是“生本教育”。“书”和“师”都要为“人”服务。

(一)激发积极的情感是历史教育的切入口

喜好与讨厌是人们对事物的外在情感表现,反映了对事物肯定和否定的态度。情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分毫不能造假,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学习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面临诸如“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这关系到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参与创造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尽可能化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促进学习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中肯定了学生的学习包括了对情感的学习,也就是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调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例如,学生在态度取舍、品德学习、价值取向等过程会逐渐学习到好恶和偏好。这些学习得的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兴趣、决心、持续时间、注意力、自制力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

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古代西方,教育追求理性和科学,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传统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教育则关注人本身,注重道德修养和自省,缺少科学的精神。而现代教育吸取了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纯粹的掌握知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历史教育在美国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所必备的意识,如参政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都会举办“全国历史日”活动,强调历史学习与公民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所说:“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是各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上的“人格”指的是个性,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态度、动机等的非智力因素,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伦理学就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综合而言,人格是由多个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人格往往左右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喜好、判断和措施等,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的外延和展现。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发展的最基本的东西,一个人可以抛弃知识和财富,但不可以没有人格。在人格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情感因素,因为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所以对于历史学科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积极的学习动机,打开中学历史生本教育的切入点。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一方面,他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概括、想像、逻辑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更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关键时期;存在智能性心理特征的学生兴趣不限于事物表象,他们开始探究事物的本质,更多的不满意、不满足书本的结论和老师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总的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深挖教材,研究学生,带着激情投入到历史教学中

第一,因材施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例如:为了使学生明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在这两次会议里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国等。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就能更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科书、教学大纲,要主动积极加工课程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究未知的领域。

第二,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的指导者、意见的倾听者、资料的提供者、困难的帮助者、成果的分享者等。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陶冶性情。教师与学生合作型的教育教学使人本、生本的教育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淡化了课程本身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使教师要教授的知识通过师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理性的提升,将物化的知识转变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人格素养得到提高。

第三,形成师生情感共鸣。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容易把教学与自己脱离开来,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体验,与学生交流,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

第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灵活的评价,打破传统的分数评价,进行开放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新课程的改革承认教育教学的多元性,注重的是知识体验的过程,所以评价必然要开放的、多样的,体现生本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