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问题

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问题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因为定位不准、特色不明导致其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效益。通常把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称为“木桶现象”。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考察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源配置对于研究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节 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因为定位不准、特色不明导致其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效益。部分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定位方面盲目求大,超过学校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甚至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难以为继,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低下。部分民办高校在办学特色形成方面,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跟风,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在兴办特色专业方面,社会流行什么职业就开办什么专业,美其名曰是“适应市场需求”,事实上是兴办每个专业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每个专业都缺乏生命力,往往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发展,最终不得不撤销了事,造成办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管是规模定位上的盲目求大还是特色形成方面的盲目跟风,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影响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科学定位基础上合理配置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形成办学特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研究概述

资源配置,简单地说,就是指“资源投入的方向和分派”。(1)我们谈到一种资源配置时,总要回答以下问题:该种资源在何时、何地、何部门使用多少数量。也就是说,当我们得知一种资源在不同时间、地点和部门使用的数量以后,我们就确切地得知了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而多种乃至全部资源的配置问题,即资源整体配置状态,是指不同资源在时间、地点和部门的量的分布关系。我们研究资源配置,是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或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合理配置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或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达到预定的效益目标。一般来说,考察整体上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应考察是否使现有的资源产生了最大的效益。

民办高校资源是指民办高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其中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是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整体水平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整体水平;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是学校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这些人员的优化配置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力资源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资金是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物力资源是指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教育资源,是民办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活动及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土地、房产、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设备、后勤管理设备及图书等固定资产。无形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经验资源、学校品牌和声誉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相对于有形资源来说,无形资源的价值是不可度量的,在教育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民办高校资源配置就是通过一定的配置方式,将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配置到民办高校的各个办学环节中去。从理论上讲,民办高校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现实中的民办高校内部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最大的效益,并充分体现资源配置的充足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原则。

二、文献综述

1.资源配置基本理论

(1)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

根据厉以宁先生的观点,资源配置分为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产业、地区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向或使用方面;较低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方向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地区或产业体系内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和最优性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生产处于最佳的生产可能性边缘上,让资源尽可能发挥其作用。(2)资源配置的这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根据厉以宁先生对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的论述,可以分析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即宏观配置层次和微观配置层次。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总体资源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部门和单位之间进行有效分配,以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部门和单位。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高校内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合理组织、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质高、量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与内部效益是我们考虑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2)资源配置的“木桶原理”。

任何一项生产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消耗多种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设备、原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应该在数量上保持相互匹配的关系,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木桶原理”。该原理是借木桶盛水的道理来形象地比喻资源配置的一个准则,即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既不是由其最长的木板决定的,也不是由各块木板的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同样,一个社会或生产组织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由最充足资源量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短线资源量的多少决定的,因而短线资源就称为影响产出量的“瓶颈”,也可以把它称为“瓶颈”资源。从“木桶原理”出发进行资源配置,应该尽可能使各种资源的配置均衡。如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则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也不会太高。通常把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称为“木桶现象”。(3)教育资源配置中也存在“木桶现象”,许多“瓶颈”资源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资源配置的时候,一定要对各资源要素的量的匹配进行考察,使各资源要素的配置尽可能达到一种均衡配置的状态。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目前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是将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层面对整个高教系统的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考察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源配置对于研究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并存。第二,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的原则,导致学校过度扩张和盲目“攀高”。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没有充分地发挥宏观调控能力,不注重资源的动态效用。教育资源一旦分配下去,资源就落户在一家或“静止”在一家,教育行政部门很少去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第四,“扩招”政策下的“新校区”、“大学城”存在新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问题。

(2)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学界提出的有如下几条途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教资源投入多元机制;资源配置方法要科学,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遵循教学、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对各高校有关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资源配置方法,不但要考虑“数”的因素,还要考虑“质”的因素;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减员增效,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高校后勤服务由学校大包大统的局面,节约高教资源,使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建立高教系统人、才、物资源共享模式。

(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

通过评价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评价,为制定和实施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和方案提供依据,使政府和学校确定教育资源配置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给决策者和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有效工具,以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目前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徐建中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傅毓维提出的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模型。

3.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研究。

对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对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单个要素配置的探讨,如办学资金来源、师资配置、专业设置等。

(1)关于办学资金来源的研究。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收取学生学费,以学养学,实行滚动式发展,这是大多数民办高校获取办学资金的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使得民办高校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没有生源就意味着没有资金,导致民办高校开办的专业多为投资要求不大的应用型文科专业,以及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其他热门专业,一些学校的短期行为十分明显。拓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的措施有: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设立教育基金来统一组织、吸收和运作海内外各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捐赠和赞助;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等。

(2)关于教师资源配置的研究。

民办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教师资源总量配置不足,生师比偏高;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专兼职比例不合理,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民办高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低于公办高校;科研能力弱,缺乏学科带头人与科研骨干;采用全员聘任制,而且聘任期限普遍较短,教师缺乏归属感,师资队伍不稳定。对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主要有:加强政策引导及规范,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地位;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重视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构筑民办高校教师继续培训体制等。

(3)关于专业设置的研究。

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与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严重趋同,科类分布高度集中。这将导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独立学院同台竞争的严峻局面,也将加剧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对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建议主要有:建立专业设置信息系统;对学校专业设置作总体规划;扩大专业选择权;主动适应市场而不是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等。

除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外,也有学者对民办高校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和合理提出了衡量指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柯佑祥教授提出,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和达到最优,有三个重要指标——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性、效率和公平性。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性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外他还提出,在民办高校资源配置机制方面,由个人、财富集团、公共财政、民办高校自身共同配置民办高校资源,实行计划、市场、第三部门共同作用的优化的多元混合机制。

4.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于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关系的研究,目前学界还没有系统的论述,只是在对民办高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形成的研究中对单个教育资源要素的配置略有论述,特别是从微观角度对民办高校如何围绕办学特色进行内部资源配置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1)对资源配置的宏观层面研究较多,对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

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基于宏观层面的较多,特别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探讨比较多,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机制的探讨也比较多;对微观层面,具体到各个高校应该如何配置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多少量配置到哪个环节的研究比较少,没有提出常态下高校资源配置的模型,因而对高校实际运作的指导性不强。

(2)对公办高校的资源配置研究较多,对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研究较少。

由于公办高校在我国高教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因而对公办高校资源配置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对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研究相对较少。民办高校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作,其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其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更需要对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民办高校资源合理化配置的途径,为学校的运作提供指导。

(3)对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对于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学界基本达成一致看法:民办高校应该科学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与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而目前对资源配置与特色形成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极其不足。

(4)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对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的研究,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较少。应加强对民办高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不同定位和特色的民办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特征、标准、方式和要求等,揭示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设计常态下的民办高校准确定位和富有竞争力的资源配置系统。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研究思路上,本部分从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的现状着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宏观层面着重探讨不同定位模式下民办高校获取社会资源的策略;微观层面着重探讨民办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与民办高校特色形成的关系及如何围绕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形成来进行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微观层面的研究除进行理论探讨之外,还将利用在多所民办高校进行的访谈资料进行案例分析。

本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一方面,搜索和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和优秀学位论文等资料,参考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为本文提供较高的理论基础,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若干所民办高校进行深入访谈,了解这些学校的定位、办学特色形成及如何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中揭示出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的内在联系,为本研究提供实证,并将这些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归纳,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资源配置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