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贯彻教师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贯彻教师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就进一步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专业突出、市场拓展力和创新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带头人。

附录一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关于贯彻《教师职业发展指引》 实施“十大计划” 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若干意见

浙金院〔2014〕44号

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3〕26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浙金院〔2011〕1号)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职业发展指引(试行)》(浙金院〔2014〕18号)文件精神,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发展保障。现就进一步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院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贯彻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以及人才规划,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地位,系统设计、三措并举、五师共育、整体发展。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着力点,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实践为据、发展为要为基本原则,以落实“国培”“省培”“校培”“系培”和“自培”五阶次培养体系为主要内容,大力提高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热爱教育事业,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观念,形成丰富的教师职业情感,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形成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以身作则的教师职业行为。

2.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教育服务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3.能力为重。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及管理能力;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实现理论教学能力和技能教学能力双向提高。

4.实践为据。积极参加实践锻炼,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具备企业经历。坚持实践导向,结合专业教学,主动带着课题到行业和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和学习进修,及时应用到专业和岗位等相关工作中,并利用自身优势及学院的有利条件为企业服务。

5.发展为要。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总体目标

2014—2016年期间,适应学校提升层次的要求,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指引,落实“千万培养”,推进新一轮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力争培养5位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二层次人才;10位“金晖学者”高水平、高素养、高能力教师;20位理论实践紧密融合的专业带头人;30位博士学位高水平科研带头型教师;40位较高水平有影响的教授;50位分布学校各学科、各岗位、担重任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贯彻教师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三措并举

1.尊重厚待现有人才。要紧紧围绕人尽其才的使用环节,构建一个促进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快速成长的支持和培育体系。尤其是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二、三层次人才、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授、博士等现有高层次人才。

2.着力培养青年才俊。努力营造青年成才环境,通过“访问工程师”“双师”素质、“金星闪光”“信息化素养”“国际化素养”等培养形式,为中青年人才创造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

3.积极引进发展急需。重点从行业、企业一线调入既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历,实践能力强,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人才来担任专业教师。

(二)五师共育

1.教学名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2.育人高师。懂学生、懂青年、掌握育人规律,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爱学生、负责任、会教育、愿服务,具有素质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能力。

3.实践能师。具有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管理相结合的实践能力,长期在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参加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并取得与行业接轨的中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4.服务强师。开展各种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活动,主持参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为行业企业、政府决策,为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做贡献。

5.学术大师。具有高尚的人品与道德,在某一学术领域或技艺领域有很高的学问、很深的造诣,注重知识积累与创新,长期潜心于科学研究,并获得较高的科研成果。

(三)实施“十大计划”

1.师德教风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教师队伍。

2.“金晖学者”(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

3.专业带头人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专业突出、市场拓展力和创新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带头人。

4.教学与科研团队培养计划。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一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学实践团队。

5.“金星闪光”(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着力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平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6.博士培养计划。鼓励教师结合学校和专业发展需要,攻读与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博士学位,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7.“双师”培养计划。以访问工程师项目为切入点,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培养,提升“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8.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教师数字化学习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中青年教师。

9.教师国际素养提升计划。以教师出国(境)培训访学为切入点,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化素养的高素质中青年骨干教师。

10.青年教师助讲(青蓝工程)培养计划。以培养培训为载体,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实践能力、育人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学院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中坚力量。

(四)落实五阶次培养

1.国培。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的专业、学科培训,提升专业和学术水平,引领教师职业发展。

2.省培。按照浙江省相关文件精神,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的专业、学科培训,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水平,引领教师职业发展。

3.校培。结合学校实际,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和管理规范,根据现有师资情况,制订教师培养计划,统筹安排校本培训内容,建立普惠全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鼓励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校本培训积极申报省级人才工程。

4.系培。系部将《教师职业发展指引(试行)》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本系实际情况制定师资培养的措施和配套政策,由系部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师提升情况,指导教师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推荐优秀人才参加院级、省级人才项目选拔。

5.自培。教师对照自身实际和要求,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立职业发展档案。增强爱岗敬业、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参加出国进修学习、国内访学、访问工程师、挂职锻炼、社会实践,逐步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

(五)实现整体发展

学院将以推进新一轮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教师职业发展指引(试行)》实施“教师千万培养”,系部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十大计划”,完成目标任务,教师要把《教师职业发展指引(试行)》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使学院教师实现整体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气象,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