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教学中,一般教育工作者常常会设置几种不同的目标。西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几十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目标分类理论流派。在对教学目标的划分中,比较有影响的当数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种类型,每一领域由多个子类别组成,子类别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些目标常常是同时发生的,然而,在达到的各种目标中,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准备时间却存在着差异。
(一)认知领域
布卢姆等人根据认知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目标分类法,它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级别。
1.知识
知识指个人对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如常用词、具体事实、方法、基本概念、原理等。这一层次是认知领域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
2.理解
理解指个人能够掌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对材料的理解有三种形式:一是转换,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来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二是解释,指对所学材料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如预测从资料中可能获取的结果。
3.应用
应用指将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应用于新情境。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4.分析
分析指能把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从而使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如鉴别结论证据,区别相关材料与无关材料,注意一种观点怎样与另一种观点联系,区分事实与假设等。进行分析时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这是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
5.综合
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组合成整体,强调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如发表内容独特的文章或演说,设计一项实验,将各方面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项计划去解决问题等。
6.评价
评价是指依特定的目的对材料作价值判断。这是认知领域里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和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有多种,哈罗等人设计的动作技能的分类是影响比较大的一种。他将动作技能从模仿水平到自动化水平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
1.模仿
模仿水平的目标是指向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动作,然后让其当众模仿。在这一水平上,学生进行观察并能够重复演示过的行为。
2.控制
控制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不必像前一水平那样借助于视觉上的榜样或直接的观察,只需要书面或口头指导便可以执行所选择的行动。
3.精确
精确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执行独立于视觉上的榜样或书面的系列指导,在这一水平上,学生要熟练地重现动作,使动作更加精确。
4.联结
联结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协调一系列相关动作,建立适宜的序列,精确而有效地执行动作,同时还要保证速度并把握时机。
5.自动化
自动化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高度熟练地执行所教技能或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自动化和自发的。
(三)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的目标是由克拉斯沃尔等人制定的,它包括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与认知领域的目标一样,这些不同水平的目标是有等级的,较高水平的目标包含并依赖于较低水平的情感目标,等级越高,个体会越投入,越依靠自己,逐渐让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受别人的约束和支配。
(1)接受或注意是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一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2)反应指学习者以某种方式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3)价值化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或者坚信某种价值标准,即通常所说的“态度”。
(4)组织指学习者将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5)个性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各种价值观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个体的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