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设计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过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课程设计者的价值观、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及学习需要等也都是课程设计应考虑的要素。课程设计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尽管课程平衡从来没有一个国际标准,但课程设计者只有通过权衡课程设计各种要素,做出选择,才有可能提高课程平衡的程度。不过,斯特勒提供了一个由8个阶段构成的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式。我国课程设计主要在国家设计的层面为所有学校提供执行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计的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制约因素

课程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既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又受到学习者、课程观等因素的影响。依据坦纳夫妇(D.Tanner and L.Tanner)对20世纪中前期对影响课程设计因素相关研究的总结,学生、社会需求及系统的学科体系是影响课程设计的三个基本因素(见表3-1)。克拉克(R.W.Clark)则总结了影响课程设计决策的10种因素:公众、政治领袖、课本出版商、考试中介、传媒、大专院校人员、教育专业团体、中央政府部门、教师团体、个别教师。[15]

表3-1 课程设计的制约因素[16]

img5

我国有学者提出了影响课程设计的8种因素: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和学校类型和制度。[17]还有学者考察了影响课程设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知识、社会要求与条件、学生;内部因素至少包括课程的历史传统、教学论特别是课程论观点、课程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的规律。[18]也有学者提出影响课程设计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国际因素,而把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作为影响课程设计的认识因素。[19]

总体来说,学校课程设计的制约因素主要有4个:社会、学生、知识、课程观。社会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社会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等。学生包括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生观。知识包括人类积累的历史经验及其达到的水平,以及对知识的选择,即知识观。课程观则直接指导课程设计,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会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制约课程设计的其他因素最终都要通过课程观来发挥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要素

任何一种课程设计都要对课程设计的要素进行适当的安排。那么,课程设计有哪些要素呢?克来因(Klein)列举了课程设计应包括的6类要素[20]:内容,即用事实、概念、原理呈现的知识体系;目的、目标、计划,即教育目的、目标与计划;资源,指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如教科书、电脑、游戏、网络、场地、社区物质与资源,以及对学习过程有指导作用的人员;活动与教学策略,活动是学生参与课程的方法;评价,指判断学生学习程度的程序;小组、时间、场地,小组指的是如何根据年级、经验背景、能力水平给学生分组。事实上,课程设计者的价值观、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及学习需要等也都是课程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上述各要素之间只有相互协调,所设计的课程才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对上述要素的合理安排,就是要在课程设计中做到课程平衡。所谓课程平衡,是指学校课程中各门学科或活动在安排上主次清楚、比例合适、互相配合,整体上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课程平衡涉及课程设置、课程位置、课程比例、课程的时间安排等。课程设置即设置什么学科或活动,以及这些学科或活动的内容的选择。课程位置是各门学科或活动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在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安排。课程比例指所设置的学科或活动在教学时间上的分配及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分量。课程时间分配则反映了课程设计者的价值观。

课程平衡贯穿课程设计的各个方面,而课程内容的平衡则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最主要方面。有学者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课程内容的平衡。[21]

(1)不同类目标(认知的、情感的、心理的)之间的平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全面发展个性的原则。

(2)不同类学科之间的平衡:要知道在所有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自然科学看成是训练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和就业的唯一有效手段的国家,仍然存在着贬低某些科目的强烈意向。

(3)理论和可以直接应用的内容之间,或在概念方面与作业之间的平衡。

(4)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从初等(或学龄前)教育直到高等教育之间在教育内容分布方面的平衡。

(5)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各学科或内容(有关生活质量和环境问题的教育,争取和平的教育等)分布的平衡:要知道非正规教育有时比正规教育更适于教授某些内容。

(6)能够促进民族之间或个人之间交流的民族(特定的)价值观和普遍价值观之间的平衡。

(7)各种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小组、大组等之间的平衡。

(8)根据教育的不同层次分别强调语言和图像的重要性之间的平衡。

课程设计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尽管课程平衡从来没有一个国际标准,但课程设计者只有通过权衡课程设计各种要素,做出选择,才有可能提高课程平衡的程度。

img6

图3-1 斯特勒的课程设计一般程序

(三)课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课程设计的开展需要谋划,需要确定设计团队,并依据制约课程设计的因素,权衡课程设计的要素,确立设计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

加拿大学者斯特勒(A.W.Steller)强调课程设计有时是线性的,有时则有很多反馈循环,有时还可能开始于多个切入点。不过,斯特勒提供了一个由8个阶段构成的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式(见图3-1)。[22]

我国课程设计在程序上则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研究阶段、课程设计阶段和实验评价阶段。[23]

1.前期研究阶段

(1)社会对知识需求和人的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

(2)现实课程与教学状况调查分析。

(3)对国外课程的比较、研究、借鉴。

(4)对影响课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吸收。

(5)对课程和教学实践成果的消化和吸收。

2.课程设计阶段

(1)制定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研制课程目标

(3)研究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

(4)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时间的分配。

(5)制定课程结构所含各学科或课程领域的基本要求。

(6)设计相应的课程评价和考试方式。

3.实验评价阶段

(1)制定课程实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范围。

(2)确定课程实验范围。

(3)编制课程实验测试量表(问卷和访谈提纲)。

(4)处理和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

(5)提交评价报告。

(6)根据评价和实验结果修订课程设计。

(7)推广修订后的课程。

我国课程设计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的特点,如在义务教育课程设计中,课程方案先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然后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即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培养目标的描述与总目标是统一、连贯的,各年龄段目标之间要求是递增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我国课程设计主要在国家设计的层面为所有学校提供执行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活跃,学校、教师逐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